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提到疫情對行業的沖擊,電影業和航空業總被拿出來讨論,但博物館行業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同樣是“密閉空間内的群體活動”,博物館和大多數“賣門票”的文化場所一樣幾度被迫閉館,卻很難迎來重新開放後的“報複性消費”。而當德爾塔克戎(Deltacron)新變種毒株剛剛在塞普勒斯被發現時,在沒人注意的角落裡,博物館從業者們又長歎一口氣——疫情進入第三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沒什麼是确定的。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疫情對博物館業的打擊是巨大而不容辯駁的。在很多國家,博物館和美術館是開放優先級最低的場所。在英國政府的解除封城計劃中,博物館與三溫暖浴室并列,比非必要的零售業(包括商業畫廊)晚了五周。

畢竟,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欣賞藝術遠遠排在超市采購、餐廳堂食以及線下授課之後,更别提最前面還排着健康和生存。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疫情期間關閉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大英博物館内,隻有從業人員在為扶手消毒

而對主要依靠門票收入維持營運的博物館們來說,疫情更是一道無解題。

2021 年,盧浮宮隻接待了 280 萬名遊客,這個數字是 1986 年以來最低的一次,還不到疫情前遊客數的 30%。因為國際旅遊的限制,超過六成的遊客來自巴黎周邊,美國和德國遊客都僅占可憐的 6%,更别提幾乎全部消失的亞洲遊客。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門可羅雀的盧浮宮

在這讓人喘不過氣的兩年裡,博物館緊閉大門,但館内的從業人員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各出奇招,一些開啟了疫苗接種的“副業”,一些走進了電子商務和 NFT 的海洋,而還有一些令人驚喜的新博物館,在這“充滿不可能”的時代裡悄悄開幕了。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用博物館當疫苗接種中心,可不是因為“閑着也是閑着”:畢竟,它自帶流暢合理的動線,足夠寬敞的空間,更不用提那些嚴密的安保措施——事實上,曆史上許多博物館都曾兼任過醫院的職能。

英國利茲的薩克雷醫學博物館(Thackray Museum of Medicine)是全英國首個協助推廣新冠疫苗的博物館。在疫情之前,它經曆了長達一年半、耗資數百萬英鎊的重建,正等着 2020 年夏天重新開放,但它迎來的第一批新客人焦急排隊等待的不是新展覽,而是疫苗。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薩克雷醫學博物館的疫苗接種中心

館長 Nat Edwards 盡全力支援了這個項目:“我們博物館記錄了人類幾個世紀以來努力了解和克服疾病的曆史,而現在,我們成為了曆史的一部分。”

裡沃利城堡當代藝術博物館(Castello di Rivoli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則是意大利首個變成疫苗接種中心的博物館。這座城堡原本是皇宮的一部分,又曾經被拿破侖占領,在二戰時還曾被迫充當德國軍營,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安定下來,成為了意大利最知名的博物館。

在“Art Helps”(藝術能幫忙!)的号召下,博物館把自己的一個畫廊辟為當地的疫苗接種中心。好消息是,打針的時候,你還能盯着瑞士藝術家 克勞蒂亞·孔泰 (Claudia Comte)的壁畫來分心。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Castello di Rivoli 的疫苗接種海報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Castello di Rivoli 的疫苗接種現場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Castello di Rivoli 的等待接種區

“藝術一直在提供幫助、治愈人們。”這是博物館主任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做出的另類解讀。讓人們走進一座巴洛克宮殿接種疫苗,無疑對那些原本态度猶猶豫豫的人是一種鼓勵。她表示,即使在疫情過去之後,她也希望這棟命途多舛的建築能夠繼續服務社群,履行“arte cura”(藝術治療)的目的。

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也在 2021 年 4 月成了疫苗接種中心。這意味着,紐約市民可以在那隻将近三十米長的巨鲸下面打疫苗了,而紐約市長 Bill de Blasio 則說,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疫苗合作也成了“我們時代的一隻溫暖鲸魚”。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疫苗接種現場

好消息還不止鲸魚:自然曆史博物館宣布,凡是來打疫苗的人,都能免費得到四人同行的門票券。這對一些人來說,或許比免費的雞蛋、牛奶、大米更有号召力。“大鲸魚”很快成了紐約最熱門的疫苗接種點,打疫苗的預約比原來的參觀預約搶手了好幾倍。

一些博物館在“兼職”之餘也不忘自己老本行。在 2021 年底剛剛加入疫苗中心行列的倫敦科學博物館(London Science Museum)在其 Wellcome Gallery 中布置了一套和曆史上的疫苗相關的展覽,在這裡可以看到全世界首次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時使用的空瓶,以及一條關于疫苗接種曆史的時間線。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London Science Museum 的疫苗接種中心,

