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中文,英語,日語是三個國家不同語言體系,雖然日本的文字是來自中國,但是近千年的變化,日本當中的一些漢字跟中文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這種文化差異,讓日本在二戰時喪生了60萬人。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戰争,戰争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争,9000餘萬人傷亡,二戰的最後一戰便是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

1945年,日本敗局已定,但日軍依舊在負隅頑抗,雖然美軍成功登陸硫磺島、沖繩,但是盟軍也是付出了近8萬人的傷亡,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讓美軍重新評估徹底登陸日本所付出的代價。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他們預估盟軍傷亡将在100萬人(實際在15萬)以上,這個數字是難以承受的,同盟國是疲憊不堪,沒有任何一國願意用100萬人去攻下日本,為了減少盟軍傷亡,也是為了遏制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擴張。

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中國共同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天,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了内閣會議,衆人意見不合,無法達成一緻,是以他們寄托于蘇聯進行調停。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29日鈴木發表了聲明:美、英、中三國的宣言無異于《開羅宣言》,“日本不認為其有所謂的重大價值,唯有默殺”,默殺在日語當中有兩種翻譯,一種是“不予置評”,另外一種“無視”。

當時所有的記者都将“默殺”翻譯為“無視”,而美國記者又翻譯成了“Reject(拒絕、駁回)”,從美國這方面來講,日本是鐵了心拒絕投降,而美國又需要阻止蘇聯,是以8月6日就在廣島投降了第一顆原子彈。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以原子彈為中心,方圓14平方公裡内有6萬幢房屋被摧毀,6千多度的高溫,将一切都化為了灰燼,但是面對這顆原子彈,日本徹底拒絕了《波茨坦公告》,甚至對外聲稱是一顆隕石砸到了廣島。

日本認為美軍隻有一顆原子彈,并且寄托于蘇聯的調停,日本想要接受有條件投降,并且随時準備啟動“玉碎計劃”,也就是全民皆兵,打算魚死網破,蘇聯對美國釋出《波茨坦公告》而沒有通知它,也是有一些意見的。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蘇聯在8月8日宣布加入《波茨坦宣言》,日本從蘇聯得到了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着戰争,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是以日本請求調停已失去一切根據,并且接受國聯要求,宣布8月9日對日宣戰。

就在蘇聯準備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6萬人當場葬身火海,兩顆原子彈,讓日本選擇了投降,根據資料顯示,因為原子彈輻射而直接或者間接死亡的人超過了60萬人。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國民都在怪首相,而日本首相将責任推到了翻譯身上,他認為翻譯沒有将意思表達到位,後來查證确實有失偏差,但日本并沒有反思戰争,而是将自己打造成一個“受害者”。

他們将站在火葬場的小男孩包裝成了典型的原子彈受害者,在西方各國,也是紛紛譴責美軍動用原子彈,甚至有人說隻要犧牲幾萬人就可以拿下日本,為何要動用原子彈,60萬就此而死。

二戰時,日本拒不投降,翻譯官的一個失誤,讓60萬日本人葬身火海

投下原子彈的美國飛行員,空軍退役少将查爾斯·斯韋尼1995年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談論的就是原子彈問題,澄清各種愛心泛濫,他說“原子彈下無冤魂”,你們沒有參與過戰争,根本不知道日軍如何全力以赴去殺死更多的美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