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名人的讀書方法大全

曆史名人的讀書方法大全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并是以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隻“觀其大略”。諸葛亮隐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師遊學。

曆史名人的讀書方法大全

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務于精熟”。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目的為求得“義理精熟”。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寝忘食的地步,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

後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隻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成為一代賢相。

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無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着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不死摳個别字句。

蘇轼:“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着名文學家蘇轼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并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轼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内容豐富。

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隻帶着一個目标去讀,或隻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标或問題。是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

蘇轼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蘇轼對《漢書》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識了。

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是以入,終當是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内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學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思想被書本束縛住,成了書奴、書呆子。隻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

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鑽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将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鄭闆橋:“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闆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适合自己的水準和工作需要。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

實際上,鄭闆橋并不反對博覽群書,隻是強調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内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系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裡去,抓住要領,但不等于深刻了解及全部掌握。

是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與“研”,因為書中的“微言精義”所包含的豐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窮”。在精讀中,鄭闆橋還比較注意“問”。

他認為“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隻是一條鈍漢爾”。他提倡讀書好問,才會使“疑窦釋然,精理迹露”。

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曆歸納而成。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隻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

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确,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的書籍就被他背熟了。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在歐陽修的親身實踐中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董遇“三餘”讀書法

漢代的着名學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哪“三餘”呢?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

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抓住這三種空餘時間用來讀書,肯定會有收效。

當然,董遇所處的漢代,與我們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和節奏有很大的差别,他那種善于抓緊一切空餘時間的精神,對于今天來說仍然是适用的。

張溥:“七焚”讀書法

明代學者張溥的“七焚”讀書法強調讀寫并用,強調“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讀書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每讀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裡默讀。第二步,抄完後高聲朗讀一遍。第三步,朗讀後将抄寫的文章立即投進火爐裡燒掉。

燒完之後,再重新抄寫,再朗讀,再燒掉。這樣反複地進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讀十幾遍,直至徹底了解、背熟為止。張溥藉此苦讀成名,給自己書齋取名為“七焚齋”,也叫“七錄齋”

顧炎武:“三讀”讀書法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很會讀書,也很講究讀書方法。他的“三讀”讀書法即“複讀法”、“抄讀法”、“遊戲法”。他給自己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分别複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複習,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有效地增強了記憶力。

在每次複習時,他面前放一本書,請别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邊聽邊默記。如果發現自己默記的同朗讀的有出入,馬上查書,立即糾正,再複讀幾遍。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的,這種學習時既動口,又動手、動腦的學習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讀書效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