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均在這裡接種了加強針

比起這些有正經“副業”的博物館,世界上的大多數博物館依然因為驟減的遊客而捉襟見肘。比如,作為曾經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盧浮宮在過去的兩年裡損失了近 9000 萬歐元收入。即使在 2021 年五月重新開放,它也依然沒能等來太多國際旅客。

不過,多虧一個先見之明,在關門大吉的日子裡,盧浮宮依然有錢入賬:從 2019 年開始,盧浮宮開始積極地和全球的品牌合作,比如 Swatch、Airbnb 和 Ladurée。疫情期間,它談成了幾筆新的大生意,包括優衣庫的 UT、以及香港品牌 Casetify 的手機配件。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優衣庫的盧浮宮合作系列,模特身上和身後都是薩摩色雷斯

的勝利女神(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盧浮宮和 Casetify 合作的電子産品配件系列标題

這些商品都可以在盧浮宮自己的電子商店購買。盧浮宮發言人說,網店的計劃其實發生在疫情之前,而這場不幸的危機恰巧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确的:“電子商店是無國界的,它能讓我們在限制旅行的時期依然和國際閱聽人保持聯系。”

雖然大英博物館沒有披露疫情期間天貓店的收入,但這些來自遙遠中國的銷售額或許也幫他們撐過了一段不好過的日子。畢竟,2018 年它就通過在天貓店銷售授權産品賺了大約 5100 萬美元。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大英博物館天貓店的在售商品 JING DAILY

不過,并不是所有博物館有這樣的小金庫。阿姆斯特丹的冬宮分館,就隻能通過衆籌來挽回赤字。它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的獨立分館,兩者的合作方式是,阿姆斯特丹分館向總館借來展品,并提供資金回流。由于種種規定,它并不能向“母公司”尋求資金上的幫助。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阿姆斯特丹冬宮分館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分館主任 Annabelle Birnie 在館内拉響警報,

啟動緊急衆籌呼籲

為了維持營運,阿姆斯特丹冬宮在 2021 年 3 月上線了一項衆籌活動:“Keep the Hermitage Open”(讓冬宮保持開放)。最初,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一口氣捐2500歐元以上的大筆捐贈者,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媒體的普遍關注和荷蘭人民自發的宣傳,讓他們收到了幾萬筆 10 到 100歐元的“小禮物”,還有許多送到館裡的實物捐贈。最終,七周内,他們已經完成了 100 萬歐元的籌款目标。

這些受益會用來營運 2022 年 1 月開幕的俄羅斯前衛藝術展。雖然在未來的一年内,阿姆斯特丹冬宮分館依然不得不節衣縮食,但至少這筆衆籌能夠讓他們有了一點安全感,并且開始籌備 2023 年的馬蒂斯-畢加索展覽。

NFT 是過去一年藝術界讨論最多、也讓最多人迷惑不解的名詞。但不論如何,作為一個風口,它讓許多博物館看到了商機:假如我們的名家大作隻能挂在牆上,又沒有觀衆來看,那不妨試試新世界的玩法吧!

2021 年 9 月,聖彼得堡冬宮邁出了在 NFT 領域的第一步,出售了五件傑作的數字複制品(包括達芬奇、梵高、莫奈和康定斯基的作品)。這次買賣籌到了将近 45 萬美元。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冬宮博物館拍賣的 The Madonna and Child NFT

這次試水不僅讓冬宮獲得了賬面收入,還開始成為了“一個保守的創新者”。冬宮當代藝術部門的策展人表示,比起關心 NFT 值多少錢,他們更關心的是這種新技術将如何影響和塑造我們的未來。是以,2021 年 11 月,它推出了一個全數字化的展覽“The Ethereal Aether”(空靈的太虛),用數字重建展示了 38 個 NFT 作品。和“實體冬宮”不同的是,遊客在虛拟展覽裡可以和這些作品互動。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線上展覽 The Ethereal Aether

而大英博物館同樣邁進了這股新浪潮。2021 年 9 月,在法國公司 LaCollection 的幫助下,大英博物館出售了一系列葛飾北齋的 NFT 作品,包括那件最出名的《神奈川沖浪裡》。

這些 NFT 被分為不同的類别,從“獨特”(著名作品的單一圖像),到“超稀有”(兩張),“限量”(1000 張)和“普通” (10000 張)。大英博物館沒有公布它們通過 NFT 賺了多少錢,隻說“基本得到了回報”,但作為參考,一張“普通”類别的 NFT 售價大約 500 美元。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此次 NFT 交易中“最稀有”的拍品《神奈川沖浪裡》

LaCollection 的創始人 Beaucamps 說,NFT 不僅是博物館賺錢的方式,也是一種“潛在的藝術史教育”,NFT 是一種幫助藝術完成民主化的技術,它也同時能為博物館吸引更年輕、更多樣化和國際化的觀衆。

