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英雄返卻眉山秀,依舊春風草木天。”這是元代田錫在《過東坡墳》裡面的一句。這句詩中包含了對英雄們的贊揚與敬佩。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很多人并不是生來就注定要做那個拯救世界的人,他們也是普通人,隻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選擇了犧牲自己。

“哪來的歲月靜好,隻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說得正是那些英雄。

在1972年,一則解放軍戰士犧牲的消息傳遍了整個中國,一時之間無數人内心悲苦。那名戰士在犧牲後,連屍體都沒有儲存下來,最後留給世人的隻有一根光滑的冰冷的“橋墩”。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這便是曾經轟動一時的怒江大橋事件,這件事則與咆哮怒吼的怒江有着密切的關系......

1972年的怒江大橋事件

提及怒江,或許用“天塹”這個詞來形容更為合适,怒江發源于青藏高原,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大河之一。其素來有“十裡不同天,萬物在一山”的說法,足以證明這條江的波瀾壯闊。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加強西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聯系,我國首先想要解決的就是西藏的交通問題,而解決交通問題,最難以逾越的便是這怒江。

1950年的時候,西南軍區18軍司令陳明義接到中央的指令,要求其組建一支修路部隊,主要任務是攻克川藏線的公路建設,當然這其中就包含了怒江。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在修路的過程中,陳明義就面臨着巨大的問題,在這條路上,他們真實的體驗到了李白在詩中所寫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句話。但是這僅僅隻是外界的困難,他們自身面臨的還有寒冷刺骨的風和高原反應的眩暈。

在修路過程中,這兩點任何一點稍加不注意都會導緻他們喪命于此,這也是當初為什麼選擇軍人來修路的原因。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如果不是有着頑強意志力的人,很難堅持下去。但是我國軍人向來面對困難都是勇往直前,從來沒有過退縮的先例,這一次也同樣如此!

在面對高海拔嚴寒地帶,他們就像一群猛虎,在呼嘯的北風中傲然而立,終于在三年的時間内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整個公路部分被他們成功的修葺完成,然而等待他們的,則是更加危險匆匆的怒江。

修葺至怒江段,他們停止了工作,因為這條暗流洶湧的大江讓他們無從下手,很難找到兩全的辦法來完成工作。

于是部隊立即進行了開會研究,方案層出不窮,但都一一被否掉。原因是在這濤濤的水流之中,無法實作。

一時之間隊伍上下都在為這件事犯愁。

終于,在大家集思廣益之下,一個能讓絕大多數人接受的萬全之策被采納了。

這個辦法簡單來說,就是用一條鐵索,将怒江兩岸進行連接配接,勞工通過這條鐵索進行工作。

方案一經敲定,部隊便立即重新開工。果不其然,效果十分顯著。困擾中外專家的難題,就這樣被我國的軍人們給解決了。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順利施工的開始,同樣也為後來轟動全國的怒江大橋事件埋下了伏筆。

經過部隊軍人的努力,1972年的時候,怒江大橋已經完成了主體的建造,這些事完成,就隻差最後一個階段便可以傳遞使用。

這最後階段便是“水泥澆灌”。

修橋需要橋墩,經過慎重的研究之後,部隊選擇用水泥罐車對橋墩進行澆灌作業。

橋墩又高又壯,為防止澆灌的時候出現水泥幹裂斷層的現象,就需要好幾輛車連續作業,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意外。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早前部隊擔心建立成的怒江大橋遭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破壞,是以當時特意安排了官兵進行看守。

士兵們為了給水泥罐車讓路,他們都選擇站在橋的邊緣進行站崗。也正是這個舉動,讓那位年輕的士兵,永遠地将生命停留在了這一刻。

高原環境,最可怕的莫過于“高反”以及“嚴寒”,這兩個惡劣的條件同時出現,鮮少有人能夠挨得過去。

一位士兵出現了高反,他的頭越來越沉,再加上寒冷,讓他的意識逐漸模糊,那一瞬間,寒冷的風從他耳邊飛過,他模糊中好像聽到了戰友的呼喊,或許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正在不斷的向橋下墜去。

高原反應

但是他無能為力,戰友及時停下水泥灌溉,希望能有一線生機,不過為時已晚,他已經墜落到了澆灌的橋墩裡,那成噸的水泥頃刻間将其淹沒。

當時水泥并沒有凝固,但水泥之間的壓力讓他很快不能呼吸,外加上嚴重的“高反”,他的身體已經處于超負荷的狀态,他意識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即将迎來的是什麼,直到戰友看到他沒有動,身體一點點被水泥吞噬。一個資訊出現在所有人的腦海裡。

“他......犧牲了!”

一個年紀輕輕的士兵,在執行任務中因為意外墜入澆灌的水泥橋墩中,從此,他的屍骸将會一直與這橋墩共存。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大批武警把守,為英雄換來安甯

戰友們眼看着那位士兵的身體被水泥淹沒,除了無助的哭喊以及被寒冷凝結的眼淚,他們沒有任何辦法能夠将其解救出來。

軍人,一旦接受指令,要做的便隻有一件事,就是完成任務,這些官兵知道自己還有什麼任務,即使下面那個被水泥灌溉進橋墩裡的人是他們曾經一起有說有笑的兄弟,可是他們不能是以頹廢下去。

橋的問題不解決,面臨危險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是以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傷亡,他們選擇咬着牙繼續完成任務。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這一次,他們親手打開水泥灌溉車的開關,在下面水泥未完全凝固之前完成澆灌,避免水泥幹了之後出現斷層。因為一旦斷層,那麼怒江大橋的所有建造工作都會功虧一篑。

