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旅遊線上的“中轉站”

假如你是一位唐朝詩人,聽說不少小夥伴喜歡去浙東“采風”,回來後都大呼過瘾,于是,你也躍躍欲試。

那麼,你肯定要向他們打聽走哪條路最友善,沿途有哪些風景值得一看,在哪裡落腳比較合适……

這個時候,有一座寺廟的名字被反複提起,那就是“雲門寺”。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三面環山的雲門寺。進階工藝美術師袁忠良山水長卷《浙東唐詩之路》局部。

雲門寺位于紹興城南15公裡的平水鎮平江村。它坐落在一條狹長的雲門山峽谷裡,三面青山環抱,依山傍水,甯靜優雅。

但由于古刹“藏”于會稽山腹地,照理說到這裡來并不容易。

但是,好在它的南面有一條若耶溪,而若耶溪與鑒湖相連,詩人們以舟楫之利舍鞍馬,坐船到達雲門寺,既友善又安逸。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經過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的親身實踐,浙東“采風”最适宜的一條旅遊線路慢慢形成——從杭州渡錢塘江,至蕭山西陵(西興),入浙東古運河,到越州古鑒湖,泛舟會稽若耶溪,棄舟登岸進雲門寺;

後再入曹娥江至剡溪、沃洲,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這條線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浙東唐詩之路”。

很明顯,雲門古刹,正是這條旅遊線路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中轉站”,無數得道高僧、文人墨客聚集于此,雲門寺也成了唐詩之路上頗受歡迎的“大客棧”。

書法聖地第二名

以毛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的唐代詩人,他們對書法高手有着一種自然而然的憧憬之心。如果說蘭亭是他們向往的書法聖地第一名,那雲門寺絕對能排第二位。

雲門寺與書法的淵源,最早要從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說起,因為雲門寺最初并非寺廟,而是王獻之隐居練字之所。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王獻之《中秋帖》

360年,王獻之與青梅竹馬的表姐郗道茂結婚了。婚後二人感情非常好,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年,王獻之的母親、父親和嶽父相繼去世。

王獻之居喪期間,為求安靜,索性在會稽郡城南三十裡的雲門山裡買了一所宅邸,在此隐居。

性格高邁不羁的王獻之在父親之後,創造了書法藝術新的審美典型。而這一切,與他在雲門這段時間的“修煉”密不可分。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鵝池碑,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蘭亭鎮蘭亭風景區鵝池邊。碑上鵝池二字相傳為王羲之父子合寫。

王獻之和夫人結婚後的幾年間,雖經曆了雙方父母的亡故,獨生女兒的夭折,但他們相依相偎,不離不棄,在雲門度過了一段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

然而這樣一對恩愛夫妻,最後卻以“離婚告終”,而離婚的原因,與宮中發生的一件大事有關。

孝武帝司馬曜的妹妹新安公主的丈夫因為參與謀反案遭到流放,公主果斷地與驸馬離婚,并且被告知可以自主擇婿。

新安公主此時年紀不大,便一門心思地想再找一個夫君,想來想去,她的頭腦中出現了仰慕已久的王獻之的身影,決心通過哥哥孝武帝拆散這對鴛鴦。

孝武帝知道王獻之不會輕易抛棄糟糠妻,索性下了一道聖旨,讓王獻之趕緊“離婚”。

王獻之接到聖旨後大驚,他不敢公然抗旨,但也不願意草率休妻,于是想了個苦肉計,他找來艾草點燃,把雙腳燒成重傷,想以腿傷的借口讓新安公主死心。

誰知道癡情的新安公主完全不在乎他的腿腳,說就是王獻之瘸了也要嫁給他。

孝武帝也放出口風,再不遵旨,就要從嚴治罪。王獻之絕望無奈之中,隻得含淚寫下了休書。

就這樣,一對恩愛夫妻被活生生拆散了。

王獻之娶了公主後,仕途通達,不過,他始終難以忘懷郗道茂,而當初的苦肉計也讓他的雙腳從此落下病根。

在王獻之四十三歲那一年,他因腳疾引發重病,最終不治。臨死前,王獻之還喃喃念叨着郗道茂。

王獻之去世後,他的後人捐出雲門别業,舍宅為寺。

義熙三年(407)某天夜裡,有人看到這所房子的屋頂散發出五彩祥雲,後來人們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晉安帝。

