天天看點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爸媽精讀

2024-05-24 18:36釋出于江西育兒領域創作者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作者:向北(爸媽精讀作者)

逛超市時,女兒拿了一瓶飲料。

媽媽一看價格,居然要4塊錢,于是對女兒進行了一番教育,告訴她以後買東西要先看價格,不要随便就拿。

比如2瓶飲料,要8塊錢,還不一定夠喝,但5塊錢就可以買3瓶礦泉水。

女兒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聽着,不敢多說一句。

在媽媽眼裡,更在意的是成本效益,省錢,卻忽視了女兒的需要,甚至覺得自己很會教育小孩。

這個視訊,引起了衆多網友的熱議。

“可以教育節儉,但沒必要重複讓孩子自卑的話語。”

“4塊錢啊,我以為40萬呢。”

“真的會搞得女孩很自卑。”

面對網友的指責,這位媽媽不僅沒有反思,反而教育起網友來:“小孩不懂,大人你也不懂啊……一瓶水能讓你自卑?你的心是玻璃做的吧。”

的确,不買一瓶水看起來沒什麼,但媽媽灌輸的觀念,可能早已在女兒心裡埋下自卑的種子。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媽媽把自己活得很廉價,孩子也很難幸福

一個廉價感的媽媽,容易讓孩子産生愧疚和自責。

在生娃之前,蘭蘭也是個愛打扮的姑娘,穿好看的衣服,花錢犒勞自己。

有了兒子之後,她不舍得吃穿,一年來很少買新衣服,吃孩子的剩飯,不修邊幅,和之前判若兩人。

甯願委屈自己,也要攢錢給兒子買貴的水果,好的奶粉,給他好的生活環境。

兒子為此很愧疚,覺得媽媽的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一直背負着巨大的精神壓力。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孩子的每一種心理或行為問題,都和父母的行為相關。”

活得很廉價的媽媽,孩子也很難幸福。

一位網友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小時候,媽媽也舍不得給自己買貴的東西,把錢都花在孩子身上。

有一次吃飯時,媽媽告訴他:“光這頓飯就花了半天的工資,我多辛苦才把你養大,以後要學會感恩。”

聽到這句話,網友陷入深深地内疚之中,覺得自己太虧欠媽媽了。

有了工作之後,媽媽卻依然過着拮據的生活。

下班後,網友問媽媽吃飯了沒。

當知道媽媽又是熬稀飯配鹹菜時,網友歎了一口氣,讓她别那麼省。

可那句“為了你也苦習慣了”,讓網友更加自責。

以至于看到喜歡的東西,價格高一點就不敢買了,覺得那些美好的東西自己不配擁有。

在媽媽的影響下,他也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認為多花錢就對不起媽媽,一直活在虧欠的内耗中。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掌中寶,而媽媽也是孩子最親近和深愛的人。

他們并不希望媽媽為了自己,活得很廉價,失去了自我。

這種自我犧牲的愛,會變成束縛,讓孩子感到窒息,有強烈的不配得感。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廉價感的媽媽,其實是自我感動式的付出

媽媽省吃儉用,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生活條件,是對孩子的愛。

但有時候,媽媽的廉價,其實隻是一種自我感動。

她們看到的是自己的付出,但沒有意識到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

甚至以為,孩子會了解媽媽的付出,會更聽話,更用功讀書,懂得感恩等等。

當孩子不聽話,管不住時,還會利用自我犧牲感,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加以限制。

這樣的做法,在孩子看來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更會讓親子關系出現沖突。

一次,姨媽知道表弟期末考試不及格的消息,心裡又難過,又生氣。

她對表弟說,自己起早貪黑地開店,舍不得逛街,每次花錢都精打細算,為的就是省下更多的錢給你用,好好念書才有出息。

不料表弟吼道:“每次都這樣,又不是我讓你這麼做的,能不能别說了!”

