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的出路在哪

孩子的出路在哪

我一邊收拾換藥的東西, 一邊問她:“你們兩口子出來掙錢,帶着孩子多不友善,考慮過把孩子放老家嗎?”那女人憨厚地一笑,答道:“不放心嘛,在老家我們又照顧不到。”

帶在身邊也沒見你們照顧好啊!這回要不是孩子命大,以這兩口子當時的轉運手法和速度,天曉得孩子被送到醫院會是什麼樣。腹诽完畢,我繼續問:“孩子以後打算在哪兒上學?”

她茫然地看着我,似乎想了想,半晌還是搖頭:“不知道,到時候再說吧。”

見她這副有些無所謂的神情,我不禁開口:“上學很有必要的,得早做打算啊,要是耽誤了,孩子沒好好上學,以後哪有出路啊?”

她繼續低頭嗑着堅果,顯然對這個話題沒有興趣:“嗐,我們這樣的,哪有什麼出路不出路的。”

氣氛一陣沉默。半晌,她又問我:“大夫,娃娃以後走路有問題嗎?”

我夾着棉球擦拭切口,嘴裡自動流出标準答案:“預後要看具體情況,定期複查,後期也需要進行專業的康複鍛煉,恢複應該還是可以的。”擡頭看到她茫然的眼神,我又補上一句:“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回醫院查查,看看骨頭長得怎麼樣,用不用再治一治。”看着她終于恍然大悟的表情,我不禁問了一句:“撞孩子的那個女人,手術做完以後聯系過你們嗎?”

她搖頭。我想了想,還是問了出來:“你不恨她嗎?”她沒點頭也沒搖頭,臉上帶着一種描述不清的表情。她又低下頭,繼續嗑她的堅果。

我望着床上因為悶熱的石膏而正哼哼唧唧地哭着的幼小男孩,心裡忽然一陣茫然。

生活水準限制了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缺乏教育帶來的愚昧和無知,使得他們不知道如何在這個與他們早就脫節的大城市裡立足,不懂得怎樣求助,不懂得維護權利,甚至對于自己擁有怎樣的權利,作為公民應當擁有什麼待遇,都沒有任何概念,來自肇事者的一點小小補償,在他們眼裡甚至是一種高貴的施舍。

他們在這裡生存,卻并不懂得如何在這個城市生活下去。他們很年輕,自己尚且渾噩時就急忙制造出新的生命“傳宗接代”。

用來接代的下一代,會怎麼長大?

這個死循環一樣的問題,怎樣補救?怎樣改變?沒有答案。

孩子恢複得很快,3周左右就已經可以出院了。臨走前,顧問領着張悅一路跟在手忙腳亂的夫妻倆身後,一遍遍叮囑抱孩子的姿勢要求和回家以後的注意事項,又囑咐了數次一定要回來複查。妻子憨憨地應着,動作豪邁地一把把孩子抱在肩頭上,另一隻手拎起碩大的編織袋,丈夫扛起行李卷跟在後面,一家三口快步走出了病區大門。

對我們而言,這場鬧劇終于結束。

可對孩子來說,他人生的鬧劇或許才剛剛開始。

鏡子/著 鹿柴文化出品

人民日報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