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古代詩歌從民歌中産生,并經過無數人的努力,逐漸變得完善,到了唐代終于達到了巅峰。唐代也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王昌齡就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也是傑出的七絕聖手。他與李白、孟浩然等都有深厚的友誼,彼此不僅互有唱和,而且惺惺相惜。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每次吟詠王昌齡的詩篇,都會有新的感受。詩人身在鎮江時,思念洛陽的親朋,一片冰心在玉壺,至今依然令人溫馨。作者看見采蓮女,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描寫多麼細膩傳神。

七絕聖手總是能夠在其作品中抒寫生動意趣,更表達出含蓄的詩境。下面介紹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作者曾經在邊塞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關心邊事,同情士兵長期征戰之苦。作者目睹了那裡的很多弊端,認為不能擊潰和威懾進犯之敵,是邊防中極大的問題,是以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沒有正面斥責那些無能之輩,而隻是贊歎和向往古代的英雄人物、飛将軍李廣,認為如果李廣今天還在,敵人就不敢冒昧挑釁,甚至會消聲斂迹,士兵們更不會長征不返。詩人借漢諷唐,其意顯然。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首句點明地點,并抒寫壯景,“秦時明月漢時關”。築城備胡,起于秦漢,秦時明月與漢時關隘,互文見義,無論今天的關塞,還是照臨其上的明月,都是秦漢時代的故物。當時月光籠罩下的關城,就有許多将士戍守,而千年之後依然是同樣情形。

歲月漫長,這裡卻不知經曆過多少次的激戰,秦月、漢關正是曆史的見證者。雄偉的古城是将士們戰鬥和生活的地方,明月則是荒涼環境中吸引人的景色。在蒼茫的原野中,多情的明月曾經伴随人們度過無數寂寞的夜晚,又引起許多思鄉的情緒。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因為千年以前此景此情早已存在,詩人才能将眼前景物和曆史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借景生情,撫今追昔。次句寫情,緊接首句,“萬裡長征人未還”。人們對着古代的關塞、當時的明月,令人想起各自的遭遇,長征萬裡、久久不歸,古代如此,現在也是依然。

這句明寫怨情,則首句景語中蘊含的豐富内容,才得以充分顯示,也為後兩句轉出正意進行蓄勢。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後兩句抒發感慨,“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雖然從古到今邊患不斷,但在漢代卻有飛将李廣那樣的英雄人物,足以懾伏敵人,使之不敢進犯。詩人設想,假使李廣能活到如今,決不會讓胡馬度過陰山,邊境平安無事,征人也就可以早日回家。

龍城,本該是盧城,王安石曾在《唐百家詩選》曾指出這一點。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敵人稱其為飛将軍,避之不敢入塞。《唐書》有盧龍府,故稱之為“盧城飛将”。作者用想象中的美妙,反襯現實中的缺陷。但善良的願望其實并不存在,是以唐代的前方将領是一些什麼角色,也就可想而知。

王昌齡的出塞詩,曾經朗讀過無數遍,卻依然可以悟出新意

縱覽王昌齡的這首絕句,構思巧妙,含蓄深沉,令人感想頗多。開篇歌詠秦代的明月和漢代的關隘,表達對飛将軍的欽佩之情。全篇流露了詩人的愛國激情,他多麼期待大唐王朝也能有類似飛将軍的人物,不僅威震天下,而且能盡快結束動蕩的局面。

然後作者又從側面進行襯托,“但使、不教”等詞語顯得前後呼應,并以假設之辭表達贊賞之意,充滿了對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而對現今将領的不滿情緒也就無須明說。如此含蓄深沉的藝術手法也影響了後世,劉禹錫和李商隐就傳承了這種風格,而且将其發揚光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