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熱”是很多孩子常見病的根源

“内熱”是很多孩子常見病的根源

“内熱”是很多孩子常見病的根源,尤其很多疾病動不動反複,大多是“内熱”引起的。《幼科要略》曰:“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宣明方論》記載:“大概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意思是說,小兒一旦患病,病邪易從熱化,臨床小兒熱性病最多。中醫理論認為,孩子尤其是嬰幼兒是“純陽之體”,生命力旺盛,猶如旭日東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我們通常所說的“内熱”從何而來,孩子“内熱”有哪些表現?

小兒脾常不足,各種原因均易影響脾胃正常功能,加之現在孩子喜歡吃油膩、甜味等食物,非常難消化,進而導緻積滞,蘊而生熱。這種情況多表現為腹脹、厭食、手足心熱、心煩易怒、夜睡易醒、自汗盜汗、好翻動、蹬被、大便臭穢等。

小兒肺常不足,熱病後餘邪未清,内熱久蘊于肺。一旦外邪侵襲,新感易發,留邪内發,容易出現反複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小兒心常有餘,心氣旺盛,腎陰不足,心火易炎,容易出現口腔方面的問題,比如動不動就口腔潰瘍,反複感染疱疹性口腔炎等;火熱之邪易擾心神,心火旺的孩子也會出現心煩易怒、狂躁好動等症狀。

小兒肝常有餘,開竅于目,導緻孩子眼屎多,或出現眼睛紅腫等急性結膜發炎狀。同時肝具有升發疏洩全身氣機的功能,肝陽亢盛的孩子還有性情急躁、容易發怒的表現。

由此可見,小兒“内熱”隐患很多,是以建議家長平時要給孩子做好預防保健。

飲食要“嚴格” 多喝溫水,促進熱邪随尿液排出。孩子飲食宜定時定量,不能過饑過飽,不宜過食生冷、肥甘油膩之品,應選擇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食物,多吃些新鮮蔬果,糾正偏食、吃零食等不良習慣。平時也可多給孩子揉揉肚:腹部順時針摩腹,可加快胃腸蠕動,利于大便排出。

少穿的同時捂好三處 俗話說,“欲得小兒安,三分饑與寒”,不要給孩子穿太多,少穿的同時應做到“背暖”“肚暖”“足暖”,以固護陽氣。

日常多觀察“六處” 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大便的情況(大便幹或臭穢黏膩)、小便的顔色(尿黃)、舌質舌苔變化(舌質紅,苔黃)、口唇顔色(口唇色紅)、口氣變化(尤其是晨起口氣明顯)、飲食情況(如食欲)等,及時發現孩子是否存在内熱,出現情況及時就醫,在醫生辨證下進行調理。

适量服“涼茶” 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藥物組成存在地域性差異,如南方有小兒七星茶,有些地區喜用鮮蘆根或菊花、薄荷等代茶飲。需要提醒的是,涼茶最好咨詢醫生後服用,切勿尋找偏方或自行給寶寶用藥,以免寒涼藥物傷脾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