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國政協委員駱芃芃:呼籲創立“中國篆刻節”

1980年,冬。

這天清晨,位于北京市和平門外琉璃廠西街的榮寶齋來了一位年輕人,神情嚴肅。

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雅意得名,其前身是1672年清康熙年間的“松竹齋”,以經營文房四寶為主。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轉型國有企業,其經營業務逐漸拓展為文玩收藏、書畫經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裝裱修複等,有“民間故宮”美譽。

這位年輕人是位姑娘,戴着眼鏡,利落的短發襯托着清瘦的臉龐,顯得更加俊秀、文氣。她來此的目的并不是買書畫,而是參加篆刻專業考試。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篆刻算是一門冷門藝術,國内從事篆刻藝術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

考官出的題除了檢驗素描、寫生之外,還要求在一方石頭上刻出“傲雪”二字。

一上午過去了,這位姑娘隻刻了一個“傲”字。中午時分還沒刻完,考官讓她回家,她卻懇請留下來把作品刻完。考官同意了。于是,直到下午5點多她才刻完了這兩個字。

考試結果公布了,這位姑娘一“刻”奪冠,被榮寶齋從30多名考生中選出。

而這位姑娘,就是日後享譽海内外的中國女篆刻藝術家,被譽為“中國神刀女”的駱芃芃。

全國政協委員駱芃芃:呼籲創立“中國篆刻節”

△駱芃芃: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博士生導師。中共十八大代表,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熱愛,刻骨銘心的藝術起航

駱芃芃7歲那年,父親抱着她刻了人生的第一方印“芃子”。

“我父親是個文人。曾在上海國立藝專學習西洋畫,還在中學當過音樂教師,對繪畫、篆刻都有涉獵。他們那一代文人,琴棋書畫是必備的基本素質。”提起父親,駱芃芃的語氣中有依戀,也有崇拜。

芃子,是父親給駱芃芃起的小名。

在父親的熏陶和引導下,孩童時代的駱芃芃對印章表現出濃厚興趣,時常還像模像樣地拿着刻刀和石頭刻印章。

“我小時候最愛父親的書房,他的書架上擺放着各式各樣的書,特别是用藏藍色的布包一層層裹着的線裝書,很吸引我。書房裡彌漫着一股幽幽清香,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書香’吧。”駱芃芃回憶。

那個年代,駱芃芃不迷戀唱歌、跳舞,或者好看的服裝、首飾,卻喜歡紮在故紙堆裡。她從《故宮周刊》裡學版畫、看印譜,平時就拿着刻刀和石頭臨摹。

駱芃芃笑着說:“當時談不上專業,就是自己閑玩,但在街道社群已經小有名氣,經常有同學、鄰裡親朋找我刻印。”

1980年,駱芃芃決定報考榮寶齋,并被順利錄取,正式走上篆刻藝術的道路。

當年的她肯定不會想到,這一進門就是25年,成長與成就,歡笑與淚水,都在這裡見證。

榮寶齋處處展現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桌上擺的是筆墨紙硯和堆積的印章,古書井然,古畫高懸。尤為重要的是,這裡大師雲集,駱芃芃得到了康殷、頓立夫、徐之謙、熊伯齊等數位老先生的指點。同時,駱芃芃還得到了中國當代書法巨匠、國學大師啟功先生的關心和培養,令她終生難忘。

通過不斷提高篆刻技法和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系統研學,加之自身天賦,在進入創作組的第3個月,駱芃芃作為最年輕的篆刻藝術家在榮寶齋挂上了“筆單”。

“筆單”是行内話,意思是篆刻作品可以明碼标價為顧客治印,是一種實力和影響力的象征。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篆刻藝術受到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人民的厚愛,常被作為贈予外賓的禮物。駱芃芃的篆刻雄渾奔放,風格自成一體,很多海外客人慕名而來,專門訂購她的印章。每年,駱芃芃都會接到大批訂單。

名氣大了,但駱芃芃沒有心浮氣躁,而是更加沉澱内心,鑽研技藝,遇到難刻的字反複練習,力求攻克難關。

“熟能生巧。後來最忙的時候,我一天能刻十來方印,速度特别快。我的刀法、技藝突飛猛進,對文字和設計爛熟于心。”駱芃芃說。

不知不覺中,她完成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

1984年,駱芃芃在一次和日本重要的篆刻社團筆會上現場治印交流。駱芃芃一揮而就,瞬間把一方“三木翠耿”的印章呈現在日方面前,立刻赢得滿堂喝彩。日本同行當場贈予她“神刀女”的稱号。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992年,駱芃芃成為大陸“敦煌古展”藝術團第一位被派往台灣舉辦書法篆刻展的成員。展覽曆時近半年之久,取得巨大成功。駱芃芃代表大陸為張學良夫婦、蔣經國夫婦、陳立夫先生刻制了姓名章。這件事情轟動了台灣。結束回來後,駱芃芃獲得了“國寶級篆刻家”的美譽。

