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光帝時期,良臣王鼎以“屍谏回天聽”,主戰反對妥協求和

清朝道光帝時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第一次鴉片戰争。鴉片戰争開始,廣東戰敗,道光皇帝遷怒于強硬禁煙的林則徐。林則徐被革職,但是仍然積極備戰,反對求和,道光帝又怒,将他充軍伊犁。

道光帝時期,良臣王鼎以“屍谏回天聽”,主戰反對妥協求和

其實,強硬的禁煙派并非林則徐一人,還有王鼎等人是主戰派,與穆彰阿、琦善為代表的投降派是死對頭。王鼎多次上奏道光,直言“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道光氣惱。已經74歲的王鼎,竟然想起春秋時衛國史魚屍谏故事,自缢身亡,臨終遺折:“條約(割讓香港)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彰阿)不可任,林(則徐)不可棄!”

道光帝時期,良臣王鼎以“屍谏回天聽”,主戰反對妥協求和

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陝西蒲城人。王鼎于十九歲補諸生,乾隆五十七年二十四歲時中舉。嘉慶元年(1796年)成進士,選庶吉士,參加乾隆皇帝實錄的編纂。後曆任工、吏、戶、禮、刑各部侍郎,“疊居五部”。他于道光五年被任為軍機大臣,連續擔任此職十七年,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死時為止。

道光帝時期,良臣王鼎以“屍谏回天聽”,主戰反對妥協求和

王鼎是位能吏,受到朝廷重用後,王先是在工吏戶刑四部轉了一圈,備受曆練。王鼎做官以廉潔著稱。為整饬吏治,他剛正不阿,不徇私情。他在刑部任職,先後深入九省審理過三十餘起重大疑案,使貪贓枉法者均被懲處,冤假錯案得以平反。終在道光六年出任戶部尚書,并授軍機大臣。作為國家的财神爺,王首要解決的即鹽政積弊。食鹽專賣本是清朝重要稅源,然沿襲已久,卻淪為各路官商營私舞弊之淵薮。王鼎痛下狠手,先是整饬北方鹽務,使得長蘆鹽場稅收大增。接着将大刀揮向兩淮鹽務。王鼎在聯手兩江總督陶澍,偕同戶部侍郎寶興,以緩解民困之由,說服道光下令裁撤兩淮鹽政,并打出組合拳:“裁浮費,減窩價,删繁文,究淹銷,疏運道,添岸店,散輪規,饬紀綱,收竈鹽等。”故“陶澍得銳意興革,淮綱自此漸振,鼎之力也。”

道光帝時期,良臣王鼎以“屍谏回天聽”,主戰反對妥協求和

到1840年,史稱第一次鴉片戰争。圍繞戰和問題,清廷分為兩派,王鼎自是堅定站在主戰一邊。其不僅屢屢與主張和議的首相穆彰阿據理力争、唇槍舌戰,鬧得不可開交,更是數度不惜冒犯天顔,苦勸道光帝下定決心與英人一戰到底。王鼎向道光皇帝痛陳割讓香港簽訂協定對國家民族的長久危害,怒斥妥協派首領、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當代秦桧、嚴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協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敗的情況下,決心以“屍谏回天聽”。雖拼盡全力,仍無果而終。1842年6月8日深夜,懷惴“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遺疏,自缢于圓明園,享年74歲。

道光帝時期,良臣王鼎以“屍谏回天聽”,主戰反對妥協求和

而林則徐被革職,但是仍然積極備戰,反對求和,道光帝又怒,将他充軍伊犁。遠在新疆的林則徐聽聞,悲痛萬分,寫下“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1864年,鴉片戰争過去22年,林則徐任陝西巡撫,為王鼎守心喪三個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