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世界反法西斯戰争進入了重大轉折。中國同英、美等二十六個國家簽署了國際公約,約定與各國守望相助,共同打擊日、德、意等國家。

1942年2月,日軍侵入緬甸,仰光告急,英國緊急要求中國出兵支援。為了遵守盟約,同時也為了保證滇緬公路的安全暢通,中國向緬甸派出了三支軍隊,分别從三個方向入緬作戰。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以後,在1943年,中國又第二次派兵出征緬甸。前後兩次,中國共計向緬甸派出了40餘萬熱血青年。最後經過激烈的交戰,取得了這場遠征的勝利。

但是赴緬作戰的将士,十折其六,大部分埋骨他鄉。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遠征軍舍生忘死,幫助緬甸人民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卻并未得到緬甸人的好感。

因為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緬甸政府曾下令,将數萬餘中國遠征軍的墳墓夷為了平地,隻為蓋起高樓大廈。

看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想問:一個素有佛教信仰的國家,如此恩将仇報,所為哪般?這一切,還得讓我們從頭說起。

中國遠征軍

緬甸和中國是近鄰,它的北部連接配接着中國的雲貴高原。從地圖上看,中緬是山水相依,但是事實上卻是有道路山川阻隔在中間。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是以自古以來,兩國的聯系都不怎麼緊密。而且在元、明、清三朝的時期,中緬還時常發生摩擦,尤其是在元朝時。

忽必烈至元二十年,元朝曾出兵,消滅了緬甸曆史上的蒲甘王朝,把它變成元朝的一個行省。結果後來由于道路阻隔,不便管理,直接被放棄了。

1441年,緬甸又與明朝爆發戰争,最後戰敗,隻是在形式上承認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1762年,又爆發了清緬戰争。當時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清軍展開自衛反擊。

作戰過程中,清軍一開始就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清軍統帥明瑞率一萬大軍孤軍深入,被五萬緬軍包圍在深山中,隻能趁夜色取小路撤退,多員大将和數百八旗兵戰死。

後來,乾隆再次派出1.8萬重兵,與三萬人的緬法聯軍交火,最終慘勝。縱觀元明清三朝,除了元朝時期,中國在明、清二朝時與緬方交戰,都沒有占到很大的便宜。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軍事指揮上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山地作戰,緬甸有主場優勢,明清兩朝的軍隊,并沒有那麼善于山地作戰。

同時,緬甸這個國家還非常奇怪,他們号稱“千國之國”,在曆史上一直表現得非常好戰,還曾想攻占泰國。二戰時期,到中國遠征軍到緬甸時,緬甸早已被英國殖民了半個多世紀。

當時日本為了進入緬甸,派出大量的特務宣傳說,他們跟緬甸人一樣,信佛教、穿木屐,同宗同源,讓緬甸人覺得日本人是去解救他們的。

緬甸人痛恨英國侵略者,反而将日本侵略者當成了同類。中國人既然是英國人的同盟,對于緬甸人來說就不可能是英雄,隻能是其他了。

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從緬甸獨立建國,到五十年代鏟平數萬中國遠征軍烈士的墳墓,時間并沒有過去幾年。是以緬甸人會做出這樣的事,一點也不奇怪。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除開不友好的曆史舊怨、日本特務散布的謠言,以及當地人對《二十六國宣言》同盟國的錯誤認知,對于遠征軍墓地被摧毀,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

2018年,有人采訪了一個緬甸華僑段寶昌,他是當年這一事件的目擊者。記者問段寶昌,當地人為什麼要鏟除遠征軍的墳墓,段寶昌說:是炸掉的。

為什麼要炸掉呢,當時說是要建高樓,但是并不是直接炸掉,而是先在距離原址兩英裡的地方,建一個新墳,把骨殖遷過去以後才炸的。

如果隻是這樣做的話,其實是完全可以了解的。畢竟很多國家為了實施大型的工程,也會被迫拆遷一些千年古迹。

但是段寶昌接着又說:後來緬甸又把重建的那個地方,也炸掉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這就令人費解了。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另一些當地人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雲南有一支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部逃到了緬甸。當地政府不想收留他們,于是二者之間就發生了武裝沖突。

結果緬甸政府派出的上萬大軍,居然被打敗了。于是當地人心裡氣不過,就鏟除了遠征軍的墳墓來洩憤。

但是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可以看出來,緬甸當地人肯定不會像我們中國人一樣,把這些戰士當成是英雄,更别提是恩人了。

其實,這些說法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緬甸政府為了修高樓大廈,毀掉了數萬曾有有恩于他們的中國遠征軍烈士的墳墓。

如今這些遠征軍烈士的墳墓,在緬甸隻剩兩塊殘碑。一些國内朋友不了解情況,總覺得緬甸人忘恩負義,是以感覺非常憤恨。其實了解一下前因後果,你就會發現,大可不必生氣。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當年的中國遠征軍,以正義之師,遠征異國他鄉,為的絕對不是要得到緬甸人民的敬仰。中國遠征軍的犧牲,是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兼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役的最終勝利。

如今,距離這一場戰争的勝利,已經過去了70多個年頭。縱然是埋骨他鄉,但是相信英雄在天有靈,看到我們的國家強盛,民族複興,一樣會覺得寬慰的。

結語

唐詩有雲: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好男兒為天性與正義奔赴疆場,為國家抛頭顱,灑熱血。縱然粉身碎骨,亦當萬死不辭。

隻不過令人心酸的是,由于堅持抗戰多年,當時國内有許多青壯年早已經戰死了,是以國民政府向緬甸派出的這些戰士,絕大多數都是未成年人。

據說,中國遠征軍的平均年齡隻有15歲。最小者,才不過13歲。出征之後,中國遠征軍大約有十餘萬人,被葬在了緬甸。

一個忘恩負義的小國,為了建高樓大廈,推掉了數萬中國烈士的墓地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緬甸國内局勢十分複雜,數萬遠征兵的墳墓因不明原因被炸毀。可憐遠征兵戰士的遺骸,早已經化為異國泥土,再也無法傳回家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