佛羅倫薩最有曆史及最有名的一座藝術博物館烏菲茲美術館(Ufizzi Gallery)同樣開始了新嘗試,NFT 版本的米開朗琪羅的神聖家族畫作《Doni Tondo》被拍出了 17 萬美元的高價。這對去年遊客人數驟減 300 萬的烏菲茲美術館來說,無疑是一場雪中送炭。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數字藝術品公司 Cinello 的 CEO 和烏菲茲美術館的館長在

《Doni Tondo》前合影

不過,也有人在用 NFT 變現的路上反向狂奔——邁阿密當代藝術學院(Miami’s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ICAM)收藏了一個 CryptoPunk 5293,它是以太坊區塊鍊上最早提供交換的 NFT 系列之一,也是第一個進入大型藝術博物館收藏的 NFT。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ICAM 收藏的CyrptoPunk 5293

ICAM 的藝術總監 Alex Gartenfeld 表示,它代表了當下最先鋒的藝術和思想,也是一次有趣的收藏實驗。

如果說 2020 年初的疫情突然打亂了所有人的陣腳,那麼在過去的 2021 年裡,人們就不得不開始思考,當“例外狀态”已經成為“常态”,該怎麼繼續為我們喜歡的世界而奮鬥?和藝術有關的答案,寫在這些 2021 年開幕的新博物館們——它們有的籌備已久,隻是因為疫情推遲了開幕時間,有的則完全脫胎于這個“非常年代”。

假如洪堡廣場(Hunboldt Forum)不是最受期待的新博物館,它至少也是最好事多磨的一個。這個新博物館醞釀了将近二十年,占地超過四萬平方米,耗資 8 億美元,設立在博物館島上重建的柏林宮内,目标是和大英博物館齊名。目前,它僅僅開放了第一個階段,而它的“完全體”預計可以舉辦大約一千個活動和展覽。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2021 年 7 月的洪堡廣場開幕儀式

而在奧斯陸,新開幕的“MUNCH”是專門為挪威最著名的藝術家愛德華·蒙克而建的。不用懷疑,它的名字就是“MUNCH”,并沒有緊随其後的“Museum”。它于 2021 年 10 月開放,成了世界上以單一藝術家為中心的最大博物館之一。除了《呐喊》,這裡還藏有超過四萬件蒙克去世前捐贈給奧斯陸市的畫作、手稿和照片。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MUNCH

而在大洋彼岸,奧斯卡電影博物館(Academy Museum for Motion Pictures)會是所有迷影人士的全新朝聖地。館内藏有 1300 萬件和電影相關的物品——服裝、道具、劇本、草圖,并且全都美美地放在 Renzo Piano 操刀的建築空間裡。在這裡,你能找到《十誡》裡的刻寫闆,希區柯克用來寫《驚魂記》的打字機,還有《愛樂之城》裡 Mia 穿過的那條黃裙子。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Academy Museum for Motion Pictures

當然,家門口同樣有新驚喜,外灘邊的浦東美術館

(Museum of Art Pudong)

成了蔡國強口中“上海必打卡的網紅美術館”。它經曆了四年的籌備,終于在 2021 年 7 月開幕。它和倫敦泰特美術館達成合作,意味着在我們還不能馬上飛去倫敦之時,也能看到許多原先從不外借的“鎮館之寶”。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浦東美術館

另一個家門口的重磅新館是香港 M+。2021 年 11 月開幕之後,它就成為了香港最大的視覺文化博物館,也即将向着亞洲最重要的當代藝術機構邁進。在寸土寸金的香港,M+ 的規模堪稱奢侈:它的面積是龍美術館的兩倍,幾乎和新擴建過的紐約 MoMA 一樣大。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M+ 的開幕展品之一:Antony Gormley 的《Asian Field》

疫情或許關上了博物館的大門,但它也無意間開了幾扇窗戶,讓博物館業勇敢地尋求新的生存方向和路徑,在網際網路時代和全世界的閱聽人們建立更緊密、更堅實的聯結,同時,也重新思考在當下,藝術對人們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麼。

實際上,博物館們已經慢慢走出了這個過于漫長的“行業寒冬”:今年二月,重新開放的考陶爾德畫廊會帶來梵高展覽;四月,英國國家美術館有拉斐爾的展覽開幕;十月,泰特現代美術館會有一個大型的塞尚展,以及尚未敲定時間的盧浮宮與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大展。

雖然我們暫時還不能自由地和這些美術館中的大部分“線下見面”,但知道世界正在好轉,人們開始湧進博物館約會、聊天、學習,依然是件讓人高興的事。

撰文:Lili

編輯:Andy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那啥,把博物館還給我們!

很高興認識你,以下都是我喜歡的

如果你也感興趣,試試關注烏雲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