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的風口,席卷到傳統車企後,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局面?

這并非一個猜想,而是實實在在的發生。雖說2022年已至,但回顧到2021年的汽車市場就能發現,最大話題不再是跨界造車、各家造車新勢力對傳統汽車市場的沖擊,而是傳統車企也陸續宣布轉型、入局。傳統車企,也不再“傳統”了。
在最近,上汽大衆就在廣州舉行了一場現場體驗的“ID潮園派對”。顧名思義,上汽大衆就是想大家能夠通過不同的場景去了解上汽大衆ID系列的轉型與不一樣。當然,現場還放置了一台上汽大衆ID家族最年輕化的ID.3。
事實上在剛過去的一年,也絕對算得上是上汽大衆的新能源産品元年。直到現時已經有7款電氣化車型。而ID.3,就是最受年輕人關注的一款。
不過正如文初的問題,當傳統車企也不再“傳統”,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得到什麼?其一,不論是資源整合還是研發實力,傳統車企都會有着先天的優勢,是以在“靠譜”上,理應會更好;其二,此前新勢力主要就勝在“想法”,那當傳統車企能夠把“想法”與經驗結合,是否就更值得選擇?
是以趁着這次活動,我們不妨再次看一看上汽大衆ID.3,看看能否找到“傳統車企不再傳統”的答案。
不一樣的“套娃”
老規矩,我們從最眼所能及的外形設計說起。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外形設計其實也是汽車轉型的一部分。有關注新車的讀者就能發現,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後者當然是我們熟悉的模樣,而前者則必須要更加天馬行空,最好就像是來自未來的汽車。哪怕是“油改電”車型,也需要修修改改,更何況是純電平台的純電動車。
那在ID.3上,你會發現其與我們印象中的大衆汽車有着巨大的差別。常被人說為“套娃”的設計理念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ID家族全新的臉譜,像是更簡約的LED大燈、細長條前格栅等等,更能展現其的新能源身份。
當然這些元素在ID.6X、ID.4X都有所應用了。可能會有讀者質疑,相同的設計理念是否就意味着另一個方式的“套娃”?不過以我現場的實際觀感來看,我認為完全可以放下這個憂慮。不可否認在前臉的布局上是有所傳承,但不同車型也通過了不同的細節元素去區分出不同車的定位。
像是在ID.3上,下保險杠、C柱都有一些點狀式元素點綴;車頂與車身采用雙色設計,而且這個雙色在尾部會進一步放大,讓整個後尾燈、後LOGO都像是嵌入到尾門中;輪毂是采用了這個級别很罕見的20寸,高密封式設計也足夠紮眼,雖然後期更換成本需要注意,但視覺效果絕對是夠驚豔。
簡言之,那就是雖然看得出是ID家族設計,但整體上又能讓人一眼區分出與ID其他車型的差別。大衆總算是玩明白家族設計了......
此外,我認為新能源車還有一個優勢,因為沒有了發動機、變速箱等機械布置,是以整車姿态、内部空間都會更加利好。車身尺寸來看,ID.3為4261/1778/1568mm,不算特别突出,但車身軸距達到了2765mm,而且車身座艙比例明顯更大。
何為“數字化”?
進入到車内,我們還是能明顯看到大衆元素,像是方向盤樣式、内飾布局等等。不過幸好ID.3還是加入了更多的細節元素去拉開與燃油車的差別。像是配色、用料等,而且大幅削減了車内的按鍵。我認為雖然沒有太過極緻、科幻的設計,但還是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起碼整個車廂都足夠鮮活了。
值得一提的是,ID.3還加入了一些比較獨特的設計。其一,駕駛位并不能直接控制後排車窗升降,其隻有兩個車窗控制鍵,需要按一下REAR鍵去切換前後排車窗;其二,ID.3全車都換上了TYPE-C充電口,直接取代了12V以及USB口。
以我體驗感受來看,第一次使用是足夠新鮮感的,尤其是車窗控制切換。但若是長期使用下來,我認為這個兩個設計還有優化空間。使用效率以及實用性方面上,還需斟酌更多。
當然了,ID.3車内最大的亮點,還是在于由大尺寸擡頭顯示、全液晶儀表盤以及10英寸車機組成的三屏系統,坐進駕駛位時,視覺沖擊力是很強的。其實在近年來的宣傳,上汽大衆明顯開始往數字化方面發力,來到ID.3上,其使用上還是有不錯的提升。
首先看擡頭顯示,增強現實版導航是一個亮點,當你設定到導航後,其就能根據實時路況給出訓示,确實要比普通導航更加直覺;然後就是全液晶儀表盤,尺寸不大,但資訊排布一目了然,不會像一些液晶儀表盤是所有東西都“塞”進去。
然後就是10英寸的車機系統,UI設計、操作邏輯、順滑程度都可以及格,功能性也不錯,有語音控制、遠端控制以及一些第三方應用。整體上偏向實用主義,我認為後期不妨可以加入更多獨特的玩法。
最大轉變——動力系統
那看到最後,我們不妨看看ID.3的動力系統,也就是這些傳統車企最“不傳統”的地方。
ID.3搭載的是後置後驅的動力布局,最大功率125千瓦,最大扭矩為310牛·米。就賬面資料來看,其要比大衆1.4T發動機要更加強,如此一來,雖然沒有了“大衆黃金動力”,但整體動力表現也無需過去擔心。
值得留意,後置後驅其實是同級别中十分罕見的動力系統。如果放到燃油動力,後置後驅必然就離不開性能、運動、操控。那放到電動車上,或許對整體操控也有一定的提升。
至于續航方面,官方表示綜合續航為430km,滿足日常城市代步是足夠的,但在現時動辄大幾百公裡的市場環境中,我們都希望後期ID.3可以推出更強續航的車型。
在此前,我一直都認為,新勢力勝在“想法”,傳統車企勝在“執行力”。但在如今的市場,似乎并不适用。新勢力的執行力也在不斷提升,傳統車企的想法也是日新月異。彼時的市場,或許才最值得一看。
那上汽大衆的ID家族,就絕對是其的新想法了。是以在ID.3上,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設計理念,有着不一樣的智能配置、以及不一樣的車型性格,這毫無疑問是颠覆我們想象的一款大衆。是以對于喜歡嘗鮮的年輕人而言,除了關注各家新勢力,看看這款ID.3,或許也有着不乏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