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2011年3月12日,一部名為《驚沙》的電影在國内上映,這部影片以開國中将秦基偉為主線,向大家呈現了當年紅軍西路軍在臨澤奮力突圍的畫面。

而這部影片的編劇,正是秦基偉的兒子秦天,他還憑此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影協杯優秀劇本獎。

其實憑借秦基偉的戰功,随便截取一段都可以拍成電影,向大家展現他的光輝形象。但秦天特意選了這一戰,也是有原因的。

虎父無犬子,秦天也曾奉命參加對越反擊戰,在老山戰場擔任團長,這一仗打得很漂亮。而在開赴前線之前,還曾發生過這樣一段轶事:

秦天在與父親秦基偉告别時,含淚說道:

“爹,我可能不能盡孝了。”

秦基偉當即打斷了兒子的話,還将他臭罵了一頓:

“這個小仗算什麼?”

其實不怪秦基偉狠心,憑他一生的經曆,許多戰争在他眼裡都是“小仗”。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秦基偉

13歲參加革命

1914年11月16日,湖北黃安縣七裡坪區的秦羅莊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秦輝望着哇哇大哭的兒子,對他寄予了厚望,于是取名“基偉”。

秦家雖然不富裕,一大家子人靠着幾畝薄田度日,但因為秦基偉年幼,父母和哥哥姐姐們都寵着他,很少讓他受委屈。就這樣秦基偉快樂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眼見他一日日長大,為了讓他能讀書識字,做一個明辨是非的人,全家從牙縫裡省出來了幾塊銀元,把8歲的他送到了隔壁村的國小讀書。秦基偉自小自由慣了,在課堂上坐不住,經常逃學,去河邊捉魚摸蝦。

父母見他這樣,也害怕他在外面惹是生非,還沒念足一年就讓他辍學回家。不讀書就要幫家裡幹活,秦基偉雖然在學習上不願用心,但認真起來學什麼都很快。他跟着伯父在地裡幹了一段時間,耕田插秧做得有模有樣,深得大人們的喜歡。

原本以為日子就會這麼平淡地過下去,誰知天降橫禍,一下子打破了秦基偉的幸福生活。黃安災荒蔓延,瘟疫流行,在短短的三年裡,他的母親、父親、伯父、哥哥相繼感染瘟疫,不幸病故。嫂嫂改嫁他人,連唯一的姐姐也不得不遠嫁,一時間11歲的秦基偉竟孤身一人,無依無靠。

秦基偉并沒有就此向命運低頭,而是堅強地站了起來,尋找着自己存在的意義。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湖北黃安縣原本就是革命策源地之一,革命運動頻繁,秦基偉在接觸到革命思想之後,決定踏上革命道路。他積極參加村裡的各種活動,由于表現十分良好,很快就被破例接收,成了一名自衛隊員。

1927年秋天,黃麻起義爆發,13歲的秦基偉沒有槍,拿起梭标參與其中。1928年,他加入赤衛隊,但他始終覺得還差點什麼。

1929年8月,秦基偉帶着其他幾個赤衛隊員,到鄉裡的蘇維埃政府申請介紹信,起初從業人員不願意給他們,因為這群赤衛隊員年齡太小了,但經不起他們的軟磨硬泡,最終開了一封介紹信。

秦基偉拿着介紹信,和夥伴們一路疾跑到大别山,終于找到了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成為了一名紅軍。

參軍之後,秦基偉看到了部隊其他人的努力,是以從不因為自己年紀小就放松标準,反而加倍努力學習軍事技能、訓練。加上他頭腦靈活、細心大膽,多次在作戰中表現優秀,上司也逐漸注意到了他。

秦基偉憑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從軍70多年裡,從小小士兵,一路升至副班長、班長、排長等,最終成為了軍長,這一切都是他用實打實的功勳換來了。他曾跟随着徐向前帶領的隊伍參加了多次“反圍剿”鬥争,過草地,爬雪山,兩萬五千裡的長征路,他就算帶傷也未曾停下腳步。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1937年1月,面臨馬家軍5個團兵力的圍困,秦基偉臨危受命,擔任守城總指揮。而此時,

城内的主要戰鬥力隻有1個警衛連。面對如此懸殊的差距,他并沒有退縮,而是對兵力進行了詳細的部署,還在動員會上堅定地說:

“甯可戰死,絕不投降!”

