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當年有錢又有名,為什麼看見閏土過得那麼慘卻不幫一下他?

魯迅17歲離開紹興,40歲才有機會回到家鄉,而回家不是為了探親,卻是因為家裡的老宅賣了,他要來接母親和侄兒一起去北京生活。

魯迅當年有錢又有名,為什麼看見閏土過得那麼慘卻不幫一下他?

回到故鄉時,魯迅發現這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故鄉,物是人非。那總愛順走他家物件的隔壁楊二嫂,令他很是作厭又窘迫。他滿以為誰都可以變,但他的閏土哥一定不會變,以後他們再次相逢時,他還能問問小哥,還有沒有猹來偷西瓜吃,那跳魚兒還能不能抓……

别的鄉人他一個也認不出來,可唯獨閏土,明明已經有接近三十年沒見過面了,當他顫巍巍走進周家的正堂時,魯迅還是一眼就認出了他,懷着滿心的激動,喊了一聲“閏土哥”。

他明明看到了閏土眼中有與他一樣的激動,明明從母親那裡聽到了閏土對他的關懷,可卻不敢相信閏土看見他後,憋了半天,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叫了他一聲“老爺”。

魯迅當年有錢又有名,為什麼看見閏土過得那麼慘卻不幫一下他?

魯迅當時的内心很複雜,有悲哀,有無奈,有惋惜,有憐憫,有心痛。他真的沒想過,小時候那個天不怕地不怕,勇敢陽光的少年,竟然也被生活折磨成這般模樣了。

而他與閏土短暫相處了一天,便又告别,之後的十多年裡,直到他們各自去世,也再沒有相見過,但是魯迅的心裡卻一直對這件事情很介懷,不然不會寫出《故鄉》,還用着大量的篇幅描述與閏土的過往。

我們能看出來他與閏土之間是有着真摯的感情的。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問,當時的魯迅已經功成名就,應該生活得不錯,為什麼就不能幫幫閏土,拉他一把呢?甚至說魯迅先生是表面仁義,嘴裡說着兄弟情,實際根本沒把别人放心上。

魯迅當年有錢又有名,為什麼看見閏土過得那麼慘卻不幫一下他?

其實,魯迅先生當時不幫閏土,原因有好幾個。

第一點:當時的魯迅其實生活很結據,自身難保

魯迅的一生都是在奔波中度過的,前半生在日本,後半生在躲難。因為他的文章,讓當時很多上司者看他不順眼,總想着除之而後快。看上去有工作,有稿費,實際沒什麼結餘,而且他還總要拿自己的錢貼補一大家人,甚至幫很多有志青年。

當時回家鄉接母親,不僅家裡的老宅子要賣了換錢,家裡不要的家具他也一并提出要賣,而不是送。如果真是有錢,哪裡用得着在意這些小東西。據說他與二弟鬧僵,就是因為二弟媳婦花錢太厲害,他實在是承受不了。

魯迅當年有錢又有名,為什麼看見閏土過得那麼慘卻不幫一下他?

第二點:閏土雖然窮,但出于尊嚴,并不一定會接受他的幫助。

他與閏土之間是有着異常珍貴的童年友誼的,而這是基于二人在心中對等的前提。送點家裡不要的東西給他,他願意收,因為這不是施舍,是好友之間的饋贈。就好像閏土來家裡看魯迅時,明明自己窮得揭不開鍋,卻還是帶來了一包青豆一樣。他是不願意白得魯迅的好處的。

第三點:當時的魯迅算是個危險人物,他不願意與誰太過親近。

我們現在說魯迅先生有多偉大,多了不起。可是當時他在統治者的眼裡,就是個應該喊打喊殺的角色。如果與閏土走得太近,誰知道當他離開後,會不會有人欺淩他呢?

魯迅當年有錢又有名,為什麼看見閏土過得那麼慘卻不幫一下他?

第四點:當下的社會狀态就是如此,不是魯迅一個人可以改變。

再次見面後,閏土說了自己有六個孩子,種的糧食一大半都要交租,吃不飽穿不暖,各種天災人禍。當時又逢亂世,哪怕想要個穩定的工作都很難。即使魯迅能幫他,可能幫他做什麼呢?是給他一點錢,還是幫他找一份工作,又或者是安排好他的子女?

錢拿不出來多得,他的關系都在上海北京,閏土家的孩子都是道地的農民,他就是想幫,也無從下手啊。而當時的老百姓個個都是這樣的慘狀,魯迅又能真的幫到誰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寫文章,從根源上改變這個社會,才有可能真正地幫上閏土。

第五點:二人年紀差不多,去世時間也相差不久。

閏土比魯迅大四歲,比魯迅早死兩年。閏土沒過上什麼好日子,其實魯迅也一樣。如果魯迅能夠多活幾十年,熬到新中國成立,那麼那時的他一定有機會也有能力可以幫助閏土的後代。可惜,爛兄爛弟都沒能熬到那個時候。

魯迅當年有錢又有名,為什麼看見閏土過得那麼慘卻不幫一下他?

好在閏土的孫子在熬過了三代人的苦難後,終于過上了安穩的生活,甚至能有幸成為魯迅紀念館的館長,還與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成為好友。這也算是對他們上一代兩個人之間友情的一個圓滿的句号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