此後,駱芃芃的藝術創作一發而不可收,她的技法更加爐火純青,印章風格玉樹臨風,獨樹一幟;書法風格蒼勁有力,人稱“刀斧體”。

1994年,駱芃芃調入榮寶齋出版社書法篆刻編輯部。這時,國内流行“出國熱”,榮寶齋創作部的6位印人裡有4位遠赴日本,隻剩下駱芃芃和一位老先生堅守,并一同調入出版社充實專業編輯力量。

在出版社工作期間,駱芃芃主持和編輯了百部篆刻書法專業書籍,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和編輯設計獎。編輯出版工作雖然煩瑣,責任重大,卻讓她領略到技藝超群的大師們風格多樣的作品原作,使其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理論水準進一步得到提升。

而這一幹,又是10年。

回憶從事篆刻工作的種種過往,駱芃芃頗為感慨:“我們的印章一刻出來就是春秋戰國和秦代時期的文字,還有諸子百家的名言,古典詩詞,篆刻的過程就像是與先賢對話。這是個很奇妙的過程!不受時空限制,是以能讓今天的年輕人樂此不疲。這難道不是一種力量嗎?如果不是力量,那篆刻藝術怎麼能穿越幾千年還被這麼多人喜歡?是不是很神奇?”話到動情處,駱芃芃的目光如孩子般純真。

駱芃芃說:“因為我是中國人,才能有機會接觸并從事篆刻書法專業,才能全身心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美。”

這就是刻骨銘心的熱愛吧!

結緣,讓世界愛上“中國印”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迎來百年華誕。在全國政協機關一樓大廳,全國政協委員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書畫作品展正在展出。

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駱芃芃有多件篆刻作品入展。用她自己的話說,入展作品選取了近幾年她比較滿意的。

從業以來刻印近兩萬方,哪些作品令駱芃芃比較滿意?

駱芃芃揭曉“謎底”:其中應該有“治國理政”“一帶一路”“擺脫貧困”和“之江新語”四件作品。

全國政協委員駱芃芃:呼籲創立“中國篆刻節”

△全國政協委員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書畫作品展中,駱芃芃的篆刻作品。放大印章辨別釋文分别為(從右到左):治國理政、一帶一路、擺脫貧困和之江新語。(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時間退回到2014年。

2014年10月8日,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主辦的習近平主席著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多語種圖書首發式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首發式上鮮明的篆刻主題辨別大印——“治國理政”,作者正是駱芃芃。

“接到這麼重要的任務,我很興奮。最重要的步驟是設計,單單設計印稿我自己就推翻了好幾次。我希望刻出來的作品能給人一種浩然正氣,朗朗乾坤之感。”此後,第二卷多語種圖書首發式、第三卷英文版推介會上,都一直沿用駱芃芃篆刻的主題辨別大印。

2018年11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習近平主席著作《擺脫貧困》《之江新語》西文版首發式,以及2019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習近平談“一帶一路”》英、法文版首發式上,由駱芃芃篆刻的主題辨別大印再次展示在世人眼前。

在全國政協委員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書畫作品展中,駱芃芃将這四件作品都放大了20公分,并配上了印章原拓。在四件作品下方還展出了駱芃芃為助力抗疫所刻的“不忘初心”“白衣天使”等印章。

在駱芃芃看來,篆刻已經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一種藝術表征。她一直嘗試着通過創新構思将古典篆刻藝術和現代設計藝術完美融合,加速“中國印”走向全世界的步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駱芃芃為支援一線所有抗疫人士加油助力,精心篆刻了“天佑中華”“同舟共濟”“平安是福”“白衣天使”等十幾枚印章,創作了《衆志成城》等多幅書法作品并将這些作品悉數拍賣,集資給湖北抗疫專款專用。

彼時,駱芃芃結下的一段海外“篆刻情緣”,至今仍被津津樂道。

2020年3月,駱芃芃受命為我國政府援法醫療物資外包裝設計了一枚紅色印章——寓意美好的鳳凰和象征和平的鴿子飛翔在空,護佑着中法兩國國旗,北京天壇和巴黎鐵塔互相輝映。印章中央刻着兩句話,一句是我國三國時期漢學家谯周的名言“千裡同好,堅于金石”,另一句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為“團結定能勝利”。

當我國政府援助法國醫療物資陸續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外包裝上整整齊齊的印章圖案十分醒目,立刻引起關注。兩國媒體以多種方式轉發報道,法國作曲家斯蒂芬·德爾普雷斯還專門創作了《〈中國國歌〉賦格曲》,表達對中國人民的感謝和情誼。

駱芃芃想讓世界愛上“中國印”,在長期赴國外講學和藝術交流中,她始終不忘宣傳中國篆刻:2006年赴意大利都靈舉辦“中國印文化藝術主題展”、2008年策劃設計“金石永壽——中國第一屆壽山石篆刻藝術展”在日本大阪美術館展出、2012年在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駱芃芃個人藝術展“‘中國印’的世界”……事實證明,藝術沒有國界,藝術感染力在國際上是相通的。

