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歌手林俊傑曾有一首著名歌曲叫《曹操》,裡面一句歌詞是這樣的“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由此可見曆史上的三國時期是一個征戰頻繁的年代,而在那個朝代也出現了不少英雄、枭雄被載入史冊,由此衍生的各類影視作品亦層出不窮。

曹操之是以能成為三國中的“傑出代表”,在于

他是個有着文韬武略的軍事奇才,

也是個擅長作詩的奇才。

當然,除了這些,他還是曆史學家眼裡的一個頗有争議的人物。

那麼,擁有“負面形象”的

曹操為何一生能幹,卻無法統一三國呢?

真的僅僅是因為他的内心多疑猜忌嗎?我們來看一些偉人是如何評價他的。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01 曆代名人對曹操的評價

曹操這個人不僅擁有極高的軍事造詣,還有着拔尖的文學藝術修養,其子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詩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首流傳千古的名句便是

出自曹操所寫的詩

《龜雖壽》裡。

盡管曹操曾在軍事、文學上獲得過不少成就,但在盛唐開創者李世民口中他并不是那般有智有謀,甚至覺得他并不具有王者之範。

李世民說曹操是“

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将之智有馀,萬乘之才不足!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在指曹操當個将領帶兵作戰還可以,但卻擔負不起治國治世的責任,也并無此方面的才能。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瞬時,曹操那枭雄能臣的形象一下被唐太宗給拉低了。

回顧曹操的一生,他處于三國那個群雄輩出的年代,也基于此使他不敢輕敵,故而常身體力行自己帶兵出征。

然而縱使如此,也沒能改變曹操接二連三失敗的結果,是以盡管曹操征服了袁紹、劉表、韓遂等諸侯,甚至一度碾壓劉備、孫權,

李世民還是覺得他格局不夠。

其實聯想到曹操的出身,自然不難了解為何他對軍權格外看重,并且不敢撤兵權,基于這樣的曆史事實,橫掃群雄的李世民自然有高人一等之感。

這種優越感還可從李世民平時的言語中展現出來,譬如他曾唏噓感歎,言下之意是世上不止百家姓氏,為啥有些姓氏那般傲嬌?他們比得過我李姓尊貴麼?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故而從種種例子來看,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多少帶着點兒主觀喜好且有擡高自我之嫌,不是那麼客觀。

是以縱使是大唐開國明君的話,老百姓們也就圖個樂呵看看熱鬧。

來到近現代,習慣用文筆批判社會的魯迅先生提到曹操時語氣倒不是那麼激烈了:“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進而想起戲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方法。

這段話出自他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

什麼是觀察曹操的方法呢?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曹操殺敵無數,谥号魏武

,這個很是威武的谥号,能夠看出他一生是多麼的威猛和輝煌。

雖然他是這樣璀璨奪目,但在明清這兩個朝代的書本上、戲曲舞台上,曹操多以奸臣形象示人,更多的是強調他的負面作用。

而在偉大的毛主席眼裡,評價古代帝王要更全面些,不單單瞧其政治上取得了什麼成就,更得考量他們的文學才華!

是以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不認同那些故意“醜化”曹操形象的觀點。

喜愛閱讀的毛澤東很愛讀曹操的書,他常誇贊其文章詩詞為“

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毛澤東曾在給胡喬木寫信時引用了曹操的詩,即“

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

此句出自《龜雖壽》,意在勸說他要安心養病,而《龜雖壽》這詩講的就是長生之道,意義挺好!

看到興起時,毛澤東還會在曹操的詩文旁用紅筆圈畫批注,當然這個習慣也一直被他用在所讀的任何書上。

毛主席所讀的《魏書·武帝紀》上,其圈畫部分較多

,可看出他對世人如何評價曹操極為重視,況且他也主張對曹操作出更實事求是的評價。

上面我們聊到魯迅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因為也主張客觀評價曹操,是以毛澤東也曾用紅筆粗重地在其上做過标記,以此表示他贊同這看法。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尤其是魯迅的那句“

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佩服他

”,由此可見主席非常認可。

02 毛主席一針見血指明曹操的缺點

當然,現實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味地将曹操“負面化”,認可他的人還從他“終其一生未篡權奪位”的事實來說明此人心中始終有漢室。

另外,曹操的詩詞《短歌行》中那句“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也足可見其志向,并非想以自己替代漢室。

