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寫下這段發自肺腑的文字。雖然不一定很通順,但所表達的意思正确無誤,因為一切都來自心坎裡……”近日,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骨病外科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謝信。
這封信是患者家屬特意手寫送來,感謝的是兩場難度并不大的手術。但,手術對象是一位93歲高齡的老人,這對醫師和患者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正在進行手術的歐光信(左一)。
高齡患者手術難度大
2021年初,93歲高齡的朱女士在外地遊玩時不慎摔倒,在外地醫院确診為右股骨粗隆間骨折,拟進行手術治療。但當時發現凝血時間延長,并考慮到患者高齡,手術出血多,風險比較高,是以進行保守治療。
經過8個月的保守治療,朱女士隻能在助行器輔助下勉強移動,無法下地行走。2021年8月,朱女士突然出現胸腰背部疼痛,翻身和起身時就會疼痛發作,随即前往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
經診斷,朱女士患有骨質疏松伴胸、腰1椎體壓縮性骨折、陳舊性右股骨粗隆間骨折骨不愈合和骨不連,同時還有嚴重骨質疏松和凝血時間延長。
主管醫生歐光信介紹,骨折手術難度本身不大,但高齡常見的基礎疾病在手術期容易出現相關并發症,即使無相關基礎疾病,高齡患者身體機能及全身髒器的功能衰退,對手術、麻醉的耐受性及抗打擊的能力減弱,也容易出現相關并發症。
同時,高齡患者麻醉常選擇腰硬麻醉,也就是俗稱的“半麻”,這種麻醉方式無需行氣管插管,對患者的肺髒影響較小。但該患者凝血時間延長,容易出血,由于擔心硬膜外血腫,無法行腰硬麻醉,且凝血時間延長,亦會導緻術中和術後出血的風險增加。高齡老人由于擔心髒負荷的問題,不敢過多補液,容易出現失血性休克。
多學科協作
考慮到患者高齡,結合患者及家屬意願,經科室讨論,該患者手術分二期進行:首先行胸12、腰1經皮椎體成形術(局麻下完成);二期再考慮行右側半髋關節置換術。
據介紹,在一期胸12、腰1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順利完成,患者腰痛明顯緩解。針對二期手術,醫院啟動多學科合作模式,術前請麻醉科及血液科及ICU醫師聯合會診。
血液科醫師提出,該患者凝血時間延長,但尚不構成手術禁忌,術前備好懸浮紅細胞和血漿,血漿内富含凝血因子,若術中發現該患者容易出血,輸注後可起到提高凝血功能的作用。
麻醉科醫師提出麻醉采用插管全麻,術中可将血壓維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态,适當補液,維持患者循環的穩定。ICU醫師備好床位及相關搶救準備,萬一患者術中情況不好,可做好随時救治的準備,作為後備力量,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手術後第3天,朱女士便可助行器輔助下行走。
“每次查房,朱奶奶都給我們豎起大拇指,露出笑容。”歐光信說,每當這時,他心裡都有一種很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毫不誇張地說,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用心血和汗水創造了奇迹。”感謝信中寫道。
患者家屬手寫的感謝信。
重點專科技術高
據了解,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是指由骨質疏松症導緻骨密度和骨品質下降,骨強度減低,在輕微外力(咳嗽、打噴嚏)甚至沒有明顯外力作用下即發生的骨折。
資料顯示,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年接收将近500例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患者,需要行經皮椎體成形術的約300例,手術效果良好。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為廣東省重點專科,在2021年度榮登非大灣區第三屆“廣東醫院最強科室推薦榜單”。自1982年獨立建科,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建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骨科界知名科室,擁有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術隊伍,均為研究所學生以上學曆,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6人(含博士4人,留美博士後1人),年手術量近5000台。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骨病外科在粵北地區率先開展“脊柱内鏡微創技術”,創立脊柱微創中心,開展了“脊柱内鏡下融合術、頸椎、胸椎内鏡手術”,可全方位運用“脊柱微創技術”治療頸肩腰腿痛相關疾病,手術微創率達到70%。
對于骨質疏松患者,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骨病外科提醒:手術對于患者不是治療的終結,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骨質疏松患者平素可喝牛奶,曬太陽,适當運動,均衡飲食,避免摔跤。同時,還需使用抗骨質疏松的一些藥物,抗骨質疏松亦不僅僅是“補鈣”,術後需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規範的抗骨質疏松治療。
【全媒體記者】葉志強
【通訊員】楊莉
【作者】 葉志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