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并非用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錯了此人

“人無完人”在三國之中,諸葛亮雖然有“智絕”之稱,但也犯過一些錯誤。比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馬谡失街亭”,就是因為諸葛亮太過信任馬谡,在劉備離世之前曾忠告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谡。然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諸葛亮還是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谡,許多的将士對于諸葛亮的決定,提出了異議,但諸葛亮還是力排衆議,讓馬谡鎮守街亭,結果馬谡痛失街亭,導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得不結束。

街亭,固然很重要,但隻是一城一池之得失,對于蜀漢來說沒有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是以諸葛亮任用馬谡鎮守街亭是個錯誤,但不是一個非常重大的錯誤,諸葛亮重大的錯誤在于看錯了一人,因為此人直接導緻了蜀漢的滅亡。那麼此人是誰呢?因何會導緻蜀漢滅國呢?

益州人士谯周

谯周出生在現今四川西充縣,谯周的家庭是書香門第,是以谯周從小就飽讀詩書。在諸葛亮擔任益州牧之時,任命谯周為勸學從事。此時蜀漢劉備已經離世,劉禅繼位,但是國内的沖突正愈演愈烈。

因為蜀漢的組成是由三股勢力組成:荊州(劉備的親信)、益州(本地士族)、東州(劉璋舊部),為了解決内部的沖突,使國内的力量團結起來,諸葛亮就發動了北伐戰争,希望就是利用戰争轉移國内的沖突。與之相對應的就需要拉攏,本地的士族階級,而谯周就是益州士族階級的代表之一,有一定的真才實學,陳壽對于谯周的評價“

谯周詞理淵通,為世碩儒,有董、揚之規。

”,陳壽雖然是谯周的學生,但陳壽這個史官還是比較可靠的。

在諸葛亮得生前,谯周無任何過激的反應。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時,谯周聽聞之後就迅速行動起來,親自前往吊唁。蜀中的其他文武大臣,皆沒人前去,因為後主劉禅下令禁止大臣前往奔喪,可見谯周行動之迅速。在蔣琬成為益州牧刺史,谯周已是益州學者之首。但此時的谯周,卻反對姜維北伐并以此寫下著名的《仇國論》,《仇國論》的大緻内容:認為姜維北伐是窮兵黩武。因為谯周是士族階級的代表,是以造成的反響還是比較的大。

谯周“誤國”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突至江油,蜀漢在“綿竹之戰”也是大敗而歸,劉禅和蜀漢群臣在商議解決之策,這時的谯周提出了與衆不同的意見,勸谏劉禅投降魏國。《三國志》記載:

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後,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争之。”衆人無以易周之理。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并非用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錯了此人

谯周為什麼要如此做呢?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但說到底三國是一個士族階級的社會。曹丕之是以能稱帝,是因為曹丕和士族階級達成了妥協,就是曹丕同意陳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何為“九品中正制”,簡單來說就是保障了士族階級的權益,那麼可以說魏國是士族階級的天堂。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并非用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錯了此人

此時的蜀漢一直在戰争,士族階級的權益根本沒有保障,甚至有時會有被打壓的現象。谯周作為士族階級的代表,肯定的保障士族階級的權益,是以谯周提出讓劉禅投降也不無不妥。然而,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接受的是“忠君愛國”的思想,谯周此舉無疑是叛國,為儒道聖人所不能接受的。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谯周成功說服了劉禅,劉禅選擇出城投降。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錯,并非用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錯了此人

綜上所述,諸葛亮看錯的人是谯周,谯周的做法可以避免更多的百姓遭受戰火的洗禮,但有些“不忠君”之舉,而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可以做到“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為谯周此舉和諸葛亮的做法完全是背道而馳。按照演義“尊劉貶曹”的路線來看,谯周無疑是奸臣,而諸葛亮也确實看錯了谯周。如果從曆史來看,谯周的做法沒有不妥之處,因為即使蜀漢不投降,蜀漢能堅持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即使姜維回援、東吳救援也無法改變最終的結局,魏國的實力已經超過蜀漢、東吳兩國的實力,三國歸晉是早晚的事!那麼你認為谯周勸谏劉禅投降是否是“誤國”呢?

歡迎關注,談笑風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