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師如何閱讀一本書?這裡有幾種“獨到”的方法

拿起一本書,我們通常考慮的是有沒有時間,這本書是否符合我的興趣或讀完是否有益,但很少問自己,我會讀這本書嗎?如何讀這本書?讀書需要方法嗎?

莊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書海無涯,讀書沒有單一的途徑,幾乎每個讀書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方法。美國作家哈羅德·布魯姆說:“當你的自我完全鑄就時,就不再需要方法了。”而在這之前,我們仍然期待向善于閱讀的人學習。圍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話題,我們邀請了5位一線教師讀者,分上下期分享自己獨到的讀書方法,同時也邀請正在閱讀的你參與話題讨論。

曹勇軍:讀書必須跨過三道坎

我發現,有三個問題可以說是讀書的“元問題”——差不多所有的讀書問題都由它而來。第一個是“懂”還是“不懂”,第二個是“有法”還是“無法”,第三個是“有用”還是“無用”。

讀書必須跨過這三道坎。

沒有進入正題前,先說說讀書時間從哪裡來。這是教師讀書最大的困惑。一個人找到讀書的時間,應當看作是讀書的第一能力。一線教師很忙,不可能像從前學生時代那樣有大把的時間讀書。那麼,讀書的時間從哪裡來?在午後校園,我常看到學生一起打籃球,這些學生甯可不吃飯,也要花20多分鐘過把球瘾。這給我們啟發:如果把讀書當作人生第一樂事,哪怕不吃飯,得空就讀一讀,時間總會有的。而且我堅信,好書能夠把你從硬着頭皮讀書的狀态引入不知日之将夕、夜之将闌的快樂狀态。閱讀的時間從哪裡來,是閱讀的興趣、快樂、獲得感帶來的。有了這些,可以讓你放棄其他事情也要讀書。

下面再來面對讀書的三道坎。“懂”還是“不懂”,這大概是讀書中要反複面對的問題。天下有三種書,第一種是“天書”,怎麼讀都讀不懂,那就不必讀;第二種是一讀就懂的書,也可以不讀,因為對你的提升價值有限;第三種是半懂不懂的書,你有興趣但又有很多困惑和挑戰,這種書對你的提升最大,讀完一本就提升一步,抵達全新的境界。一時讀不懂怎麼辦?可以“懸置起來”,暫時放一放,觀其大略。讀書不可能像教課文那樣把每個地方都揉碎,弄得好像很透徹的樣子。好書應該是這樣的,第一頁不懂,讀到第十頁就懂了;第十頁不懂的問題,這本書讀完就懂了;這本書不懂的地方,那本書讀完就懂了;30歲不懂的問題,40歲就懂了。要相信,暫時不懂的地方在後面會讀懂,不要把閱讀變成折磨自己的過程。

怎麼算懂了呢?這裡引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回答:“我讀一本書,必用自己的話把它表達出來,才覺得真的把這本書消化了。”讀的過程中不斷用自己的語言篩選組織書中的核心内容,能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就可以說基本讀懂了。要糾正我們在國文課上養成的追求唯一标準答案的不良習慣,用自己的話表達閱讀中個性化的了解。邁不過這個坎,就無法真正有效讀書。

實際上,“懂”還是“不懂”是一個循環往複、不斷提升的過程。常常是随着視野拓展、知識積累,原本以為懂了的東西,後來發現了解得太膚淺,根本不能算真正懂了。此時,你處在一個新的“不懂”的狀态,不是真的不懂,而是在呼喚一個新的更為深入的了解。如何讓自己不斷從“不懂”變成“懂”?要有一個求實的态度,坦誠自己在許多地方不懂。具體有效的方法有二:一是讨論,約上二三好友一起讨論,即便找不到答案,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思路;二是寫讀書劄記,把心得或困惑寫出來,逼着自己深讀、深思,讓自己從“不懂”變成“懂”。