晉安帝非常重視,下诏書賜号“雲門寺”,并把寺廟前的那座石橋改名為“五雲橋”。這就是雲門寺的誕生。

時光荏苒,到了南朝梁武帝時,王羲之的七世孫王法極,為拜墓便近,帶着他的兄弟“惠欣”(一說侄兒),在雲門寺出家,法号智永。

那時候,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迹還在王家後人手中,所有者正是智永。

智永自幼聰慧過人,尤喜書道,畢生潛心書法。他對先人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為使祖先的書法萬古流芳,每天刻苦練習書法。

他在寺内蓋了一棟樓,專門用來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閣”。

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閣裡,他對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遍又一遍臨摹,如癡如醉,毛筆寫秃了一支又一支。

他把寫壞的毛筆頭都放在石甕裡,一共裝了十幾個石甕,全部埋在地下,稱為“退筆冢”。

智永苦練書法,一練就是30年。随着智永書法長進,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前來求取墨迹、并請他寫匾額的人絡繹不絕,把寺廟的門檻都踏平了。

僧人們無奈,隻得用鐵皮包裹住門檻,這就是後來典故“鐵門檻”的由來。

滿寺皆傳奇

在今天的遼甯省博物館,有一幅古畫《蕭翼賺蘭亭圖》,是唐朝大畫家閻立本之作。

圖中說的是唐太宗禦史蕭翼從和尚辯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故事的發生地就是雲門寺。

智永禅師長壽高年,臨終前将傳家寶《蘭亭集序》,托付給了最心愛的弟子辯才。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臨寫和收集王羲之的字帖,然而,讓他耿耿于懷的是始終沒能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迹。

有一次,唐太宗看到智永的“真書千字文”,驚奇地發現智永的書法風格和王羲之的非常相似。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南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冊

身邊大臣就告訴太宗,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而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迹一直由智永儲存着,而智永死後,又把真迹留給了徒弟辯才。

得知此事的唐太宗坐不住了,他三次下诏召辯才進京,希望辯才“識時務”地獻出《蘭亭集序》。

然而辯才堅持說自己沒有真迹。太宗雖然不怎麼相信辯才的話,但身為皇帝他也不能硬搶人家的東西,于是就讓大臣們給自己出個主意。

這時候房玄齡出面推薦監察禦史蕭翼,說這人聰明機智,說不定能辦妥此事。唐太宗最終同意讓蕭翼試一試。

蕭翼跟太宗要了幾件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作品,然後打扮成書生模樣,随商船來到紹興。

他故意在黃昏時分來到雲門寺,然後與辯才套近乎,下棋撫琴,談天論地,評文述史,探讨書法,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勢。

辯才見天色已晚,就留蕭翼在寺中留宿,第二天臨别時,他又請蕭翼友善時再次光臨雲門寺。

隔了幾天,蕭翼帶來美酒看望辯才,如此往返兩三次,辯才羨慕蕭翼滿腹經綸,早就沒了防範之心。

有一次,蕭翼拿出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真迹,請辯才看。

辯才看後說:“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我這裡倒有一幅不尋常的王羲之真迹。”

蕭翼追問是什麼,辯才毫不猶豫說是《蘭亭集序》。

蕭翼見辯才上了鈎,故意裝出若無其事地說:“數經戰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怎麼還會在世呢?一定是赝品。”

辯才見蕭翼不相信,就将藏在屋梁檻内的《蘭亭集序》拿下來給蕭翼觀看。

看後,蕭翼故意說是假的,于是二人争論不休。辯才自從将《蘭亭集序》給蕭翼看後,就不再藏在屋梁上了。把它和蕭翼帶來的字帖一起放在書桌上。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蕭翼賺蘭亭》畫中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爐上備 茶;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