如果不明白,我們就來看下這句話的背景為何: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即周武王弟弟;那時周武王去世後由成王繼位,周公來輔佐他治理國内混亂的局面,直到成王成年以後才放心把政權歸還于他。

綜上種種,也間接讓我們更具體全面地了解了曹操。

那這樣一個懷有遠大抱負的傑出人才,怎麼沒能完成一統三國的大業呢?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直至最後辛苦建立的政權還被司馬氏給篡奪了去……

原因肯定不止一種,其中曹孟德“機智有餘,政略不足”為之一:

曹操雖機智且領兵打仗勇猛,可政略卻屢屢被獻帝得手

,加上多疑的他能無情地賜死自己視如手足的朋友荀彧——足可見此人“政略不足”。

而毛主席認為源于曹操身上的兩個“緻命”缺點,緻使他總是在重要關口失敗,最終沒法統一三國。

第一個缺陷是曹操性格所緻,其很是優柔寡斷

這裡主席舉了兩個例子來佐證其缺陷:

其一是在曹操攻打完張魯後,本應乘勝追擊繼續攻打益州,且司馬懿等人都建議他如此行事。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可曹操卻沒有答應,直到幾個月後才後悔沒有聽從建議

——可為時已晚,攻打蜀地的時機已經消失。

其二是在呂布投降時。面對呂布這個弑父殺主的猛将向自己屈服,曹操猶豫着到底殺不殺,最後沒下定決心而是把決策權交給了劉備。

劉備沒有躊躇不定,向曹操闡述了相關利弊,

曹操這才大膽殺之。

再有,曹操在長坂坡之戰時下令“不得有箭矢”,這使得趙雲七進七出而保住性命……是以可見其寡斷錯失了許多好時機!

第二個缺點是曹操在生活方面,其做不到嚴于律己

曹操在有名的“赤壁之戰”中敗下陣來,那麼他是如何處理戰敗這件事的呢?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三國志·武帝紀》中這麼說來着:“其令諸将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這種不妥的處理方式也使

毛主席“恨鐵不成鋼”地批評曹操:“赤壁之戰,将抵何人之罪?”

我們知道紀律性對于軍隊而言很重要,曹操戰敗後把過錯歸結于軍隊的作為也是他不能嚴于律己的表現。

不得不說,毛主席識人的眼光就是這麼精準,

實屬一針見血直指曹孟德之弱點!

03 為“枭雄”翻案使後人更客觀評價他

當然,人皆有功過,指出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後,毛澤東也沒忘了給曹操“翻案”,糾正一些曆史上存在的偏見。

這一切也表明我黨是講真理的黨,不能放過冤假錯案,需要堅持對真理正義的執着!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此外,毛主席為曹操翻案的又一大原因是基于其作出的功績

首先曹操統一了彼時的中國北方,建立了魏國,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東漢遺留的惡政。

當時曹操最大限度地抑制了豪強劣紳,實行起了屯田開荒制而大大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再者,其推行法制也提倡勤儉節約,維護了當時被破壞的社會之穩定。

1959年

,中國學術界還在毛澤東倡導為曹操翻案的号召下,展開了一場影響力廣泛的讨論,郭沫若等學者還悉數撰文來為曹操恢複名譽。

該年8月份的廬山會議上,毛澤東講話時還提到了為曹操翻案之事。

從此以後,社會各界亦開始更客觀地來評價曹操此人

,而非一邊倒地說明他的好或是壞。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廬山會議

晚年時,毛主席還再次提及曹操對中國統一所作的貢獻:“

他是個了不起的政治軍事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

彼時的毛澤東最完整地評價了一次這位“枭雄”,也是其唯一一次用“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來評價同一人。

結語:

毛澤東對曹操的評述讓我們看到他不拘泥于史書記載,而是以科學求證,實事求是的态度來評價判别一個人。

這也是我黨自始至終擁有的精神:

不人雲亦雲,隻以最為客觀的方面來求證真理,揚長避短吸取教訓,古為今用而勉勵自身,完善自我。

曹操的經曆也讓我們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萬古不變之理,若像他那樣不分青紅皂白亂殺無辜,則注定和天下無緣。

曹操的性格也讓我們認識到人性的弱點,以此時刻警醒自身,避免陷入如他一般的窘境之中。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2大缺點

參考文獻:

1、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毛澤東是如何評價曹操的》

2、人民政協報-毛澤東點評《三國志》曹操:主張實事求是評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