讀書到底有沒有方法?有人說有法,有人說無法,衆說紛纭。讀書方法不是圖省事、走捷徑。沒有對閱讀的熱情癡迷,沒有閱讀的勤奮努力,方法一無所用。

我們讀書都是從學習别人開始的,讀書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但這種方法并不是萬能的。讀書方法與閱讀者個人的氣質分不開,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有的人比較低調、内斂、沉穩,讀書嚴謹,注重對書籍基本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有的人張揚、空靈,注重文本之間的聯想、比較、創造。一個讀書人,要知道自己讀書的長處和短處,補充豐富,形成更為成熟完整的閱讀方法。

奧秘都是樸素的,讀書方法無非兩個:一個是“入乎其内”,盡量吃透文本、吃透原著。一個是“出乎其外”,以此書為觸發,獲得更多對書中内容的比較、組合、創造,形成自己對内容的個性化、創造性了解。沒有“入乎其内”的基礎,後面的都談不上;沒有“出乎其外”的功夫,書也是白讀了。

許多人會問,書要讀幾遍呢,我嘗試三遍閱讀,頗有成效:第一遍是在書上勾勾畫畫、圈圈點點、評評注注;第二遍比較快,把原先做過記号的地方再看一下,加深印象;第三遍是把關鍵的地方嘗試提煉一下,做成筆記或概要。

我了解的讀書不是抓起一本書讀讀就算了,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發展需要的那本書,用自己的方式閱讀,引領人生發展和思想成熟,一本書“套”一本書,從一本書的閱讀到專業的戰略規劃,推動自己閱讀的進步,這才是讀書。在這樣的需求驅動下,當做筆記則做筆記,當概括則概括,當重讀則重讀,當研讨則研讨……方法自然就有了。

讀書到底應該取“有用論”的态度,還是“無用論”的态度,不妨辨析一下。

什麼叫“有用”?什麼叫“無用”?“有用”是說馬上就能用,讓你獲得成績、取得成果;“無用”并不否定用處,隻是超越眼前的小利益,着眼于人生長時段、大格局隐性的好處,着眼于精神的成長、人格的養成。兩者都不否認“有用”,分歧在于什麼才是真正的有用,有什麼用。我們應該把“有用論”與“無用論”協調起來:從大的人生發展上看,我們堅持“無用論”,在具體的某個階段,我們不忽視“有用論”;有的書與我讀書的方向、領域關系不大,不妨以“無用”視之,而有的書是我關注研究的重點,則必須以“有用”對待。有的階段要全力以赴,完成讀書任務,但也不妨用“無用論”給自己超越的引領。超越什麼?超越瑣碎狹隘、斤斤計較這些負面的東西。

在“有用論”的視域下,讀書往往注重效率,強調刻苦、嚴謹,不馬虎不苟且,高品質完成任務;“無用論”伴随的狀态是自由的、閑适的、解放的。可是你會發現,優秀的閱讀者往往是兩者結合在一起,既有刻苦、嚴謹的态度,又有輕松、自由的精神。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挂在口頭的輕松與壓在紙背的沉重,兩者合而觀之,才是真正的閱讀生活。”這真是非深于讀書者不能道出的至理名言。

(作者機關系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

孟嶽:比書更重要的,是書與書之間的聯結

作為國文老師,我現在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學生如何閱讀一本書,但奇怪的是,在我成為一名國文老師之前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該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不就是讀嗎?

事實上,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教給學生“天字一号”的閱讀方法也就是一個字:讀。我練過幾年形意拳,聽老師傅說,過去教拳,尤其是想真心傳藝,一個拳法要讓徒弟先猛練,每天練夠1500次,堅持100天,然後才講拳理、說方法點透那層窗戶紙——工夫到了才說功夫。讀書道理是一樣的,先不用管方法。我聽過最荒誕的“方法”是,有的老師讓學生把統編教材上提到的跳讀、精讀、速讀、圈點批注當作關鍵詞背下來,考試出填空題填寫閱讀方法。其實别說閱讀方法了,書單甚至都不一定要列。網上每年出一大批好書榜,如果你有每個月看好書榜的時間,不如先自顧自每個月一二十本書啃下來,哪怕啃的都是說明書,也一定有收獲。有了“生猛”的閱讀量打底,再談讀什麼和怎麼讀才有意義。

