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在評書《隋唐演義》中,徐茂公是算無遺策、智比諸葛的大謀士。但在真實的曆史上,徐茂公卻是個能征慣戰的将領。此外在現實中,徐茂公的原名是徐世績,字懋功,史書中一般稱為徐世績。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李密敗給王世充後,徐世績将黎陽之地獻給了唐朝李淵,是以被賜名為李世績。其後李世績為了避李世民的諱,将自己名字改成了李績。

作為一代戰将,李績可謂是出類拔萃。在李世民看來,李績是唐朝最會打仗的三人之一。在内戰和外戰中,李績都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分别消滅了東突厥、薛延陀和高句麗,可謂是功高蓋世。是以,李績被封為英國公,在淩煙閣24功臣中位居23。

為了表彰他的軍事才能,李績被唐玄宗推舉為武廟十哲之一,享受萬世之香火。然而唐朝滅亡後,李績武廟十哲的地位卻遭到了質疑,有好幾次差點和白起一起,被請下了神位。這是因為在很多人看來,李績的人品實在太差勁了,不配享受香火。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那麼在評書裡被視為正面人物的李績,為何被很多人視為不忠不義的代名詞呢?《大唐新語》曾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他的兒子為了争奪權位而打得不可開交。唐高宗趁此機會,命72歲的老将李績出兵讨伐高句麗。

臨行前,李績派人給自己女婿杜懷恭送信,讓他立即騎着馬去軍營報到。誰知杜懷恭說,自己家貧,既沒有馬,也沒有盤纏。随後,李績立即給杜懷恭送了一匹千裡馬,并讓他即可趕到軍營。誰知杜懷恭接收了千裡馬後,竟不顧使者阻攔,奪馬而逃。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随後,杜懷恭逃進了岐陽山,李績也拿他沒有辦法。對于杜懷恭的行為,很多人表示大惑不解:“你嶽父對你那麼好,為何還要逃跑?”

杜懷恭回答:“你有所不知,我嶽父叫我去軍營,哪是為了我好!而是為了在軍人面前殺了我,用來立威!”

在很多人看來,杜懷恭是不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但是唐人卻對此評論:

“英公持法者,杜之懷慮深矣。”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而李績後來聽說杜懷恭逃跑的原因後,也說出了真心話:“此或有之”(我真有可能殺他立威)。

從常理上來說,對于越是親近的人,就越是能把握其本質。在很多人看來,李績給女婿送錢、送奴仆、送千裡馬,簡直是國民級的好嶽丈。但是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對勁。

既然李績那麼好,為何杜懷恭為何還那麼窮?甚至連去軍營的路費都湊不齊?

如果李績真是個好嶽父、好父親,位極人臣,身為英國公的他,又為何能坐視女婿和女兒受窮?由此可見,李績并不是很喜歡自己的女婿。

如今臨近出征了,李績又是送錢,又是送馬,突然?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李績讓杜懷恭去軍營,絕對别有所圖。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而從李績之前的經曆來看,他确實是為了利益而六親不認的人。李績在為唐朝防守黎陽時,曾和自己的父親李蓋一起,被窦建德所俘虜。但在李績看來,窦建德并非可以奪取天下的英主,難以給自己帶來富貴。于是他趁窦建德不注意,逃回了唐朝,絲毫不顧他的父親仍在窦建德的控制之中。如果不是窦建德仁慈,李蓋或許早就下油鍋了。

在古人看來,忠孝是密不可分的。連孝順都做不到,何以言忠。向君主而盡忠,而摒棄對父母的孝,是一種反常的、反人性的行為。是以當徐庶母親被曹操俘虜後,劉備就大度地将徐庶放至曹營。因為劉備相信,在這種情況下,徐庶是不可能向自己效忠的。

是以李績丢棄父親,自己逃回唐營的行為,在當時并沒有得到贊譽,相反還有很多人說李績是個僞裝忠誠的僞君子,是不值得信任的。而這種不信任,在李世民那裡表現得最為明顯。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從表面上看,李世民對李績重用有加。當李績生了病,李世民甚至剪下自己胡須給他做藥引。但當李世民去世前,卻一反常态,将李績貶為疊州刺史。其後李世民對太子李治說:

“你對李績無恩,是以我才将他外放。若他口吐怨言,便說明他有不臣之心,難以控制,你應當将他立即誅殺;若無怨言,你可即刻将他召回京城,他必對你死心塌地。”

很顯然,李世民對于李績這個狡賊,從沒有打自内心裡信任過。他看重李績的才能,但也提防着李績的野心。為了富貴,李績連父親都可以丢下,更何況無親無故的君主?

不過李績果然還是老謀深算,得到調令後,他連家都不回,即刻動身。因為他知道,任何遲疑,都可能讓他腦袋搬家。

徐茂公出征送女婿一匹馬,女婿驚叫:糟了!奪馬而逃,果然保了命

在高宗朝,李績在“廢王立武”問題上,堅決站在武則天一邊,導緻武氏最後篡權,緻使李氏子孫死屍枕藉,大唐差點傾頹。而李績之是以站隊武則天,并非因為他不知道武氏的跋扈。而是在他看來,站隊武則天雖然不利于李唐,卻利于自己。正如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價:

“贊立武氏,人自亡其社稷,己自保其爵祿,恻隐羞惡是非之心。”

同時王夫之還認為,李世績自始至終都如他自己所說,是個“狡賊”。杜懷恭正是看準了嶽丈“利字當頭”的狡賊本性,和六親不認的權謀,是以才堅定地選擇逃亡。而這一決定,也讓他保住了性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