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淵60歲退位,當了9年的太上皇,他的晚年生活怎麼樣?

在中國古代,寒門出貴子的例子很多,但從整體上來看,出身貧寒之人,成功的機率遠低于名門望族,聽起來非常紮心,卻是不争的事實。唐高祖李淵,之是以能在亂世中脫穎而出,除了個人能力突出,身邊文臣武将給力,幾個兒子比較優秀,還有一個原因相當重要,那就是他過硬的背景。

李淵,隴西成紀人,祖輩就是北周的貴族,這一身份足以令人羨慕。七歲那年,李淵就承襲唐國公之爵位,因母親與楊堅的妻子是親姐妹,北周被隋朝取代之後,李氏家族依舊屹立不倒,而且比以前更加顯赫,楊堅先後曆任刺史、太守之職,并于大業十三年晉升為太原留守,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位高權重。

李淵60歲退位,當了9年的太上皇,他的晚年生活怎麼樣?

假如生活在歌舞升平的朝代,李淵不會有異心,做個本分的太原留守,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表弟楊廣不讓人省心,開鑿大運河,耗費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百姓怨言四起,又窮兵黩武,接連三次征高麗,親征吐谷渾,導緻天下大亂。俗話說,牆倒衆人推,眼見隋朝快不行了,雖然跟楊廣是表兄弟關系,李淵也顧不了那麼多,決定分一杯羹。

被任命為太原留守不久,李淵便起兵于晉陽,開弓沒有回頭箭,從這一刻開始,他隻能一條路走到底,等待他的隻有兩個結局,一是兵敗慘死,二是榮登帝位。關于李淵起兵的原因,一直備受争議,《舊唐書·高祖本紀》:“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也就是說,在兒子李世民極力勸說下,李淵才決定起兵,李世民的作用最大。

《新唐書》的記載,跟《舊唐書》一樣,《資治通鑒》等史書也認同。但是,有些史學家持有懷疑态度,畢竟當時李世民隻有十八歲,即使有勇有謀,但還是太年輕,在起兵這麼重要的事情上,應該由李淵主導。且不糾結是李淵被動起兵,還是準備已久,并不影響曆史發展。

李淵60歲退位,當了9年的太上皇,他的晚年生活怎麼樣?

曆史資料告訴世人,想要取代一個王朝,建立新的王朝,是非常困難之事。劉邦打天下用了七年,朱元璋耗時更久,從投奔起義軍,到建立明朝,總共用了十六年。再看李淵同學,簡直重新整理三觀,僅用四個月就攻克長安城,并于次年登基稱帝。古人常說“多子多福”,但對于皇帝來說,兒子多了未必是好事,李淵深有體會。

前四個兒子,都是窦皇後所生,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李玄霸很早就去世了,四子李元吉封齊王。身為父親的李淵,希望兒子們和睦相處,但事與願違,太子與齊王抱團,與秦王明争暗鬥,李淵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公元626年,發生了改變唐朝曆史的一件事,那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自古成王敗寇,太子和齊王被殺,秦王李世民成為勝利者,緊接着讓心腹将領控制了皇宮。得知兒子們互相殘殺的消息,李淵心如刀割,最讓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瞬間蒼老許多,沒有心思處理朝政,況且文臣武将基本都站在兒子李世民那邊,于是李淵宣布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李淵60歲退位,當了9年的太上皇,他的晚年生活怎麼樣?

不僅于此,李淵還下了一道诏書:“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也就是說,此時的李淵隻是名義上的皇帝,太子負責處理所有朝廷事務。兩個多月後,60歲的李淵退位,而後當了9年的太上皇,于貞觀九年去世。禅位後的李淵,晚年生活怎麼樣呢?

對于李淵退居二線後的生活,《新唐書》一語帶過

:“貞觀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宮。九年五月,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谥曰大武,廟号高祖。”

但是,翻閱其他史料文獻,不難發現李淵過得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說比較悲哀,居住在不算大的地方,沒有多少自由,群臣不允許探望,其實就是被軟禁了。

皇帝多疑無可厚非,為穩固皇位,唐太宗時刻提防父親李淵,後來還把他從太極宮遷到大安宮。除非唐太宗邀請父親李淵參加宴會,否則李淵連大安宮都出不去,連服侍李淵的宮女,也被唐太宗找個理由裁減不少。另外,李淵在位時期的一些措施,隻被被否定,甚至還被指責

:“武德之政,間或弛紊。”

李淵60歲退位,當了9年的太上皇,他的晚年生活怎麼樣?

裴寂作為昔日李淵的寵臣,被免官削邑,流放到千裡之外的靜州,相當于打李淵的臉。不得不說,李淵退位後的生活太凄涼,還不如普通人過得舒坦。另外,在曆史上那些開國皇帝中,李淵堪稱最沒有存在感的帝王之一,難道他真是史書記載的那樣平庸嗎?

《劍橋中國隋唐史》評價

:“毫不誇張地說,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标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

在你看來,李淵的能力如何?如果滿分為10分的話,你會給他打幾分?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劍橋中國隋唐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