那讀什麼又怎麼讀呢?讀書就像拼拼圖,與其無根由地憑空開墾,不如就着已有的閱讀基礎延展生發編織網絡,最終讓自己的閱讀地圖越來越開闊。如果一定要給這種方法起一個名字,可以用我參與的“閱讀鄰居讀書會”提出的口号:譜系化閱讀。

“譜系化”是促使讀者将一本已經讀過的書與更多沒讀過的書建立聯系,産生延展閱讀的興趣。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由一本書激發出讀更多書的沖動。同時,将讀過的書放置在發掘出的閱讀譜系中,也會拓寬對一本書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我舉個例子。《紅星照耀中國》是統編國文教材裡的必讀書,它在教材中的教學定位是學習“紀實類”作品的閱讀,延展的書目是王樹增的《長征》和李鳴生的《飛向太空港》。如果教師此時能夠将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紀實”系列引入,則能夠進一步将《紅星照耀中國》的閱讀與近十幾年熱門的“非虛構寫作”産生關聯,引導學生關注并學習如何書寫現實,其中《尋路中國》《再會,老北京》《魚翅與花椒》等都很适合學生閱讀。

除了非虛構閱讀的序列,還可以從《紅星照耀中國》出發,搭建斯諾與現代中國書寫的關聯,以現代中國為連接配接點,發現同時期非虛構寫作與虛構小說寫作的互文。斯諾認識中國的過程中,魯迅的幫助和支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斯諾看到的中國現狀,在西方人帶着“獵奇”的東方學眼光所樂于關注的中國古典文學中找不到答案,直到斯諾閱讀了魯迅的小說集《呐喊》,特别是其中的名作《阿Q正傳》後,才一下被其中對中國社會現實、中國人性格的洞見以及完全異于中國舊有作品的筆法所折服。在決心西行探訪紅區之前,斯諾編選了一本書叫《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在這本書中魯迅的作品占據了一半的篇幅,而魯迅小說以外的其他作品也都是當時關注并書寫中國現實的佳作。

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開,從《紅星照耀中國》出發搭建一條書寫紅色中國的序列,也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到延安去”的浪潮及背後的原因。斯諾決心探尋西北紅色中國之時,正是日本對華侵略步步緊逼的年月。從全球視野來看,反法西斯戰争一觸即發。斯諾突破國民黨政府的新聞封鎖,将紅色中國的見聞呈現給國際社會,對世界而言,無異于發現了新大陸。于是自斯諾之後,又有大量外國記者甚至政客探訪解放區,甚至掀起了一股延安熱,在這股熱潮裡産生的大量紀實文字流傳至今。斯諾之後又有尼姆·威爾斯的《續西行漫記》,哈裡森·福爾曼的《北行漫記》等。

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拉開,可以看到一條西方人書寫中國的譜系脈絡:從《馬可波羅遊記》中對經貿繁盛、手工業發達、市集喧鬧、絲綢華美、都城壯闊、交通發達這種天堂一般的元代中國的描寫,到歐洲啟蒙時期伏爾泰對中國哲學、農業、工藝的贊賞,再到孟德斯鸠《論法的精神》中對中國專制主義的貶斥,最後到與斯諾同時代的賽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的悲憫。在這條脈絡之下,讀者可以發現“西方文化精神在曆史的不同時期内召喚與塑造的中國形象,都有一種特定的文化動機”,而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的敏感和洞見在這條脈絡上則顯得彌足珍貴。

從《紅星照耀中國》出發還可以梳理出許許多多的譜系,同樣每條譜系上的每一本書又都關聯着無數新的譜系。或許我們讀的原本就不是書,而是書與書之間的聯結。

(作者機關系北京景山學校)

王召強:就這樣一本一本讀過去

在我看來,對于教師而言,讀書即備課。能夠把讀書與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師,肯定是最幸福的教師。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不經他人指導就能娴熟地讀懂一本書的人;應該是無須他人開列推薦書目,自己就已經做好近期甚或近年讀書計劃的人;應該是在指導學生讀書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并躬行實踐的人。

