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補退坡,新能源漲價,車企的主動與被動

國補退坡,新能源漲價,車企的主動與被動

來源:真探AlphaSeeker(ID:deep_insights) 作者:陳文琦

新能源汽車漲價了。

特斯拉的漲價在去年年底就已經明确,目前國産Model 3和Model Y的後輪驅動版車型售價分别為26.57萬元和30.18萬元,分别上漲1萬元和2.1萬元。2021年11月,特斯拉國産Model 3和Model Y車型連續提價,12月底又再次宣布漲價。

其中,Model 3後驅版價格在兩個月内上漲2.5萬,調後為26.5652元,Model Y提價後,已經全系不在國家新能源車型補貼範圍内(政策規定補貼隻針對補貼前售價在30萬元以下的車型)。與2020年的多次降價不同,去年的特斯拉針對不同車型數次宣布上調價格。

國補退坡,新能源漲價,車企的主動與被動

Model Y提價後已全系超過30萬元

來源:特斯拉官網

不僅是特斯拉,進入2022年,不少新能源車型開始漲價。

一汽大衆ID.4 CROZZ和ID.6 CROZZ兩款純電車型整體漲價5400元;

哪吒汽車的U部分車型上調3000-5000元,哪吒V部分車型上調2000元;

廣汽埃安LX漲價4000元,上市新款AION S Plus較2021款漲幅在7000元以上

……

漲價潮來的并不突然,這與持續退坡的國家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直接相關。

2022年1月1日,财政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以及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釋出了《财政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關于 2022 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的通知》 。該通知明确:

原則上2020-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标準分别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即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标準是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

原則上每年補貼規模上限約200萬輛;

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2022年補貼标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20%;

2022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終止,12月31日後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事實上,自2010年國家出台《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以來,國補政策一步步完善,成為中國新能源車産業的強力催化劑。

國補實行的11年間,新能源車産能、銷售量、滲透率顯著提高。

目前,2021年全年的具體的資料尚未釋出,但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2021年1-11月,國内新能源汽車累計産量已超過300萬輛,銷量接近300萬輛,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上升至17.8%,預計全年銷量達到340萬輛,同比增長1.6倍。

國補退坡,新能源漲價,車企的主動與被動

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新能源汽車行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國補完成曆史使命,将一步步退出舞台,2022年是最後的過渡期。

紅利消失,車企的一部分成本必然地轉移向消費者身上。為了平穩過渡,很多新能源車企釋出了限時保價政策。比如蔚來,一邊釋出2021年成績單,銷量創新高達到91429輛,一邊釋出購車補貼方案:2021年12月31日(含)前支付定金購買ES8、ES6及EC6,且在2022年3月31日前提車的使用者,仍可按照2021年國家補貼标準享受補貼,差額由蔚來承擔。

去年的造車新勢力冠軍小鵬,年銷98155輛,也推出保價政策,“在2022年1月1日-1月10日完成支付定金的訂單,仍然可以享受2021年的國家綜合補貼後的零售價格,其中的退坡差額将由小鵬公司承擔。”

春節前通常是汽車銷售旺季,是車企沖刺銷售的時候,也有部分車企尚未有明确表态,包括比亞迪、奇瑞新能源等。

補貼政策退坡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價格波動的影響是短暫的。分車型看,補貼退坡對于強調成本效益、目标中低端市場的車型來說,影響更大;對于本就不受補貼優惠的高端車型而言,并沒有實質性影響。

國補退坡,新能源漲價,車企的主動與被動

新能源汽車行業步入成年期,面臨更多挑戰,2021年也是新能源車企的多事之秋,雖然長期來看,汽車生産成本呈下降趨勢,但是疫情、缺芯、動力電池漲價、原材料上漲等多因素疊加,引起汽車行業一系列連鎖反映,車企陷入被動。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需求成倍增長,市場預測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超450GWh,但是供給端承壓,上遊锂礦資源短缺,各類材料、部件持續漲價。

去年10月,比亞迪《電池價格上調聯絡函》 流出,顯示由于市場變化、疊加限電限産影響,2021年锂電池原材料不斷上漲,正極材料LiCoO2價格漲幅超200%,電解液價格漲幅超150%,負極材料等供應持續緊張,導緻綜合成本大幅提高。于是,決定上調CO8M等電池産品單價,上漲幅度不低于20%。動力電池漲價壓力必然傳導至車企。

材料、技術的創新在短時間内難以發生質變,為了抵抗上遊锂電池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壓力,甯德時代、億緯锂能、贛鋒锂業等動力電池廠商四處收購锂礦,特斯拉等車企也在此布局。

飛速發展的新能源行業上下遊産業鍊龐大,環環相扣,上遊材料、零部件,下遊換電、回收等,車企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充滿着不确定性。國補退出曆史舞台,但是新能源汽車的行業的競争才剛剛步入深水區。

[本文作者真探AlphaSeeker,i黑馬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衆号(ID:deep_insights)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