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儀式感,可以為孩子提供心靈所需的“營養”。

新年的儀式感,則可以成為孩子最溫暖的體驗和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前兩天,兒子突然對我說:“媽媽,我們可不可以不過年啊?”

我覺得很詫異,問他:“過年不好嗎?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一家人熱熱鬧鬧多好呀。”

兒子卻搖了搖頭:

“新衣服經常穿啊,吃的也都是那老幾樣,過年真的好沒意思啊。”

他的回答不禁讓我想起了《舌尖上的新年》裡的一段話:

“年味越來越淡,隻因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

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随便,您随便做。隻好年年依舊。”

如果說,是物質的豐富讓我們食不知味;

那麼沒有儀式感,才是我們不再盼望過年的最根本的原因。

這時候,想讓我們的孩子留下關于新年的美好回憶,與其費盡心思地考慮吃什麼、穿什麼;

倒不如營造一份小小的儀式,為這一天賦予特殊的意義。

帶孩子一起置辦年貨

作家潘春華在《36年前的年貨往事》中寫道:

“那時置辦年貨,可叫一個熱鬧。

排隊買年貨,常常是孩子打頭陣,因為此時正好放寒假,孩童們不畏寒冷,可沖前補缺。

待快排到位了,大人們便将事先小心剪成郵票大小的一張張年貨票券,随同鈔票揣在懷中,替換下孩子再去購買。”

到了今天,買年貨不再需要排長隊,隻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夠了。

可這樣快捷、簡便的方式,卻把置辦年貨漸漸變成了一個匆忙、敷衍執行的任務。

今年,不妨讓我們在網絡購物的同時,也帶着孩子一起去超市、集市上走走,為春節的來臨做個預熱。

年味兒,不一定要有富足的年貨。

跟孩子一起采買、置辦年貨的過程,往往更能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年的到來。

很多時候,隻要改變一點點,乏味的生活也會變得有聲有色。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給每一位家人準備禮物

家庭裡,有人願意為孩子準備一份禮物,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前,大姨和姨夫都會給表姐買一個對應生肖的玩具:鼠年的時候,是一隻憨态可掬的米老鼠;牛年的時候,是一頭粉色鼻子的大奶牛……

年年都是如此,讓我們一衆孩子羨慕不已。

多年後,表姐長大了,她也經常為家人、朋友準備驚喜,認真度過每一個重要或平凡的日子。

一份用心準備的禮物,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也能賦予他們夫妻的能力。

今年春節,我們也可以為孩子制造一份驚喜,并要求孩子給每一位家庭成員準備禮物。

這份禮物不一定貴重,可以是一支花,也可以是一張賀卡。

但禮物背後的心意卻足以讓孩子明白:

無論如何,我們始終愛着、珍惜着彼此。

全家一起大掃除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四,是中國傳統的掃塵日。

許多家庭都會在這一天進行大掃除。

但在今天,我們進行大掃除不僅是為了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撣拂塵垢,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整理和收納,讓孩子從小具備“斷舍離”的意識。

隻有這樣,他們才會明白:

很多時候,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擁有了多少的物質,而在于擁有了多少的快樂。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邀請孩子一起做年夜飯

小時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年夜飯。

大人們從一大早就開始忙碌,包餃子、炸丸子、炖排骨……小孩子們則打着“幫忙”的名義圍在廚房裡——

一會兒喝一碗餃子湯,一會兒吹着熱氣吃下一顆剛炸好的丸子、一塊裹着湯汁的排骨。

東一口西一口,在年夜飯擺上桌以前,就已經吃了個半飽。

可如今的年夜飯,卻找不到當年的味道了:

現在,大人孩子們坐在酒店裡,面前擺着一道道精緻的菜品,可寥寥幾筷子,就誰也不願意再動了。

後來才發現,真正值得期待的從來都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家人一起忙碌的過程。

今年,讓我們邀請孩子一起來準備年夜飯吧。

拿出我們珍藏已久的餐具,問問孩子食物應該如何擺盤,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裡,尋找家的溫度和愛的蹤迹。

親自寫對聯

春節的儀式感往往不需要搞得多麼正式、複雜,也可以是簡簡單單的,比如,親自寫春聯:

