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周威

1月7日,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醫生們首次将一顆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心移植到一名病人體内。 新華社 圖
近日,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給一名57歲瀕死的心髒病人移植了經過遺傳基因改造的豬的心髒,手術成功,截至1月10日,這名男子術後已經存活了3天,目前狀态良好。這顆豬的心髒,被去掉了4個豬基因,插入了6個人基因。他也是全球首位從轉基因豬身上接受心髒移植的人。
也許是社交媒體裡人們的表達方式發生了悄然變化,是以,相關新聞的後面,有很多調侃、玩梗的聲音。但是,這是一個嚴肅的科學議題,是涉及到人類生物醫藥領域發展的重大事件,應該用更客觀、更科學的态度來看待。
這次将基因改造豬的器官移植到人的體内,是一種具有開創性的科學嘗試。衆所周知,器官移植是很多疑難病症,如終末期癌症、器官衰竭等患者最後的希望,但就在這生命希望的“最後一裡路上”,又充滿了各種道德倫理上的困境和現實中的無奈。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捐獻者僅一萬人左右,這個巨大的缺口就意味着有太多的人正在與死神賽跑。
那麼,人體器官之外還有沒有替代來源?這一直是相關領域科研實踐的重要任務。早在1682年,一位名叫米克倫的荷蘭外科醫生就在為一名受傷的俄羅斯士兵修複頭蓋骨的時候,使用了狗的骨頭碎片。
早期的異種移植供體首先是類人猿。靈長類動物如猴子、猩猩等在生了解剖、新陳代謝等方面相似,但靈長類動物世代間隙長,繁殖率低,飼養成本較高,很難滿足人的器官移植需求;而且多數靈長類動物在國際上屬保護動物,不利于臨床推廣。
與靈長類動物相比,豬在免疫學和生理學方面的差異雖與人類差距較大,但其具有大規模生産、與人類器官的大小相似,且生長周期較短,繁殖率高,基因容易改造等優點,是以,逐漸成為公認的比較适合異種器官移植的供體動物。
國際上從1995年開始研究豬的異種器官移植,至今已積累了二十餘年的經驗。目前,豬的眼角膜、心髒瓣膜等組織工程産品已廣泛應用于人體臨床,豬胰島細胞和皮膚異種移植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而豬的腎髒這種大器官的異種移植也已完成臨床前試驗,具備開展人體臨床試驗的基礎。
2021年10月,美國外科醫生首度成功将豬的腎髒移植到人身上,并且沒有引發排斥反應。接受腎移植的人,是一名腦死亡的女性患者,有腎功能障礙。
而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科學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突破,如在2020年,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做出有望用于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具備去除豬内源性逆轉錄病毒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相容性兩個特性。
用诙諧的方式來傳播相關資訊的确可以讓更多人關注這類嚴肅的科學議題,比如,有媒體将這個新聞稱之為“‘八戒’的跨界出道”就挺有神韻的,符合網際網路傳播語境。
但也要避免過度“玩梗”和調侃,畢竟這是個涉及醫學倫理和生命拯救的問題。不論是對接受了移植的病人,還是器官提供對象的豬,都不妨多一些嚴肅和敬畏之心,少一點戲谑和玩笑。
事實上,器官異種移植的道路依然充滿變數。首先,異種移植可能會帶來包括移植排斥反應、移植物功能不全以及将已識别或未識别的傳染病傳染給接受者在内的不同程度的風險。其次,對異種移植的臨床試驗必須嚴加監管。
總而言之,比起茶餘飯後的調侃,這個領域中的技術挑戰和倫理困境更值得引起公衆的關注。也希望随着技術的進步更多患者能從異種器官移植中獲益,開始新的生活。
責任編輯:李勤餘 圖檔編輯:張同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