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英雄返却眉山秀,依旧春风草木天。”这是元代田锡在《过东坡坟》里面的一句。这句诗中包含了对英雄们的赞扬与敬佩。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很多人并不是生来就注定要做那个拯救世界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

“哪来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说得正是那些英雄。

在1972年,一则解放军战士牺牲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国,一时之间无数人内心悲苦。那名战士在牺牲后,连尸体都没有保存下来,最后留给世人的只有一根光滑的冰冷的“桥墩”。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这便是曾经轰动一时的怒江大桥事件,这件事则与咆哮怒吼的怒江有着密切的关系......

1972年的怒江大桥事件

提及怒江,或许用“天堑”这个词来形容更为合适,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大河之一。其素来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的说法,足以证明这条江的波澜壮阔。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西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我国首先想要解决的就是西藏的交通问题,而解决交通问题,最难以逾越的便是这怒江。

1950年的时候,西南军区18军司令陈明义接到中央的命令,要求其组建一支修路部队,主要任务是攻克川藏线的公路建设,当然这其中就包含了怒江。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在修路的过程中,陈明义就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在这条路上,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了李白在诗中所写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话。但是这仅仅只是外界的困难,他们自身面临的还有寒冷刺骨的风和高原反应的眩晕。

在修路过程中,这两点任何一点稍加不注意都会导致他们丧命于此,这也是当初为什么选择军人来修路的原因。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如果不是有着顽强意志力的人,很难坚持下去。但是我国军人向来面对困难都是勇往直前,从来没有过退缩的先例,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在面对高海拔严寒地带,他们就像一群猛虎,在呼啸的北风中傲然而立,终于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整个公路部分被他们成功的修葺完成,然而等待他们的,则是更加危险匆匆的怒江。

修葺至怒江段,他们停止了工作,因为这条暗流汹涌的大江让他们无从下手,很难找到两全的办法来完成工作。

于是部队立即进行了开会研究,方案层出不穷,但都一一被否掉。原因是在这涛涛的水流之中,无法实现。

一时之间队伍上下都在为这件事犯愁。

终于,在大家集思广益之下,一个能让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万全之策被采纳了。

这个办法简单来说,就是用一条铁索,将怒江两岸进行连接,工人通过这条铁索进行工作。

方案一经敲定,部队便立即重新开工。果不其然,效果十分显著。困扰中外专家的难题,就这样被我国的军人们给解决了。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顺利施工的开始,同样也为后来轰动全国的怒江大桥事件埋下了伏笔。

经过部队军人的努力,1972年的时候,怒江大桥已经完成了主体的建造,这些事完成,就只差最后一个阶段便可以交付使用。

这最后阶段便是“水泥浇灌”。

修桥需要桥墩,经过慎重的研究之后,部队选择用水泥罐车对桥墩进行浇灌作业。

桥墩又高又壮,为防止浇灌的时候出现水泥干裂断层的现象,就需要好几辆车连续作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意外。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早前部队担心新建成的怒江大桥遭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破坏,所以当时特意安排了官兵进行看守。

士兵们为了给水泥罐车让路,他们都选择站在桥的边缘进行站岗。也正是这个举动,让那位年轻的士兵,永远地将生命停留在了这一刻。

高原环境,最可怕的莫过于“高反”以及“严寒”,这两个恶劣的条件同时出现,鲜少有人能够挨得过去。

一位士兵出现了高反,他的头越来越沉,再加上寒冷,让他的意识逐渐模糊,那一瞬间,寒冷的风从他耳边飞过,他模糊中好像听到了战友的呼喊,或许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正在不断的向桥下坠去。

高原反应

但是他无能为力,战友及时停下水泥灌溉,希望能有一线生机,不过为时已晚,他已经坠落到了浇灌的桥墩里,那成吨的水泥顷刻间将其淹没。

当时水泥并没有凝固,但水泥之间的压力让他很快不能呼吸,外加上严重的“高反”,他的身体已经处于超负荷的状态,他意识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即将迎来的是什么,直到战友看到他没有动,身体一点点被水泥吞噬。一个信息出现在所有人的脑海里。

“他......牺牲了!”

一个年纪轻轻的士兵,在执行任务中因为意外坠入浇灌的水泥桥墩中,从此,他的尸骸将会一直与这桥墩共存。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大批武警把守,为英雄换来安宁

战友们眼看着那位士兵的身体被水泥淹没,除了无助的哭喊以及被寒冷凝结的眼泪,他们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将其解救出来。

军人,一旦接受命令,要做的便只有一件事,就是完成任务,这些官兵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任务,即使下面那个被水泥灌溉进桥墩里的人是他们曾经一起有说有笑的兄弟,可是他们不能因此颓废下去。

桥的问题不解决,面临危险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伤亡,他们选择咬着牙继续完成任务。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这一次,他们亲手打开水泥灌溉车的开关,在下面水泥未完全凝固之前完成浇灌,避免水泥干了之后出现断层。因为一旦断层,那么怒江大桥的所有建造工作都会功亏一篑。