這一吵,兩人冷戰了好幾天。

後來表弟跟我說,他真的很煩每當成績差,或做得不好時,姨媽就說她是如何省吃儉用,供表弟讀書的事。

想起黃執中曾說過的一句話:“自我犧牲的犧牲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錯,可是它在親密關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辛辛苦苦省錢留給孩子用,是媽媽表達愛的方式,并沒有錯。

但總是如此,又一邊向孩子灌輸自己的付出,這樣的愛未免太過沉重。

當發生沖突時,又會以“我連XXX都舍不得吃”“我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等話語,對孩子進行心理綁架。

有不順從的行為,就覺得孩子不感恩,辜負了自己的付出。

媽媽的自我感動,有時候不僅委屈了自己,也困住了孩子。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不做廉價感的媽媽,培養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一位女兒問媽媽為什麼要多花錢買一等座,媽媽耐心地回答她:“你值得一等座,你配得上一等座。”

她并沒有給女兒灌輸要節儉的觀念,而是培養孩子的配得感。

掙錢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給自己和孩子好的物質體驗。

作為媽媽,不要苦行僧似的自我犧牲,為了孩子苛刻自己,降低生活品質。

一個沒有廉價感的媽媽,才能培養出内心豐盈的孩子。

那麼,如何做一個沒有廉價感的媽媽呢?

1、不虧欠自己

《母親進化論》曾提出:自我關懷是“為人母者”一定要學會的事。

當媽媽并不意味着要吃苦,就得自我犧牲,她是一個角色,你首先是你,才是媽媽。

如果媽媽過得很辛苦,很拮據,孩子心裡其實是内疚,不快樂的。

買漂亮的衣服,吃想吃的東西,猕猴桃可以一人一半,喜歡吃芒果也可以多買一隻。

媽媽愛自己,并不是自私,而是給孩子樹立榜樣。

先做好自己,良好的形象和生活狀态,可以傳遞積極的能量,更好地影響孩子。

長大後,他們會有更豐盈富足的内心,而不是常常愧疚于媽媽的付出。

2、不過度節儉

小時候,網友家庭條件不算富裕,他的媽媽格外節儉,每雙襪子還是補過丁的。

在媽媽的金錢教育下,網友學會了勤儉持家,但一花錢就有罪惡感,失去了購物的快樂。

節儉本是良好的傳統美德,教育孩子花錢不大手大腳。

但有時明明不缺錢,能負擔得起,也給自己和孩子買廉價的東西。

過于節儉,便成了摳門、吝啬,給孩子留下将就湊合的思想,以及産生不配得和匮乏感。

教育孩子養成與自己經濟收入比對的消費觀念,懂得享受生活,才會讓他們更自由快樂地成長。

3、注重外在形象

一個不修邊幅,邋遢的媽媽,會給人一種廉價感。

當和孩子出現在小區、學校等公衆場合時,他們會因為媽媽的穿着而感到自卑。

得體的外在形象,不僅讓别人賞心悅目,還會提升自己的自信,無形中傳遞給孩子認真對待事物的态度。

很多媽媽都說,每天忙來忙去,哪裡顧得上形象。

其實,你不一定妝容精緻,光鮮亮麗,更不必追求昂貴的名牌。

穿幹淨、舒适的衣服,頭發清爽不油膩,也一樣大方得體。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教育家馮那斯基曾說:“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

母親對金錢的看法,事物的态度,将影響他們的一生。

“太會過日子”的媽媽,會形成孩子的自卑與低自我價值感,摧毀他們的自信。

做一個沒有廉價感的媽媽,不必處處節儉,注重外在形象,更不要以“愛”之名限制孩子。

懂得愛自己,保持好的狀态,才會潛移默化孩子對生活的态度,滋養他們的成長之路。

願媽媽都能好好愛自己,為孩子成長助力,培養出自信、陽光的孩子。

作者簡介:向北,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富書重磅推出第4本新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檢視原圖 414K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 不要做一個廉價感的媽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