在戰鬥中,秦基偉兩次負傷,卻依舊堅守在前線。在他的指揮下,衆人在城内與敵人厮殺三天三夜,随後根據總部的訓示,棄城突圍。

秦基偉指揮有方,戰士們頑強奮戰,最終成就了這一場經典的守城之戰。後來這一戰被拍成了電影《驚沙》,深受大衆好評。

在抗戰時期,秦基偉憑借自己一人之力,僅用半年的時間就組建起了一支5000多人的抗戰隊伍,靈活配合主力進攻,粉碎了日軍的圍攻之勢。在抗戰大反攻後,他帶領着部下出擊平漢線,一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在解放戰争時期,他從北打到南,把國民黨軍隊壓得沒有反攻的機會,每一場戰鬥打得十分漂亮,令人拍手稱快。

而他最為出名的一場戰鬥則發生在抗美援朝期間,他憑借着上甘嶺一役,一戰成名。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38歲一戰成名

新中國成立後,秦基偉負責鎮守國家的南大門,為了百姓能夠安居立業,他雷厲風行地開展剿匪反霸工作。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不久,第一批志願軍就在彭德懷司令的率領下前往北韓作戰,在四次戰役中沉重打擊了敵軍。

此時秦基偉雖然在西南地區進行剿匪,但眼睛耳朵卻時時關注着前線,聽到捷報頻頻傳來,他也跟着高興。隻不過,對于在戰場上馳騁已久的他來說,在後方聽捷報,遠不如到前線打鬼子來得痛快。

10月29日,中共西南局在重慶召開會議,秦基偉也在參會之列。會議中提到抽調部隊前往北韓的決定,秦基偉立即起了請纓參戰的念頭。

其實在此之前,組織上已經決定要任命他為西南公安軍司令員,這個消息秦基偉也知道。可在他看來,軍人就應該到戰場上去,豈能國家有戰,自己卻在後方安享太平?

于是他在會上主動請纓,并給出兩條理由希望能夠說服大家:

一是十五軍戰士士氣高昂,最适宜前去作戰;二是十五軍一直在邊防地區靈活剿匪,沒有其他任務,機動性強。

在會議上,這件事并沒有拍闆決定,會後秦基偉又找其他人幫自己說話,最終由鄧小平拍闆允許十五軍入朝參戰。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秦基偉、鄧小平

為了更好地對抗敵人,在等待入朝期間,秦基偉帶着手下的十幾名幹部到南京參加了軍事學院的教育訓練。11月,十五軍接到了北上的指令,他們日夜兼程,兩個月後到達了河北邢台,與秦基偉等人會合。

次年2月17日,十五軍正式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軍長仍是秦基偉。3月,十五軍跨過鴨綠江,前往指定地區,參加第五次戰役。

在趕路期間,美軍的飛機嚣張地在低空飛行,一旦發現我們的軍隊就開始投放炸彈,為了減少傷亡,戰士們隻好在見到飛機的時候四下散開,隐蔽起來,等飛機離開後再聚攏起來。可這樣十分耗費時間,前方戰事吃緊,一分一秒都耽擱不得。

秦基偉頭腦一轉,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辦法:

打飛機。

對于十五軍來說,這不是第一次了,當初在解放洛陽的時候,他們就用步槍把蔣介石的一架戰鬥機打了下來。在秦基偉的分析下,大家覺得美軍的飛機沒那麼可怕了,再遇到就端起槍來打。美軍吃過幾次虧後,就再也不敢低空飛了。

少了這項幹擾,十五軍快速前進,很快就到達了指定區域,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指令下全線進攻,在芝浦裡血戰十晝夜。雖然打得十分艱苦,但最終完成了任務。連彭德懷都十分激動地給秦基偉發了一封電報:

“秦基偉:我十分感謝你們!”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而真正讓十五軍名揚天下的,還是後面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已經不是簡單的軍事實力較量,而是智謀和意志的較量。

1952年10月14日淩晨3點,美軍突然展開了“金化攻勢”,利用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597.0和537.7高低進行猛攻。

霎時間,上甘嶺陷于一片炮火之中。

據計算,平均每秒就有6發炮彈落在我方陣地内。炮火連天,炸得黑夜像白晝一般。敵軍也借着火力掩護,開始向我方攻來,經過七天七夜的激戰,戰線在高地前來回拉扯。

秦基偉在這七天裡沒有睡過一分鐘,他不斷地研究着敵情。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因為我方投入的兵力比敵人少,相應的傷亡會更大一點,但是在我軍戰士的奮力拼搏下,敵軍的傷亡也很慘重。

