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啥清朝幾十萬軍隊,打不過八國聯軍一萬人?裝備差不是主要原因

公元1900年春,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為借口,肆意發動了侵華戰争,企圖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同年8月3日,從天津出發,進攻北京的八國聯軍人數最多的是日軍,為8000人;其次是俄國軍隊,為4800人;

第三是英軍,為3000人;第四是美軍,為2100人;第五是法軍,為800人;第六是奧地利軍,為58人;第七是意大利軍隊,為53人;此外,還有大約7000名德軍在海上,尚未來得及登陸。

是以這樣算來的話,當時真正參與作戰的隻有18811人之多。而京畿之地作為皇權的中樞之地,當時的清軍守軍有多少呢?答案是16萬左右!除此之外,還有三四十萬的義和團團民。

為啥清朝幾十萬軍隊,打不過八國聯軍一萬人?裝備差不是主要原因

是以僅從兵力上來看的話,清軍和義和團的人數加起來大約是八國聯軍的30倍之多。簡單來說,平均每30個人在家門口堵一個人。

然而盡管兵力如此懸殊,八國聯軍還是在短短的10天時間裡,就攻陷了北京城。這也就是說,八國聯軍僅用了1.8萬人,就打下了這座有幾十萬人駐守的北京城。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為何會如此?清軍為何會如此無能,幾十萬人竟然抵擋不住這區區的一萬多人?”

為啥清朝幾十萬軍隊,打不過八國聯軍一萬人?裝備差不是主要原因

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想必大多數人都能夠列舉一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武器裝備的落後。

在晚清時期,清軍雖然裝備的有熱武器,但其性能差,且裝備面很窄,基本上還是依靠大刀長矛這樣的冷兵器作戰。而相比之下的外國軍隊,則基本上都是熱武器,性能好,威力大!

在武器裝備嚴重不對等的條件之下,清軍和義和團的人數再多,充其量也隻是活靶子而已。是以失敗是必然的。

為啥清朝幾十萬軍隊,打不過八國聯軍一萬人?裝備差不是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也有人将失敗的原因歸結到了“主昏臣庸”上面。但在一些學者看來,

大清朝沒有昏君,也無奸臣。

當然,也許在你看來,說清朝沒有昏君和奸臣簡直就是無稽之談,比如那個無能的鹹豐皇帝,在強盜打進來的時候,竟全然不顧皇帝之尊嚴,一路逃到熱河避難。還有那個提倡“多磕頭,少說話”的三朝老臣曹振镛,難道不是個奸臣嗎?

但其實,當你仔細去看清朝這一段曆史,就會發現,

清朝從道光皇帝開始,一直到後面的光緒,沒有一個皇帝不想勵精圖治,沒有一個不想保住大清江山。

至于說朝中的大臣,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沒有一個不是從維護朝廷利益的角度出發,他們更是沒有理通外國,成為外國之傀儡。

為啥清朝幾十萬軍隊,打不過八國聯軍一萬人?裝備差不是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根本沒有明确的主戰派和主和派。

比如在甲午戰争之前,翁同龢就是典型的主和派,而李鴻章為主戰派,當李鴻章提出要加強海軍軍費投入時,翁同龢就曾全力反對。但當戰争開始之後,翁同龢就成了主戰派,還有那些在戰前主張削減軍費的人,也都紛紛成了主戰派。

而主和派,竟然是李鴻章、丁汝昌等這些在戰前主張大力加強軍備的人。

我們知道,早在1873年的時候,李鴻章就上報朝廷,想要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北洋水師),以此來威懾亞洲諸國,尤其針對日本。然而結果呢?在甲午戰争中,号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竟然全軍覆沒。

為啥清朝幾十萬軍隊,打不過八國聯軍一萬人?裝備差不是主要原因

是以這就像一個曆史作者說的那樣:

當時的中華民族陷于一種沖突中,不是統治者毫無顧忌地出賣民族利益,而是在盡力維護,他們萬般無奈,沒有辦法。

1841年,道光皇帝對英國宣戰;1860年,鹹豐對英法宣戰;1894年,光緒對日本宣戰;1900年,慈禧對13國宣戰;然而這一次次宣戰,一次敗得比一次慘,一次損失得比一次大。

你又能說,這都是清朝當政者的無能、腐朽所造成的嗎?當然不能如此武斷!

清朝的失敗,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國家體制的腐朽,也有當權者的無能,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曆史潮流的影響。

為啥清朝幾十萬軍隊,打不過八國聯軍一萬人?裝備差不是主要原因

是以這樣說來,我們前面所提到問題的答案也就很清楚了!

幾十萬的清軍打不過一萬多人的八國聯軍,除了武器裝備太差之外,還有體制上的差異,曆史潮流等一系列因素!

當然,這也隻是筆者的一家之言而已,寥寥數筆,僅供參考。也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我們共同讨論!喜歡我的文章,還可以關注我哦!

參考文獻:《中國近代史·危機與變革》、《曆史上八國聯軍究竟有多少人?》、《義和團抵抗列強瓜分史》、百科資料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