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羽為何成為民間信仰

臘月十二 辛醜年 辛醜月 丁卯日

關羽為何成為民間信仰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關羽塑像,關羽廟更是早早地從中國走向了世界,關羽早已成為民間信仰。在龍遊紅木小鎮中華姓氏宗祠西側也有座關羽像,其形象威武霸氣,又正義感十足,宗祠裡的聖賢殿内也有關羽小銅像。

關羽是真實的曆史人物,是忠義、堅貞的象征,他與文聖孔子齊名,被尊為武聖,甚至被當做一個神來供奉,曆史上不論是個人武力值還是功績,比關羽強的人那可太多了,但從來沒有哪個武将能像關羽一樣被封神的。

關羽為何成為民間信仰

曆史上真實的關羽

自古亂世出英雄,而三國時期就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羽就是那個時代最閃耀的明星之一。

曆史上的關羽在三國時期給人的印象就是勇猛無敵。曹操麾下的謀士程昱和郭嘉就評價過關羽,稱他和張飛都是“萬人敵”。

除了勇猛,關羽最值得稱贊的就是他的忠義,有國士之風。能夠放棄曹操給予的财富和地位,千裡迢迢地回到劉備身邊。

盡管如此,在當時,他也沒有得到很高的評價。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在荊州戰敗,對劉備的事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且,關羽的性格也有很大的缺失。陳壽在《三國志》對張關二人就是先褒後貶:

“關羽張飛二人皆稱萬人敵,為是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顔,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同時,蜀漢對關羽的谥号為“壯缪侯”,何為“壯缪”,根據周朝對谥号的解讀,“壯”含有死于原野、勝敵克亂、好力緻勇、屢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剛毅等意思。這是對關羽的勇武和軍事實力的肯定以及結局的惋惜。而“缪”字含有名與實爽的意思,也就是說關羽名副其實。這兩個字一褒一貶,相比同期一起追谥的馬超等人,就算比平谥稍好,其他人全是美譽,由此可見劉禅等人對于當初關羽兵敗是有責怪之意的。

而一直到宋朝,對關羽的主流的評價都是如此。比如朱熹一方面稱贊關羽的勇,另一方面稱關羽恃才踈鹵自取其敗。

關羽為何成為民間信仰

關羽地位的改變

從宋朝開始,關羽的地位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南宋時期,而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忠君思想的加強:

宋朝之前是個亂世,号稱“五代十國”。這個時期,國家政權的交替頻繁,權臣篡位的事情屢見不鮮,為了防止後來再發生類似的事情,宋朝的統治者就極力宣揚忠君愛國思想。

是以,在宋朝忠君思想的氛圍下,使得三國時期的曹操被定性為漢賊,成了奸臣的代表,這在很大程度下影響了後來的朝代,是以《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親劉貶曹”的思想十分明顯。

2、三國時期的正統由原來的曹魏變為了蜀漢

三國時期,曹魏與蜀漢誰是正統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西晉是繼承曹魏,是以陳壽寫《三國志》必然以曹魏為正統來寫。到了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他巧妙地避開了正統論的話題,但仍舊使用曹魏的年号。

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朝廷被金國趕至南方,隻得偏安一隅。是以,到了南宋時期,當時的理學代表人物朱熹等人就認為三國時期應以蜀漢為正統,而且朱熹曾說:“學者皆知曹氏為漢賊,而不知孫權為漢賊也。”那麼曹魏就自然遭到徹底的否定,同時還否定了孫吳。

在蜀漢人物中,能與關羽相提并論的就是諸葛亮、張飛等人。而諸葛亮掌權期間難免有權臣之嫌,這在宋朝是很忌諱的,而張飛略顯魯莽,那麼關羽就成為最适合表彰的人物了。于是,關羽的地位水漲船高。北宋徽宗崇甯元年,關羽被封為中惠公,在大觀二年封武安王。到了南宋孝宗時期,關羽已被加封為“壯缪義勇武安英濟王”了。

民間已經對這時候的關羽尊稱了“關公”了。

關羽為何成為民間信仰

到了元朝,三國故事應用在了戲曲之中。到了明朝時期,《三國演義》這本經典著作應運而生。在裡面,關羽的形象更是被塑造成忠、義、仁、勇的人格化身。而小說中關羽的外在形象也是借鑒了戲曲中關公的形象,同時又影響着後來的戲曲中關公形象的塑造。

與此同時,在統治者層面,關羽也不再僅僅是關公,更是不斷地被神化,而其封号也在不斷地提升,由王至帝。明末萬曆年四十二年,關羽被封為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清時期,關羽的地位更高了。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叙述最為詳盡生動。

到了清朝,清朝統治者為了政權的穩定,其基本國策采用“以漢制漢”,而自己更是主動融入漢文化當中,而關公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清世祖順治九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世宗雍正三年追封其三代為公爵。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關公封号增加“靈佑”二字,清仁宗嘉慶十八年關公封号增加“仁勇”二字,清宣宗道光八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最後到清德忠光緒五年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此外,在清朝,關帝廟的數量甚至超過了孔子廟。

部分内容來自網絡,侵删。

關羽為何成為民間信仰
關羽為何成為民間信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