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邑之圍:漢武帝首次伐匈奴,結束漢朝奉行長達近70年的和親政策

匈奴是活躍在漢朝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早在漢武帝登基之前,漢匈之間的沖突已經存在幾百年之久,春秋戰國時期,秦,燕,趙三國修建萬裡長城也是為了抵禦匈奴。漢朝建立之初,主要依靠和親政策來維持邊疆和平,但是和親政策并不能徹底解決漢匈之間的沖突。

馬邑之圍:漢武帝首次伐匈奴,結束漢朝奉行長達近70年的和親政策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即位第七年,匈奴提出和親,武帝與朝臣商議後,答應了匈奴提出的和親要求。兩年後,漢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們商議對匈奴用兵之事,經過主和派和主戰派一番辯論後,武帝采用主戰派“誘敵深入”之策,在馬邑埋伏重兵,準備伏擊匈奴大軍,卻以失敗而告終。那麼馬邑之圍為什麼會失敗?它給漢王朝帶來哪些影響呢?

馬邑之圍爆發的背景

公元前201年,叛将韓王信與匈奴準備聯手攻漢,第二年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讨伐叛将韓王信和匈奴,卻被匈奴單于40萬大軍圍困于白登山長達七天七夜之久,後來劉邦通過賄賂匈奴單于的妻子才得以解圍。

劉邦親自領教匈奴大軍的強悍之後,不得不委曲求全,采用“和親”政策化解與匈奴之間的沖突,以此換取邊疆安甯,劉邦開啟了漢朝和親政策之先河,此後,在長達近七十年的時間内,漢朝都是采用和親政策緩解漢匈之間的沖突,但是這種屈辱政策并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呂後掌權期間,匈奴單于曾公然寫信挑釁侮辱呂後,呂後為了顧全大局,隻能選擇賠禮退讓。

漢文帝即位以後,仍然采用和親政策,但是匈奴卻不買賬,前後三次背棄和親之約,大規模入侵漢朝,讓文帝很是頭疼,他不由感歎如果自己有廉頗、李牧這樣的猛将,還用得着怕匈奴嗎?

在漢武帝繼位之前,漢朝統治者之是以沒有對匈奴用兵,主要是因為漢初經濟、軍事實力都比較弱。

馬邑之圍:漢武帝首次伐匈奴,結束漢朝奉行長達近70年的和親政策

劉邦劇照

衆所周知漢朝是經過三年反秦戰争以及四年楚漢戰争建立起來的大統一王朝,經過長期戰亂後建立的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史載漢初天子出行連四匹相同顔色的馬都不能配齊,将帥和丞相隻能乘坐牛車,老百姓流離失所,連溫飽問題都不能得到解決。

武帝即位以後,漢朝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發展,經濟狀況達到空前的繁榮,國庫充盈。史載皇倉之糧年年堆積,緻使國庫無空間擺放,隻能露天堆放。

漢初馬匹稀缺,武帝即位之初家家戶戶有馬,大街小巷到處是馬,此時的漢武帝有了伐匈奴的資本。

公元前133年,馬邑富商聶壹向王恢建議說,我們剛與匈奴和親,匈奴人放松了對我們的警惕,不如趁機把匈奴誘騙至馬邑,将其殲滅。這個誘騙的工作交給我來做,我與匈奴長期貿易,認識他們的高層上司,我可以借買賣的由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匈奴,匈奴人向來隻講利益,不講仁義,他們一定會來。

王恢把聶壹的提議轉告漢武帝,武帝決定采納馬邑之謀,對匈奴用兵。

馬邑之圍:漢武帝首次伐匈奴,結束漢朝奉行長達近70年的和親政策

馬邑之圍經過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漢武帝任命韓安國為主帥帶着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四位将軍,率領30萬大軍埋伏在馬邑。

聶壹誘騙軍臣單于說自己手下有幾百人,可以斬殺馬邑縣令和縣丞,這樣馬邑群龍無首,率領大軍前來接應,城内金銀珠寶你盡可帶走,你得到我的信号以後可以出兵。

聶壹回到馬邑以後,與縣令密謀,把一名死囚提前處決,并将他的首級挂在城樓之上,匈奴單于得到情報以後,以為馬邑已經得手,便率領他的十萬大軍向馬邑進發。

當匈奴大軍走到離馬邑百十裡的地方時,匈奴單于發現沿途牲畜很多,卻看不到放牧人,于是攻下一處邊塞,活捉武州尉史,并逼迫其說出實情,武州尉史被迫把漢軍的計謀告訴了匈奴單于,單于知道後大驚失色,立即下令撤軍。

馬邑之圍:漢武帝首次伐匈奴,結束漢朝奉行長達近70年的和親政策

匈奴單于劇照

匈奴人退回塞外以後,單于非常感激武州尉史,他認為這是上天特地安排來拯救他的天使,于是封賞了武州尉史。

漢軍并不知道匈奴人已經撤軍,等到他們知道後,為時晚矣,匈奴的身影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其實在匈奴撤退時,隻有負責攻擊匈奴後方的王恢知道匈奴半路撤退,他覺得匈奴有計劃的撤退,自己的三萬軍隊并不是匈奴的對手,一番權衡利弊之後,王恢決定保全主力,停止攻擊匈奴的辎重部隊。

漢武帝認為十拿九穩的馬邑之圍,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

馬邑之圍帶來的影響

“馬邑之圍”結束以後,漢武帝認為是王恢怯戰匈奴軍,緻使他的計謀落空,漢武帝一怒之下将王恢逮捕入獄,王恢買通王太後的弟弟丞相田蚡,請求王太後為自己開脫罪名,王太後勸誡漢武帝說:馬邑之圍是王恢精心策劃的,如果殺了王恢,不就替匈奴人出了口惡氣嗎?

本來窦太後去世以後,漢武帝面對母親的幹政就非常反感,走了一位太皇天後,又來一位皇太後,漢武帝可不想受到母親的牽制,于是他借口王恢失職,一口回絕了王太後。

馬邑之圍:漢武帝首次伐匈奴,結束漢朝奉行長達近70年的和親政策

窦太後劇照

本來馬邑之圍責任不在王恢,他也是為了保全漢軍主力,王恢聽聞王太後遊說無效以後,在獄中自殺。

“馬邑之圍”無果而終,白白耗費人力,浪費物資,漢軍不但沒有将匈奴軍隊一舉殲滅,反而偷雞不成蝕把米,自此匈奴與漢朝的關系破裂,匈奴再也不會相信漢朝的和親政策,對于漢朝來說也不會再采用和親政策來緩解漢匈之間的沖突,就算想用和親政策,匈奴人也不會相信。

故而馬邑之圍的失敗意味着長達近70年的和親屈辱政策就此宣告結束,自此漢朝從以前的被動防禦轉為主動攻擊,拉開了漢朝對匈奴的大規模戰争。

此後漢武帝開始重用一批年輕的将領,主動攻伐匈奴,以此來解救北伐邊患問題。

馬邑之圍:漢武帝首次伐匈奴,結束漢朝奉行長達近70年的和親政策

結語

漢匈之間的沖突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匈奴侵擾邊界,給農耕民族帶來巨大的影響,故而兩個民族之間的沖突已長達幾百年之久,僅僅靠一次伏擊戰不可能解決漢匈之間的沖突,就算取得勝利,最多也是将匈奴十萬大軍殲滅,不會給匈奴帶來重創。

雖然馬邑之圍漢軍無功而返,但是從此以後漢武帝對匈奴開戰的意志更加堅定,同時也加強主和派讨伐匈奴的決心,拉開了武帝朝長達四十四年的漢匈之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