創新,融入時代的精神和色彩

篆刻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興盛于春秋戰國時代。遠古時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幼發拉底河流域等最早出現人類文明的地方也都發現了從形制到用途與印章非常相似的器物,上面刻有文字、圖形、記号。

駱芃芃說:“其他文明古國發現的這些器物目前隻能作為一種曆史記載不再使用。現在跟‘中國印’相似的還有歐洲人使用的族徽。但是,隻有‘中國印’流傳至今,并且使用在現實生活中。”

2008年,是駱芃芃難忘的一年。

這一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印”。

同年9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聯合西泠印社,将“中國篆刻”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向聯合國申報。

作為申報項目負責人的駱芃芃,從組織申遺班底、撰寫申封包本和視訊腳本、通聯全國各篆刻團體等,大小事物都由她整體策劃落實。項目申報工作隻有10多天準備時間,過程異常艱辛。比如,英文上的限制——“申遺”目的這一項在表述中必須控制在200個單詞以内,多一個都不行。中國話表達篆刻可以說“方寸之間大千世界”,然而用英文卻要說很多。

駱芃芃記得,在申報工作完成那天,四天四夜沒有休息的她終于回家了。然而,她開着車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來來回回繞了好多圈,最後隻好把車停到了路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6點才醒……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後,喜報傳來。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中國篆刻”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讓中國篆刻的國際知名度大大提升,在世界人民心中打開了一個新視野,對篆刻藝術發展影響巨大。

一邊守護着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另一邊,駱芃芃又開始思考古老的篆刻藝術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轉型。

中國的傳統文化自古有很強的相融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篆刻藝術從古至今,實用性和藝術性始終共生共存。随着時代變遷,實用性逐漸減退,如何讓篆刻藝術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近些年,駱芃芃嘗試把篆刻藝術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策劃書齋式展覽、庭院式展覽、博物館式展覽,将篆刻印在茶壺、瓷器、郵票、建築上,用新穎的形式展現中國篆刻藝術的魅力,推動“中國印”從藝術欣賞領域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駱芃芃認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要有堅守的精神,植根于傳統又不囿于傳統,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的精神和色彩,“入古出新”“推陳出新”,這才是我們最強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執着,會努力一直做下去

在全國政協年度好提案證書上,有一枚篆刻印章辨別。這枚印章出自駱芃芃之手,印材選用朱砂凍葉蠟石,鈕制為吉祥古獸鈕。

2018年,駱芃芃成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她将履職與自身業務相結合,多次撰寫提案呼籲将篆刻專業設為獨立學科。

駱芃芃表示,篆刻蘊含着中國上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文學、曆史、哲學以及文字學、文獻學、訓诂學、鑒藏學、書法學、材料學和篆刻技法等多種學問,但大多設有書法篆刻專業的高校,書法和篆刻互相捆綁,限制了各自的發展。一些書法篆刻專業中80%的課程是書法,一年下來隻有兩個月時間講篆刻,這樣的現狀根本滿足不了當今大力弘揚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人才需要。

于是,她在提案中呼籲,在有條件的并且尚沒有書法篆刻學科的院校,可先開設篆刻藝術專業課程,之後再逐漸建立學科。對已經具有書法專業或者書法篆刻專業的院校,将“篆刻藝術”專業從書法專業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立篆刻學科,各自完善發展并可支撐書法學科的更新。此外,還應組織專家編寫高等院校篆刻藝術教材,從國家層面重視和關愛篆刻藝術獨立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所學生的就業問題。

她還呼籲創立“中國篆刻節”,讓篆刻藝術伴随着中國年俗的節日日益深入人心。

“這些年我呼籲了很多次,教育部有關負責同志已與我詳細溝通,相信不久的将來會有實質性進展。”駱芃芃說。

駱芃芃的執着,還讓她辦成一件關乎篆刻藝術傳承發展的大事——

2005年,駱芃芃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指導下,先是成立中國篆刻藝術研究中心,随後在2006年6月又成立了我國唯一的以研究和創作篆刻藝術為核心的國家院體機構——中國篆刻藝術院,駱芃芃出任常務副院長。2007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關懷和支援下,駱芃芃經過繁雜的資料儲備,申報了全國第一個篆刻藝術碩士點,2015年又設定中國首個篆刻藝術博士點,駱芃芃成為中國第一位篆刻藝術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及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

駱芃芃的事業甚至是生活,都與篆刻緊緊“綁定”在一起。其實,沒有人要求駱芃芃一定要做這些事。她說:“命運讓我從事這個事業,那我就努力一直做下去,并且做好!給自己一個交代。”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01月11日第08版)

記者:劉彤

版面編輯:羅韋

新媒體編輯:薛婧

稽核:周佳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