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張口“屎尿屁”,父母打罵批評是下策,心理學家3招輕松化解

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

大家好,我是忒咪媽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突然有一天,孩子張嘴閉嘴都是“屎尿屁”這樣的髒話?

而且,更讓人無奈的是,孩子隻要見到一個人,就會說一句污言穢語,什麼“屁股阿姨”、“打S你”、“屎粑粑”這類的詞彙,簡直張嘴就來。

更尴尬的是,有時候帶娃出去遛彎,突然就沖着小區裡的大人就開始這樣亂喊,作為親生父母,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有時候臉上挂不住,甚至會當衆打罵批評,但看着孩子哭得委屈兮兮的,自個也很自責。

而且,更關鍵的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從孩子嘴裡突然冒出來的這些“新詞彙”,到底是從哪裡學的。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才讓孩子突然從天真可愛,變成滿嘴髒話的“屁娃娃”呢?

孩子張口“屎尿屁”,父母打罵批評是下策,心理學家3招輕松化解

01.滿嘴“屎尿屁”從何而來?

想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去了解,孩子的“髒話”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這些語言的年齡,都在2歲以上,3歲左右可以說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那孩子從2歲到3歲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其實,當孩子進入2歲以後,自我意識就慢慢的開始覺醒,是以這個時候的孩子,喜歡把自己學習到的東西不分場合的使用,而且,“聽衆”越是有強烈的反應,他們越覺得這些話好玩。

是以很多孩子對一些成年人看起來不太禮貌或者惡毒的髒話才會情有獨鐘。

孩子張口“屎尿屁”,父母打罵批評是下策,心理學家3招輕松化解

在心理學上,把這個時期,稱之為“詛咒敏感期”。

心理學家發現,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語言是有力量的,尤其一些話可以像利刃一樣刺傷到别人,是以孩子也逐漸通過這些話來試探、發展力量,進而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

而在孩子眼裡,這些語言跟其他語言并沒有什麼不同,隻不過他們喜歡通過這些語言,來觀察别人的情緒變化。

有時候,我們越是制止,越是通過打罵批評來回應,孩子就會說得越來越頻繁,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掌握“控制權”,可以控制他人的情緒。

那對于家長來說,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過渡這個時期呢?

孩子張口“屎尿屁”,父母打罵批評是下策,心理學家3招輕松化解

02.心理學家支3招,輕松化解

剛才也提到了,面對這類問題,我們去批評和阻止,反而能夠刺激孩子的探索欲望,讓情況愈演愈烈。

是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要收起我們的洪荒之力。

然後聽聽心理學家給我們出的應對之招吧。

第一,适當忽略

有句老話叫做: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對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一切行為和語言,都會有很特别的關注。

這導緻,孩子身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讓我們把事态嚴重化,殊不知,越是大驚小怪,就越是火上澆油。

是以,面對孩子進入詛咒敏感期的情況,我們在情緒上要保持平靜,置之不理、适當忽略,或許能起到奇效的作用。

孩子一旦覺得自己說這類話,無法引起我們的情緒變化,我們也沒有任何波瀾,他就會覺得沒意思,就不會說了。

不被小屁孩輕易左右,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就赢了一多半。

孩子張口“屎尿屁”,父母打罵批評是下策,心理學家3招輕松化解

第二,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說:“不讓我玩手機,我打S你”這類話時,我們首先要平複自己的情緒,用一種溫和的語氣,告訴孩子的感受。

你可以說:“聽見你這樣說,媽媽真的好傷心,媽媽很愛你,如果是媽媽這樣給你說話,你是不是也會傷心呢”?

通過引導孩子換位思考,來告訴孩子,這些話很容易傷害到别人,通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就明白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當然,在你這樣回應的時候,有一個點一定要特别注意,就是告訴孩子,你這麼說是不對的。

孩子張口“屎尿屁”,父母打罵批評是下策,心理學家3招輕松化解

第三,注意孩子的語言環境

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天生的模仿家和觀察家。

是以任何語言的突然出現,都是孩子在模仿或者學習之後的結果。

這個時候,對于家長而言,就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讓孩子減少和不良的語言環境接觸。

這包括:暴力的卡通片,愛說髒話的小朋友、愛說髒話的家人等等。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制止,争取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積極的語言成長環境。

孩子張口“屎尿屁”,父母打罵批評是下策,心理學家3招輕松化解

忒咪媽媽寄語:

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表現時,我們除了積極去應對之外,還應該适當地多陪伴孩子,多進行一些親子方面的遊戲和活動,進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更好的度過這個時期。

比如我們家二寶那時候,我就是通過親子共讀一些繪本,來改變孩子的一些不良情況。

是以,家長其實是最能夠改善孩子行為表現的人,隻要我們做得足夠科學正确,那麼就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而每一個家長,都該有如此的樂觀和自信。

我是忒咪媽媽,育兒路上,一直陪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