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朋友或者在北京坐過地鐵的朋友一定知道北京有兩站地鐵,一站叫做“金台路”,一站叫做“金台夕照”。那麼這個“金台”指什麼呢?細心的朋友應該在“金台路”地鐵站看到過這樣一幅壁畫,畫中描繪的其實是一個曆史典故,叫做“金台招賢”。

金台路地鐵站“金台招賢”壁畫
戰國時代燕國一直是個相對比較弱小的國家,燕國曾經發生過一些内亂,齊國趁機出兵占領燕國全境。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築金台招天下賢才。樂毅、劇辛、鄒衍等人才紛紛投靠。北京此處即為“金台招賢”的遺址(遺址尚存争議,本文以此為準)。
戰國時期,北京被稱作“薊”,也是燕國的都城。但是到了唐朝時期,北京、河北北部、遼甯南部、北韓西北部一帶被稱作幽州。“黃金台”故又被稱作“幽州台”。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讨,陳子昂就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随軍出征。在陳子昂看來,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陳子昂
但是主帥武攸宜,為人輕率,胸無謀略,偏偏又剛愎自用,聽不進别人的勸言。在他的指揮下,大軍遭遇慘敗。緊急情況下,陳子昂表示願意親率一萬士兵作為先鋒,武攸宜卻不準。陳子昂又上書進言,心胸狹隘的武攸宜反把他降為軍曹。
陳子昂接連受到挫折,壯志難酬,報國宏願也化為泡影。陳子昂登上幽州台,放眼遠眺,愈發感覺自己的渺小與孤獨。想起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想起感激知遇之恩、乘時立功的樂毅等曆史人物。長期以來仕途失意的苦悶悲哀和政治理想破滅的痛苦湧上心頭,寫下了這首聞名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
古時禮賢下士的賢君,都已一一故去。往後的很長時間裡,怕是也見不到賞識人才的明主。悲從中來,怆然淚流。天地悠悠,孤獨難解,誰能讀懂自己的心聲?點點滴滴,孤獨入骨。
公元700年,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在陳子昂居父喪期間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陳子昂是“孤獨”的,他的那種遭遇困厄的孤獨寂寞無處訴說。陳子昂也是“不孤獨”的,他的孤獨也是封建社會中無數厄于那種不合常理境遇的人們所共有的,千百年來才能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
願世間再無此種“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