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奪礦大戰!特斯拉計劃購入7.5萬噸鎳礦,比亞迪:我跟,已中标智利锂礦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廖維

锂資源價格居高不下,隻得被動接受上遊材料端漲價的下遊車企,開始選擇主動出擊。

13日,有消息稱,智利将五份锂開采合同中的兩份給了比亞迪智利公司和Serviciosy Mineras delNorte。比亞迪出價6100萬美元,Serviciosy Opperciones出價6000萬美元,每份合同授予8萬噸锂産量配額。對此,比亞迪同日向時代财經表示,“消息屬實,但暫時沒有更多資訊可以透露”。

除比亞迪外,據财聯社援引外媒報道稱,特斯拉于1月11日宣布簽署了為期六年的7.5萬噸鎳供應合同,這是其在美國的首個鎳供應協定。

奪礦大戰!特斯拉計劃購入7.5萬噸鎳礦,比亞迪:我跟,已中标智利锂礦

來源 | 網絡

锂與鎳都是制備動力電池重要的原材料金屬,對于比亞迪、特斯拉布局新能源産業鍊上遊的行為,國内某大宗商品市場資訊供應商内部分析師1月13日向時代财經表示,“積極布局上遊,是在原材料價格猛漲背景下,下遊車企和中遊動力電池廠商們為減小成本壓力,加強産業鍊控制資源、提升自身話語權的重要手段”。

據了解,2021年7月,特斯拉曾與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旗下的西部鎳業簽訂鎳供應合同;去年10月,特斯拉又與位于新喀裡多尼亞的礦業公司普羅尼資源簽訂采購合同,計劃采購約4.2萬噸鎳。甯德時代自2018年來,也不斷斥巨資持有北美锂業、北美鎳業、澳洲锂礦企業Pilbara Minerals公司等入股上遊企業股份,意在完善産業鍊布局。2021年11月,贛鋒锂業入股的美洲锂業以4億美元溢價收購加拿大的千禧锂業,引發行業關注。

“很多中小企業因為實力弱小無法影響上遊,隻能被動接受漲價,利潤幾乎被吞噬一空,如今有部分已經做不下去了,徹底‘躺平’。”有業内人士向時代财經表示,“頭部企業還能通過布局上遊,攤薄成本維持下去”。

“鎳是我們在锂電池生産中最操心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把标準裡程版的電動汽車換成鐵锂電池。富含鐵的锂電池。”2021年2月,特斯拉CEO馬斯克曾于社交平台表示。在特斯拉2020年第二季度财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也曾喊話上遊礦業公司,“如果你們以環保且高效的方式開采鎳,特斯拉将給你們一份長期的大額合同”。

奪礦大戰!特斯拉計劃購入7.5萬噸鎳礦,比亞迪:我跟,已中标智利锂礦

贛鋒锂業江西新餘工廠 | 圖源企業官網

據業内人士透露,目前澳洲、南美是全球供應锂資源的重要基地,但受疫情影響,當地礦區開工率和産出不足,遠遠無法滿足近兩年膨脹的下遊需求。

在嚴重的供需錯配情況下,上遊原材料也進入暴漲行情。金投網資料顯示,2021年初至2022年13日,滬鎳價格漲幅達20%,雖已是曆史最高價格記錄,但仍呈不斷上漲趨勢,沒有下跌迹象。而電池級碳酸锂、氫氧化锂、鎂價格在2021年漲幅分别達400%、317%、214%。

資料顯示,自2020年末開始,原材料不斷上漲。以碳酸锂為例,該材料彼時價格僅4萬元每噸左右,而如今已漲至30萬元/噸。上述分析師表示,“雖然上遊成本有所上漲,但肯定比不上價格漲幅,中間的利潤可想而知”。

“所謂疫情導緻産出不足或是海外礦商有意為之,如今礦石、原材料價格飙漲也是他們樂于見到的,他們是受益者。”前述分析師表示,“原材料價格上漲也主要源于礦端帶來的成本壓力,當然材料商的壓貨的心态也是其中的原因”。據該分析師透露,目前無論是國内市場還是在國外市場,都存在上遊材料商上壓貨的情況。

此前國内某材料商向時代财經表示,“我們這個行業,如果預判到行情的話,多多少少都會囤點貨的,在這個大行情下肯定會賺錢的。要是沒囤貨,可能就賺點薄利。我們有一定的囤貨,但是進出的量比較大,目前的囤貨并不多。今年這個行情對我們來說肯定是能掙錢的,還是蠻好的”。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達到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6倍,市場滲透率達13.4%,較2020年高出8個百分點。對于新能源汽車在2022年的發展,業内諸多人士均十分看好。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展望2022年,預計汽車行業需求穩健增長,新能源滲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化加速推進,産業變革已至。

在此背景下,行業也預計碳酸锂、鎳等原材料價格将進一步走高。前述分析師表示,“下遊需求過于旺盛,供需錯配局面段時間難緩解,原材料價格将持續上行。”近期,國金證券釋出锂專家交流報告稱,碳酸锂生産端的增量相當有限,但是需求增量充足,很可能會漲到50萬/噸。

不過,考慮到锂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給國内新能源産業帶來的影響,上述分析師分析稱,如果價格居高不下,政府肯定會介入的,采取一定調控手段。近期,真锂研究院創始人墨柯也發文指出,“下遊需求過旺,2022年資源卡脖子現象可能更突出,主管部門不會願意看到國内新能源産業的發展成果被國外收割。或許屆時會适當抑制需求,出台一些抑制電動汽車過熱發展的政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