在这些英雄的不断努力之下,怒江大桥终于建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大桥建好了,那位士兵却永远地留在了这座桥上。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份恩情,大家都会铭记于心。为此,当地人特意为其建立了一个英雄的纪念碑。

在那里,当地的人每到清明时节都会带着鲜花去向那里,去感谢那个为修路而牺牲的小战士……

现如今,怒江上的那座连接两岸的桥梁已经被重新返修,这次返修的要比之前更加坚固,更加宽阔,即使是载重超大的货车也可以坦然的从桥上走过。

当地的经济同样也因为这座桥的存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翻山越岭或者横渡怒江了。

此次翻新,基本上所有原来的桥墩都被拆除,但只有一个屹立在那里。

那根桥墩便是当年那名士兵牺牲的地方,人们选择保留,为的是后人能够铭记那里,现如今怒江大桥的附近驻扎着大批武警,他们既守护一方的平安,也保证牺牲的英雄能够一片安静的地方。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当地为此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这座桥上禁止拍照,为的就是不打扰牺牲的战士,这里很显然成为了军事重地,也正因为是军队一直管理,所以这座桥一直都为曾被破坏。

但是这样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于英雄的敬仰与怀念。

走过怒江大桥时,就会发现,在那桥的不远处,摆放着鲜花以及一些水果祭品,全部都是路过的游客自发送来的。

即使这件事过去了那么久,人们依旧记得那个牺牲的士兵,无论任何时候,当你路过那里,那座傲然矗立的桥墩便是最好的证明。

大家都知道,那是牺牲的那位战士,正在看着日益强大的祖国越来越好,看着后人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驶过这座大桥,汽车司机会不由自主地减慢速度,行人会慢慢将头转过去,他们用自己的眼神表达着对先辈们的敬意。

现在人们总喜欢用“负重前行”来形容这些牺牲的英雄们,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父亲,别人的老公呢?

只是有些责任告诉他们,不能退缩,因为在他们身后是自己的小家,是有着十多亿人民的国家,他们如果怕了,那就没人敢上前继续战斗了。

那个跌入水泥中的士兵其实也会害怕,但他依然选择在严重高反的情况下继续任务,因为这就是他的使命,一个军人的使命!

当寒冷的北风吹过他的脸庞时,那种刺骨的痛感他是如何忍受的,严重高反下那种强烈的窒息感他是如何克服的?

这一切皆是因为他和他的战友们知道这座桥的重要性,作为连接怒江两岸的大桥,它的背后代表着更深层的战略意义,这座桥虽然很多人希望能够修好,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分子对这座桥则是虎视眈眈。

无论是战略上还是生活上,这座桥的建成,会大大地影响当地的发展,

除了保证桥的安全之外,也让牺牲的战士,有了一个安静的环境。

前人为了建设祖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那后人就用尽自己的青春,来为其换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长眠。

这便是最美的童话,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们之间的童话。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如今,人们在称颂这位葬身于水泥中的战士时,都会不禁感叹英雄最后落得个尸骨无存,就连死都没有落叶归根。

在中国,落叶归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客死他乡这个说法是每一位英雄有时显得多么无奈,可他们的身份特殊,为了后人不得已而为之。

无数的英雄因为战争,或者因为援建他国牺牲在他国,就像修建巴基斯坦公路的那些英雄,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铭记。

最近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长津湖》大火,无论儿童还是老人都争先恐后地去电影院观看,里面有一句台词非常好:“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要留给我们的后人去打,为了后人的幸福,我们必须打。”

1972年,怒江一名解放军被“浇筑”在桥墩里,发生了什么?

现实就是这样,如果当年不是志愿军们跨过鸭绿江打赢那场艰难的战争,那怎么会有现在的太平盛世,修桥的战士们心中也一定有着这样的想法。

修建怒江大桥和川藏公路,又何尝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他们的敌人,不再是那些拿着枪炮的敌军,而是狂风怒号的恶劣环境。

他们不克服困难将怒江大桥修缮完成,那这件事就要留给后代,后代人就要吃他们吃的苦,经历他们经历的困难,这便是英雄们最简单也是最崇高的想法。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抗美援朝战役中震慑住敌人的冰雕连士兵们,他们面对极寒的天气,他们坚守自己的位置,凭借着过人的气魄一等到白雪覆盖全身。

他们虽然没有等到敌人的到来,但是他们等出了中国人的胆识与气节,让敌人见识到了中国军人的气节。

华夏民族是一个有气节的民族,当年建国初期,我们没有原子弹,在外国专家冷嘲热讽的情况下,愣是自己研究出来那一朵怒放于天际的蘑菇云。

这样的品质,是先辈们与生俱来的,因为他们知道,有些路,自己走出来了,后人就不用像他们那样苦了。

从古自今,这份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气节一直没有被丢掉,华夏五千年历史一直流传至今,无论是故事抵御外敌战士们,还是为家乡建设出力那些先辈们。

他们的牺牲是值得我们铭记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后代不能让英雄们的尸骨流放外地,一定会让他们荣归故里,看如今祖国的大好河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