一天,蕭翼趁辯才外出做客,來到了方丈室,謊稱自己将書帖遺忘在房内了,讓小和尚開門。

小和尚見是經常出沒在大師房的蕭翼,沒加思索就開了門。蕭翼将《蘭亭集序》和其他文章放進衣袋内,轉身就走了。

蕭翼得到了蘭亭帖後,便來到了永安驿,對驿長亮明身份,請驿長急告都督。

都督齊善行接到傳信,急忙前來拜見蕭翼。齊都督看過蕭翼遞來的禦旨,急派人召辯才見蕭禦史。

辯才匆匆趕來,一見禦史原來就是蕭翼,驚奇不已。

這時蕭翼上前對辯才說明自己是奉皇上旨意,前來取《蘭亭集序》的,現文章已到手,特來與大師道别。

辯才聽後,當場昏倒。

後來唐太宗賜給辯才谷物三千石。辯才有苦難言,他将賜物變賣,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層寶塔(即辯才塔)放置在寺内,滿心憋屈的他大病一場,一年後便去世了。

唐太宗因為太喜歡《蘭亭集序》了,死後就将字帖陪葬昭陵,從此世上再也無人見到過《蘭亭集序》的真迹。

除了“蕭翼賺蘭亭”,雲門寺的傳聞轶事數之不盡。

作為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座寺廟,曆代帝王都很重視雲門寺。

晉安帝、宋太祖、宋太宗、清康熙……共有十位皇帝或賜名題額,或樹碑建塔,或給予各種賞賜。

要知道,帝王将相的一舉一動特别能滋養傳說,光是一個乾隆下江南,就為後世留下那麼多精彩演繹,受到曆代帝王青睐的雲門寺,故事就更多了。

詩人們總是具有浪漫的文人情懷,對典故傳說毫無抵抗力,滿寺皆傳奇的雲門寺自然令他們神往不已。

天下第一名人客棧

據統計,曆代詩人吟誦雲門寺的詩歌成百上千,《全唐詩》直接誦及雲門的詩作就達五十餘首。

浙東唐詩之路興盛時,雲門寺是詩人們在越中的必遊之地,到過此地有名有姓的唐朝詩人就有四百多位,那時的雲門寺真是“天下第一名人客棧”了。

其中就包括王勃、李白、杜甫、蕭翼、王維、劉長卿、宋之問、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詩人。

他們在雲門寺,欣賞風景,追思古人,品味黃酒,吟詩歌詠,為雲門寺留下了大量詩作。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雲門寺傍山而築 ,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鼎盛時建殿堂宇舍200餘間。史稱“千畝山千畝地千個佛僧”。

後來雲門寺的僧持,為了儲存這些詩作,特意在寺前建亭立碑,賀知章、李白、杜甫、王勃等人的詩句都被刻在碑上。

因為這些詩詞華麗,故名“麗句”,所建的亭也叫作“麗句亭”,後來成為“雲門十景”之一。

到了宋代,雲門寺又迎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陸遊,不過,那個時候的他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少年。

這一年,陸遊随父陸宰來到雲門寺六副寺之一的壽聖院,他非常喜歡這裡“有山有水有梵音,佛前明燈可養心”的環境,便決定留下來讀書學習,常常一住就是一個月。

景物|雲門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大客棧”

雲門禅寺今貌

據考證,陸遊在雲門草堂讀書的年齡為9至17歲間。日後他在《追感舊事作絕句》寫道:“常憶初年十七時,朝朝烏帽帶而出”。

詩中描繪的就是當年在雲門草堂讀書時的情景。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南宋大詩人,便把“雲門草堂”稱為“陸遊草堂”。

陸遊對雲門寺感情很深,晚年還常去雲門小住。

随着朝代更替,雲門寺幾經興衰,自明末徹底走向衰落。

辛亥革命後,更是每況愈下,不過一直到民國19年 (1930),雲門寺還有僧人200餘人。

更大的劫難是1932年,日軍侵華,部分寺舍為日軍所焚,雲門寺從此一蹶不振。

我們如今看到的雲門寺與全盛時的雲門寺已是天壤之别,隻留有清代重建起來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建構築兩進及東廂房數間。

這裡像一個沉睡的博物館,山野間四處散落着殘垣舊石,見證着這裡曾經擁有的輝煌。

如今,有關專家和政府上司已經将重振雲門文化提上了紹興文化建設議事日程,為浙東唐詩之路重要節點的雲門寺,被賦予了太多的文脈,太多的傳奇,太多的遺珍,也隻有這1600多年的流光能承載厚重的雲門寺人文底蘊。

監制 | 先宏明

編輯 | 于 昕

部分圖檔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