2021年的一段時間裡,我幾乎平均每天閱讀一本書,但仍感時光飛逝,讀書時間嚴重不足,床頭、案頭上擺放的預讀書籍日漸增多,每一本都是我精挑細選的必讀書,即便每天都把我最想閱讀的一本書随身攜帶在包裡以便利用零碎時間随時翻閱,終因上課、備課的緊張安排而未能堅持每天讀完一本書,後來每周能夠讀完兩本書已算幸事。

在我去年讀過的這些書中,有幾本書對我産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在這裡也求教于大方之家。第一本是張遠山的《莊子複原本》,此前我已經拜讀過張遠山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奧義》(簡稱《獨》)和《相忘于江湖:莊子與戰國時代》,對張遠山的莊子研究深為歎服,一直很期待閱讀張遠山的《莊子複原本》,因為在《獨》一書中,張遠山隻解讀了莊子的内七篇,未及外篇和雜篇,我一直很好奇他到底是怎麼“複原”外篇和雜篇的,這次終于跟随着張遠山的腳步,一步一步踏入了莊子的奧堂。

第二本是趙冬梅的《大宋之變》,我對于閱讀曆史著作的興趣最為濃厚,而在中國古代曆史領域最感興趣的就是被陳寅恪先生推尊為“造極”的天水一朝的曆史。此前我已經閱讀過至少10種關于王安石變法的專著,一直沒有讀到一本特别滿意的作品。這次沉下心來仔細拜讀了趙冬梅的《大宋之變》,總算是彌補了心頭的一大遺憾,雖然此書是站在司馬光的角度來透視王安石變法的,但是“正言若反”,正可照見王安石變法的不足之處,頗具批判性。

在此書的指引之下,我又拜讀了趙冬梅的《制度與人心》、鄧小南的《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仇鹿鳴的《魏晉之際的公權力與家族網絡》、虞雲國的《宋代台谏制度研究》、張邦炜的《兩宋王朝史》等曆史學佳作,誠如作家唐諾所言,你正在閱讀的每一本書,正蘊含了你即将閱讀的下一本書。如此往複循環,層層深入,綿綿不絕,這才是讀書真正的樂趣所在。

第三本則是學者李辰冬的《詩經通釋》,早在2015年前後我就聽說過此書,這本書最新穎的觀點在于作者認為《詩經》乃一人之所作,而此人即是《詩經》中多次出現過的尹吉甫。這對于《詩經》的研究,無疑是石破天驚之舉。好在作者有足夠的耐力和精力,皓首窮經二三十年,終于完成了《詩經通釋》一書,作者按照尹吉甫的生平事迹,結合《竹書紀年》等曆史學著作和考古學研究中關于宣王中興的一段史實,既治其人,又論其世,重新編排了“詩三百”的系年順序,每一首都安放得妥帖精當,每一首都做了詩義辨析,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第四本也是一本考證佳作,選題就是困擾我多年的李商隐的無題詩。20多年前,在拜讀《杜詩鏡铨》《讀杜心解》後,我就對李商隐的詩歌産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先後拜讀過馮浩箋注的《玉溪生詩集箋注》、劉學锴與餘恕誠合著的《李商隐詩歌集解》、劉學锴的《李商隐傳論》、葉嘉瑩的《美玉生煙》等書,但是一直未能徹底解開李商隐無題詩謎。這次我抱着僥幸一試的心态,讀起了向思鑫、黃濤合著的《李商隐無題詩編年疏辨》一書,沒想到兩位作者在考訂上下的功夫如此之深,令人敬佩。在兩位作者逐字逐句地疏解辨析之下,李商隐的無題詩由“無題”而“有解”,足以令人解惑。

最後給大家介紹幾本詩集。我今年在詩歌閱讀上最大的收獲是閱讀了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作品,這位謎一樣的詩人。近年來國内已出版過10多種他的詩集譯本,我都一一拜讀,這些詩選的選目各有千秋,譯筆也風格各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是流淌在佩索阿筆下的詩句,每一句都可以興,可以怨,令人愛不釋手。

(作者機關系複旦大學附屬中學)

關于閱讀

你還有什麼好的經驗嗎?

歡迎在下面留言!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一顆柚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