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的一條小巷,一座碑坊,見證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榮辱與滄桑

在天安門毛主席紀念堂和同仁醫院之間,有一條名叫“東交民巷”的小巷;在中山公園孫中山銅像的正南方,有座名叫“保衛和平”的石碑坊,就是這一條小巷,一座石碑坊,見證了中國自從第二次鴉片戰争戰敗後,直到新中國成立,近一個世紀的榮辱與滄桑!

北京的一條小巷,一座碑坊,見證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榮辱與滄桑

“保衛和平”石碑坊

“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全長1552米,元朝時,是南北糧運的交通要道,是以而得名“東江米巷”,後來清政府在此處設立鴻胪寺和會同館,負責接待外國使節。

自從清鹹豐八年(1858年),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四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簽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後,所有與清政府有來往的國家紛紛将大使館設立在“東江米巷”。

“東江米巷”兩端分别連通天安門廣場和崇文門内大街,是清朝皇親國戚聚集地,列強們在此設定大使館,是在無能的清政府心髒上,插了一把刀子。

從1861年起,英國公使入住淳親王府(道光皇帝第七子鐵帽子醇親王奕譞的府邸);法國公使入住安郡王府(努爾哈赤之孫安郡王嶽樂的府邸);美國公使入住美國公民“衛三畏”(美國最早來華的傳教士)的“私宅”;俄國公使入住1727年根據中俄雙方簽訂的《恰克圖條約》,建起的一座東正教教堂。

這時的“東江米巷”,雖然主權仍歸清政府所有,其實早已“形同虛設”,在1900年《辛醜條約》簽訂之前,“東江米巷”已經入住了英、俄、日、法、意、美、德、奧地利、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公使。

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英、俄、日、法、意、美、德、奧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保護使館為名,實為瓜分和掠奪中國,對中國發動了武裝侵略的“八國聯軍侵華戰争”!

北京的一條小巷,一座碑坊,見證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榮辱與滄桑

1900年,侵略者 英-美-澳-印-德-法-奧-意-倭九國士兵,攝于北京

1900年6月14日下午,德國公使克林德,率領士兵出“東江米巷”恣意尋釁,看見義和團群眾在練拳習武,下令開槍,射殺20多名中國人。

1900年6月23日上午9時,清政府準備與列強開戰,在開戰前,照會了“東江米巷”裡的各國公使,出于“人道立場”,清政府保證會護送外國人前往天津,并要求其在24小時内給答複。“東江米巷”裡的外國人,想要與已攻陷天津的“八國聯軍”做“裡應外合”的圖謀,拒不撤離“東江米巷”,并且于6月23日上午8時,向清廷提出抗議。

德國公使克林德,更是趾高氣揚,飛揚跋扈,帶着一名翻譯乘轎子,氣勢洶洶,直奔總理衙門而來,在經過東單牌樓時,被在此巡邏的清軍“恩海”攔住,不可一世的克林德在轎中開槍,恩海開槍還擊,克林德當場斃命,殺死克林德後,恩海将其身上值錢的東西搜走逃了。

1900年8月17日,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任八國聯軍總司令;10月17日,瓦德西率領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将八國聯軍總司令部,設在紫禁城!

北京的一條小巷,一座碑坊,見證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榮辱與滄桑

八國聯軍占領紫禁城

在八國聯軍中,德國軍隊最冷血殘酷,他們不急着搶奪寶物,而是想着怎樣更大更多地掠奪中國的土地與資源,德國公使克林德“被刺”成了德國與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時,手中攥的重要“砝碼”,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打算以此為由,逼迫清政府交出“殺人兇手”。

當時清政府也不知道“刺殺”德國公使克林德的是何人,這時候“跳梁小醜”在清内部不知安插了多少“眼線”的日本間諜,給出了線索,原來日本間諜在一處當鋪中,找到了克林德的遺物,順藤摸瓜尋到了殺人兇人“恩海”。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清兵“恩海”,就這樣被推向了曆史的風口浪尖,為了平息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的“雷霆之怒”,懦弱無能的清朝政府,把“恩海”交給了德國士兵。

1900年12月31日這天,東四到東單的大街上,擠滿了為好漢“恩海”送行的老百姓,押解“恩海”的刑車所過之處,百姓邊哭邊罵。

即将赴刑場的“恩海”面不改色,悲壯地走下刑車,刑架四周擠滿了手持酒碗為其壯行的群眾。“恩海”接過一碗酒,一飲而盡,挺直腰闆,高聲呼喊:“是我殺死了克林德,他在我們土地上做惡,罪有應得!我死之後,希望大家記住,隻要有人想在中國的土地上逞兇殺人,不管是他什麼人,必須回敬他一槍!”刑場下掌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伏。

北京的一條小巷,一座碑坊,見證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榮辱與滄桑

英雄“恩海”被捕

1901年9月7日,戰敗的清政府,被迫與英、美、德、法、俄等11國簽訂喪權辱國《辛醜條約》。《辛醜條約》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親王載沣,作為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就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殺地點東單牌樓,修建一座品級相當的石牌坊。

《辛醜條約》後,“東江米巷”徹底成了列強們的領地,列強們拆除了裡面的中式建築,紛紛蓋起了自己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并将“東江米巷”稱作“使館街”,中國人稱其為“東交民巷”。

在“東交民巷”外一道6米高的高牆上,寫着這樣一通布告:“往來居民,切勿過境,如有不遵,槍斃爾命”;還有這樣一條侮辱性的規定:中國人不得入内!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早就憋着一口氣的北京人,把“克林德牌坊”拆除,将其遷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牌坊。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蔣介石沒能收回東交民巷的主權,這裡依然是外國人的領地,中國人依然無法入内。

1949年2月3日這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毛主席指令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時,必須要經過東交民巷,宣示主權,東交民巷各式西洋建築的門口,站滿了喜氣洋洋的中國人,中國人近半個世紀不能踏足東交民巷的恥辱,在這一天終于被洗刷了!

1952年10月2日,為了紀念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也為了表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功績,大會決定将“公理戰勝坊”改為“保衛和平坊”。

自此,站起來的中國人,不再懼怕任何“豺狼”!

北京的一條小巷,一座碑坊,見證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榮辱與滄桑

東交民巷裡,曾經的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