在這些英雄的不斷努力之下,怒江大橋終于建成,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最終取得了勝利。

大橋建好了,那位士兵卻永遠地留在了這座橋上。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份恩情,大家都會銘記于心。為此,當地人特意為其建立了一個英雄的紀念碑。

在那裡,當地的人每到清明時節都會帶着鮮花去向那裡,去感謝那個為修路而犧牲的小戰士……

現如今,怒江上的那座連接配接兩岸的橋梁已經被重新返修,這次返修的要比之前更加堅固,更加寬闊,即使是載重超大的貨車也可以坦然的從橋上走過。

當地的經濟同樣也因為這座橋的存在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孩子們上學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樣翻山越嶺或者橫渡怒江了。

此次翻新,基本上所有原來的橋墩都被拆除,但隻有一個屹立在那裡。

那根橋墩便是當年那名士兵犧牲的地方,人們選擇保留,為的是後人能夠銘記那裡,現如今怒江大橋的附近駐紮着大批武警,他們既守護一方的平安,也保證犧牲的英雄能夠一片安靜的地方。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當地為此還出台了相關政策,在這座橋上禁止拍照,為的就是不打擾犧牲的戰士,這裡很顯然成為了軍事重地,也正因為是軍隊一直管理,是以這座橋一直都為曾被破壞。

但是這樣依然阻擋不了人們對于英雄的敬仰與懷念。

走過怒江大橋時,就會發現,在那橋的不遠處,擺放着鮮花以及一些水果祭品,全部都是路過的遊客自發送來的。

即使這件事過去了那麼久,人們依舊記得那個犧牲的士兵,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路過那裡,那座傲然矗立的橋墩便是最好的證明。

大家都知道,那是犧牲的那位戰士,正在看着日益強大的祖國越來越好,看着後人生活得越來越幸福。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駛過這座大橋,汽車司機會不由自主地減慢速度,行人會慢慢将頭轉過去,他們用自己的眼神表達着對先輩們的敬意。

現在人們總喜歡用“負重前行”來形容這些犧牲的英雄們,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父親,别人的老公呢?

隻是有些責任告訴他們,不能退縮,因為在他們身後是自己的小家,是有着十多億人民的國家,他們如果怕了,那就沒人敢上前繼續戰鬥了。

那個跌入水泥中的士兵其實也會害怕,但他依然選擇在嚴重高反的情況下繼續任務,因為這就是他的使命,一個軍人的使命!

當寒冷的北風吹過他的臉龐時,那種刺骨的痛感他是如何忍受的,嚴重高反下那種強烈的窒息感他是如何克服的?

這一切皆是因為他和他的戰友們知道這座橋的重要性,作為連接配接怒江兩岸的大橋,它的背後代表着更深層的戰略意義,這座橋雖然很多人希望能夠修好,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分子對這座橋則是虎視眈眈。

無論是戰略上還是生活上,這座橋的建成,會大大地影響當地的發展,

除了保證橋的安全之外,也讓犧牲的戰士,有了一個安靜的環境。

前人為了建設祖國,不惜抛頭顱灑熱血,那後人就用盡自己的青春,來為其換一個安靜祥和的環境長眠。

這便是最美的童話,是鐵骨铮铮的漢子們之間的童話。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如今,人們在稱頌這位葬身于水泥中的戰士時,都會不禁感歎英雄最後落得個屍骨無存,就連死都沒有落葉歸根。

在中國,落葉歸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客死他鄉這個說法是每一位英雄有時顯得多麼無奈,可他們的身份特殊,為了後人不得已而為之。

無數的英雄因為戰争,或者因為援建他國犧牲在他國,就像修建巴基斯坦公路的那些英雄,他們的事迹,值得後人銘記。

最近關于抗美援朝的電影《長津湖》大火,無論兒童還是老人都争先恐後地去電影院觀看,裡面有一句台詞非常好:“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要留給我們的後人去打,為了後人的幸福,我們必須打。”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墩裡,發生了什麼?

現實就是這樣,如果當年不是志願軍們跨過鴨綠江打赢那場艱難的戰争,那怎麼會有現在的太平盛世,修橋的戰士們心中也一定有着這樣的想法。

修建怒江大橋和川藏公路,又何嘗不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為他們的敵人,不再是那些拿着槍炮的敵軍,而是狂風怒号的惡劣環境。

他們不克服困難将怒江大橋修繕完成,那這件事就要留給後代,後代人就要吃他們吃的苦,經曆他們經曆的困難,這便是英雄們最簡單也是最崇高的想法。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抗美援朝戰役中震懾住敵人的冰雕連士兵們,他們面對極寒的天氣,他們堅守自己的位置,憑借着過人的氣魄一等到白雪覆寫全身。

他們雖然沒有等到敵人的到來,但是他們等出了中國人的膽識與氣節,讓敵人見識到了中國軍人的氣節。

華夏民族是一個有氣節的民族,當年建國初期,我們沒有原子彈,在外國專家冷嘲熱諷的情況下,愣是自己研究出來那一朵怒放于天際的蘑菇雲。

這樣的品質,是先輩們與生俱來的,因為他們知道,有些路,自己走出來了,後人就不用像他們那樣苦了。

從古自今,這份專屬于中華民族的氣節一直沒有被丢掉,華夏五千年曆史一直流傳至今,無論是故事抵禦外敵戰士們,還是為家鄉建設出力那些先輩們。

他們的犧牲是值得我們銘記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我們後代不能讓英雄們的屍骨流放外地,一定會讓他們榮歸故裡,看如今祖國的大好河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