七天後,敵軍占領了上甘嶺表面陣地,我軍轉為坑道戰。

敵軍在外布下重兵,封鎖坑道,想要斷絕我軍的補給,同時煙熏火燒,炮彈轟炸。士兵們在坑道内能容身的地方越來越小,再加上沒有水源,大家都在靠意念與敵人對抗。因為敵人封鎖太嚴,運輸員帶着補給在半路犧牲,通往上甘嶺的路上,到處都是浸了血的物品。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上甘嶺戰役無進展,北韓其他戰場的戰鬥都已結束,雙方的目光都盯在上甘嶺,大家都知道,誰在這裡占了上風,誰在談判桌上就硬氣。志司不斷打電話給秦基偉詢問情況,秦基偉堅定地說:

“請各級首長放心,15軍隻要還有一個人,上甘嶺戰鬥就要打下去!”

美軍以為占領了表面陣地就赢定了,誰知志願軍憑借超凡的意志力堅持了下來,讓美軍像是坐在火山口上一樣,時不時要面臨一場攻擊。敵人内部是以開始推卸責任,互相指責,卻不知我軍正在準備大反擊。

10月30日晚上22點,15軍将火力延伸,誘敵深入,再一個回馬槍殺得敵人措手不及,經過一番激戰,5個高地全被我們奪回,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秦基偉的帶領下,15軍破釜沉舟,血戰43天,一戰成名!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铮铮鐵骨,寸寸柔腸

和平時期,秦基偉先後出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等職務,但不管是在哪個崗位上,他都保持着那股拼勁,不斷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為黨和國家以及軍隊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于子女也言傳身教。

雖然子女一直跟在秦基偉的身邊長大,但他從來沒有特意給子女講自己曾經的長征經曆和紅軍經曆,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去影響他們。

而他的子女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感受到了來自他的無形力量。

秦基偉從不讓他們搞特殊,他的二兒子秦天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父親聲名顯赫,但是秦天依然是從最基層的戰士做起,憑借着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班長,後又慢慢升為排長、團長、副師長等。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有一件事令秦天一生難忘。在1986年,秦天所在的部隊奉命前往老山前線。這是他第一次參與戰鬥,在出發之前,他找父親談話,在向父親表态的時候說起了自己的“遺言”:

“上了前線,我決不會給您和媽媽丢臉。如果遇到意外,我就不能給你們盡孝了。”

說完之後,他以為父親會安慰他,讓他不要想得這麼悲觀,誰知秦基偉卻生氣道:

“作為一個軍人,首先要想到勝利。我打仗打了十幾年,經曆了多少惡仗、硬仗,你們這個仗算什麼!”

當時秦天聽了這番話,還不太了解父親的用意。直到後來才明白,父親隻是希望自己不要被離愁别緒影響信心,是以拿出軍人氣概鼓勵他。

有了父親的激勵,秦天在到達前線之後,并沒有表現出一絲的慌亂,而是冷靜分析當下情況,嚴格要求部下訓練,在演習的時候把誤差控制在幾秒之内。得益于此,他們團上戰場時表現得很好。

而秦天雖然是團長,卻沒有在後方指揮,而是選擇和戰友們一起作戰,令己方士氣大增。在這一次戰鬥中,秦天多次出色完成任務,還立下了二等功和三等功各兩次。

秦基偉兒子秦天到邊境作戰,含淚辭行,秦基偉臭罵:這小仗算什麼

在秦天眼中,父親既是嚴師,也是慈父。在日常生活中,他時常能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是以在父親八十大壽的時候,秦天寫下了“铮铮鐵骨、寸寸柔腸”送給父親。在他看來,父親在戰場上面對敵人的時候,向來都是铮铮鐵骨,從不畏懼,也不屈服。而在面對戰友、親人時,卻是寸寸柔腸。

秦基偉的一生,就如同他自己在回憶錄裡寫的那樣:

“我活着幹,死了算,革命到底的初衷始終沒有變;我不甘落後,積極進取的精神始終沒有變!”

他的一生波瀾壯闊,是真正的“百戰将軍”,在他面前,許多戰役都隻能稱為小仗。而他對于子女的影響,也遠比自己所認識到的更深刻,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風範不僅是他子女的榜樣,更是當代人的學習榜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