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错,并非用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错了此人

“人无完人”在三国之中,诸葛亮虽然有“智绝”之称,但也犯过一些错误。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马谡失街亭”,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信任马谡,在刘备离世之前曾忠告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然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诸葛亮还是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许多的将士对于诸葛亮的决定,提出了异议,但诸葛亮还是力排众议,让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马谡痛失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得不结束。

街亭,固然很重要,但只是一城一池之得失,对于蜀汉来说没有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所以诸葛亮任用马谡镇守街亭是个错误,但不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错误,诸葛亮重大的错误在于看错了一人,因为此人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那么此人是谁呢?因何会导致蜀汉灭国呢?

益州人士谯周

谯周出生在现今四川西充县,谯周的家庭是书香门第,因此谯周从小就饱读诗书。在诸葛亮担任益州牧之时,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此时蜀汉刘备已经离世,刘禅继位,但是国内的矛盾正愈演愈烈。

因为蜀汉的组成是由三股势力组成:荆州(刘备的亲信)、益州(本地士族)、东州(刘璋旧部),为了解决内部的矛盾,使国内的力量团结起来,诸葛亮就发动了北伐战争,希望就是利用战争转移国内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就需要拉拢,本地的士族阶级,而谯周就是益州士族阶级的代表之一,有一定的真才实学,陈寿对于谯周的评价“

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

”,陈寿虽然是谯周的学生,但陈寿这个史官还是比较可靠的。

在诸葛亮得生前,谯周无任何过激的反应。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时,谯周听闻之后就迅速行动起来,亲自前往吊唁。蜀中的其他文武大臣,皆没人前去,因为后主刘禅下令禁止大臣前往奔丧,可见谯周行动之迅速。在蒋琬成为益州牧刺史,谯周已是益州学者之首。但此时的谯周,却反对姜维北伐并以此写下著名的《仇国论》,《仇国论》的大致内容:认为姜维北伐是穷兵黩武。因为谯周是士族阶级的代表,因此造成的反响还是比较的大。

谯周“误国”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突至江油,蜀汉在“绵竹之战”也是大败而归,刘禅和蜀汉群臣在商议解决之策,这时的谯周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意见,劝谏刘禅投降魏国。《三国志》记载:

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错,并非用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错了此人

谯周为什么要如此做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但说到底三国是一个士族阶级的社会。曹丕之所以能称帝,是因为曹丕和士族阶级达成了妥协,就是曹丕同意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何为“九品中正制”,简单来说就是保障了士族阶级的权益,那么可以说魏国是士族阶级的天堂。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错,并非用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错了此人

此时的蜀汉一直在战争,士族阶级的权益根本没有保障,甚至有时会有被打压的现象。谯周作为士族阶级的代表,肯定的保障士族阶级的权益,因此谯周提出让刘禅投降也不无不妥。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接受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谯周此举无疑是叛国,为儒道圣人所不能接受的。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谯周成功说服了刘禅,刘禅选择出城投降。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错,并非用马谡去守街亭,而是看错了此人

综上所述,诸葛亮看错的人是谯周,谯周的做法可以避免更多的百姓遭受战火的洗礼,但有些“不忠君”之举,而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可以做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为谯周此举和诸葛亮的做法完全是背道而驰。按照演义“尊刘贬曹”的路线来看,谯周无疑是奸臣,而诸葛亮也确实看错了谯周。如果从历史来看,谯周的做法没有不妥之处,因为即使蜀汉不投降,蜀汉能坚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即使姜维回援、东吴救援也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魏国的实力已经超过蜀汉、东吴两国的实力,三国归晋是早晚的事!那么你认为谯周劝谏刘禅投降是否是“误国”呢?

欢迎关注,谈笑风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