“鼠去牛來辭舊歲,龍飛鳳舞慶新春。”

“歲月筝崂逢子牛,江山錦繡傾甲年。”

……

春聯,不應該隻是一個形式,還藏着我們對新的一年的期許。

哪怕生活中依舊充滿了挑戰,但因為有了這份共同的期許,全家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會充滿鬥志和幸福。

寫好春聯後,我們可以交給孩子來貼。

當爸爸媽媽親手寫的春聯被孩子牢牢貼在牆上的時候,原本淡了的年味兒就又悄然出現了。

跟孩子一起制作燈籠

為了保護環境,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定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或許對這一代孩子而言,他們對新年的記憶少了幾分煙火的氣息,但我們依舊可以換一種方式,給孩子的童年增添幾分色彩:

在我們家,每年過年前,孩子爸爸都會給孩子做一個橘子燈。

做法其實很簡單:先在橘子頂上開一個蓋兒,再把裡面的橘肉剝出來,然後放一支蠟燭在中間。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到了除夕那天,孩子就會點亮橘子燈,并許下一個新年願望。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父母的身邊,但我相信,童年裡關于橘子燈的記憶留給他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更是一種積極而有趣的人生态度。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不值一提的小心思,恰好就是平凡生活的一劑解藥。

拍一張全家福

記得BBC紀錄片《中國新年》裡,出現過這樣一個片段:

一位定居英國的媽媽,每年春節都會帶着一家人回北京過年。出發前,她還會讓孩子們畫一幅全家福,留給自己的爸爸媽媽。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看着孩子們稚嫩的筆觸,她的父母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

這種家庭間的儀式感,往往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哪怕相隔萬裡,哪怕歲月流逝,成員們依舊可以感受到家裡源源不斷散發出的愛意,并獲得歸屬感。

其實,我們也可以每年春節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拍一張全家福。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由全家福組成的相冊,或許并不昂貴,但卻是孩子最珍貴的回憶。

它背後所象征的歸屬感和聯結感,讓孩子知道:

以後,無論他們擁有怎樣的境遇,家都會是他們的退路和後盾,家人之間的愛和親密也永遠都不會消失。

給孩子寫一封信

亞特蘭大日報社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

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于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功。

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

寫信,就是一個“收集故事和記憶”的好辦法。

這一方式不僅可以讓我們把自己對生活的了解毫無保留地告訴孩子,還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增進感情。

全家計劃一次出遊

對孩子而言,旅行是好奇心萌芽的開始,也是拓寬有限世界的原動力。

新年假期,與其三個人在家各自捧着手機,倒不如計劃一次出行,目的地不一定很遠,可能隻是家附近的景點或是公園。

但帶孩子去看世界的經曆,卻足以成為孩子新年裡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穿着新衣,懷着期待,跟父母商量着目的地,這将會成為孩子童年記憶裡最美好的時刻之一。

陪孩子看一場電影

平時,我們忙于工作,難免會疏忽了孩子。

在新年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我們不妨帶着孩子去看一場他喜歡的電影。在享受光影盛宴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走進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靠近孩子。

看完後,還可以跟孩子讨論一下劇情、人物。

隻有這樣,在孩子關于童年的記憶裡,我們才能留下清晰而美好的身影,而不是一個“連孩子喜歡什麼都不知道”的一團影子。

新年最該給孩子的儀式感,藏在這10件小事裡

新年,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個特别的時刻。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重視儀式感的國度裡,正因如此,我們才設立了各種各樣的節日。

而春節就是其中最盛大的那一個。

在這一天裡,我們張貼對聯、清掃塵垢、拜年賀歲……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還有着豐富的内涵,那就是告别過去迎接新一輪的播種和收獲。

今天,我們有義務通過儀式感将節日的内涵傳承給我們的孩子。

正如作家小麥芃芃說: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儀式感,他就會從中獲得怎樣的價值觀。”

新年的儀式感,就是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

縱使時光往複,父母依舊愛你如初;

無論身處何方,家都是你的歸途。

如此,哪怕遇到再多困難,孩子也能心懷感恩、不畏艱難地走過一生!

-END-

來源:男孩派

出品:武漢市婦女聯合會

本文屬于政務公益宣傳,如對文字或者圖檔有異議,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