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本文純文字,閱讀約需3分鐘。
這兩天被江歌判決刷屏,學校群裡也在讨論如何給孩子們普法。
大家在探讨判決有溫度的同時,我想說的是:通過這件事,有必要認真跟孩子講一講交朋友的問題。
什麼樣的朋友可以交,什麼樣朋友不可以交,朋友之間有什麼樣的度。
朋友之間,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第一原則,再好的朋友,都要學會保持距離、有所保留。
反觀江歌案,劉鑫這個人和這家人都很有問題,得多自私才改名換姓,推卸責任,反咬一口,最典型的平庸之惡,怕死很正常,但自私懦弱、沒有擔當、忘恩負義,實在可恥。
我家律師說,判決鼓舞正氣,是司法實踐對日漸滑坡的道德、自私、自利的價值觀以回應。
如果孩子身邊有類似這樣的人,趁早敬而遠之吧。
舉個女兒在學校的例子:
有一次,她回來有些生氣地告訴我:
今天打預防針,可是B說,你先打吧,你打了沒事我再打,但我希望你有事,因為你有事我就可以不用打了。
女兒是個樂天派,很少跟我表露在學校産生的負面情緒,因為我身體不好,她很懂事,總覺得她開心我就會開心,我開心了對身體就好,她甚至給我布置任務,每天面對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笑一分鐘,懂事得讓我心疼。
但那天回來,她顯然是真生氣了。我細問後才知道原委,她說:從幼稚園到現在,我什麼事都讓着她,我對她那麼好,沒人跟她玩的時候隻有我還陪她玩,但她居然希望我有事,她希望我打針出問題,她怎麼能這樣,我再也不想跟她做朋友了。A就不這樣,A就不希望我有事,A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女兒一股腦說了這麼說,上面這段話應該是她當時的原話一字不差。
我當時勸她說,或許B隻是開玩笑呢,你不用太較真,大家在一起還是好朋友,你們将在一起度過接下來好幾年的國小時光呢。
女兒說,她不是開玩笑,是很認真地告訴我。
于是我告訴她:交什麼樣的朋友,你自己決定,媽媽不會幹涉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但一定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朋友,你們彼此關心,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不計較、不嫉妒、不記恨、遇事攤開了講,可以吵架,吵完了還能和好如初,這樣的友誼才是良性的,如果你覺得有些人讓你不舒服,那就适當保持距離。她點點頭。
起初我也以為隻是孩子口中童言無忌,但作為一名家委會家長,有責任發現學校的問題和孩子們之間的問題,加之又在咖啡角做義工,對學校的觀察是,學校對孩子們是足夠包容的,對孩子們的觀察,就打預防針事件,我确定那不是童言無忌。小小年紀有那樣的想法,絕對是跟家庭教育挂鈎的。
現在好多家長疲于奔命忽略對孩子的教育,錢掙的再多,文章寫的再光鮮,照片再精美,擺拍再投入,對孩子心理疏導和做人方面的教育毋庸置疑是一塌糊塗的。一個有愛的孩子是說不出那樣的話的,一個有愛的家庭,也不會教出會說那樣的話的孩子。
歸根結底,這還要談到獨生子女病上。夫妻之間彼此抱怨,彼此缺愛,孩子感受不到愛,或者說不是發自内心的真正的關愛,很容易變得自私、敏感。
《三十而已》上有句台詞:都想避風,誰來當港啊!一語道破了夫妻皆為獨生子女的婚姻關系中最經常出現的問題。都希望被對方捧在手心裡呵護,又都像蝸牛一樣,躲在自己的殼裡,害怕傷害、不願付出。因為從小都是被父母捧大的,是以這樣的觀念更為強烈。而婚姻需要兩個人彼此包容,如果不能夠,肯定會出問題,即使為了孩子維系了暫時的婚姻關系,而孩子心思細膩,是全都看在眼裡的。
比如,愛哭,為什麼孩子喜歡哭,哭是與生俱來的最簡單湊效的引人關注的辦法,在家庭關系中,子女夾在父母中間,哭也是最湊效的阻止/化解某種家庭沖突的辦法。
《女心理師》上面的第一個案例,一個看似陽光的女孩,心理是有陰影的,和同學同台朗誦,明明她自己跌下去,卻利用大人對弱者的同情心,用眼淚和自殺,自導自演一出戲。現實中,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加引導,将來肯定會釀成不可預知的後果。
這不是我對愛哭的孩子不夠包容,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但也不能為了哄好愛哭的孩子而委屈了不會哭的孩子!為什麼哭,得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讓孩子更加樂觀積極地成長。從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來講,笑絕對比哭有更多好處。誰的童年不希望是在笑聲中度過,有誰希望是湮沒在淚水中呢。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來自父母的愛、鼓勵和信任,是孩子向前邁步的堅實後盾。
為什麼我說B不是童言無忌呢,因為還有一件事,女兒說,有一天她在操場上玩,B跑來對她說:A讓我來告訴你,A說她不想跟你交朋友了。剛好A跑來找女兒玩,聽到B說的話,怼B說:你說謊,我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說完拉着我女兒兩人一起去玩了。小小年紀,挑撥離間,細思極恐。
每次到學校都會站在操場邊上觀察,發現B是個很容易落單的孩子,我覺得她真的缺愛,因為缺愛,對身邊的朋友缺乏信任,也難以融合。因為孩子之間并不會因為彼此掉幾滴眼淚就互相妥協,除了父母會妥協,可以在父母眼裡稱大王,誰不是獨生子女呢,哪個孩子不希望自己是王呢。是以,同學之間沒人寵、慣着她,大概以前我女兒會,顯然,那件事之後,她也不會了。
有一次課間,班裡的同學都跑操場上玩了,B一個人站在樓梯下,好像在等誰,剛好那天在咖啡角值班,我看她一個人,就去問:大家都去操場上了,你怎麼不去跟同學們一起玩呢?她說,我在等C。C是她的新朋友、也是女兒的朋友。C在另一個班級,的确是個會聽話會順着别人的孩子,曾經女兒和B、C一起玩着玩着,B坐在一邊哭了起來,三個家長問怎麼了,B說她們都不跟我玩。瞬間我和C的媽媽尬住了,但女兒和C說,不是我們不跟她玩,是她不參與進來。是以,B的這種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導,很容易變得走極端,會不自覺的有一種受傷害的被孤立的自我心理暗示。并且會陷入一個思維的惡性循環。這個問題我跟B的媽媽交流過,她說:确實是我們的問題,慢慢改。希望B的童年是真正陽光燦爛的,而不是表面的。
有時候我也會跟女兒說,你讓着B些,畢竟比你小,不太成熟。結果她說,我為什麼要讓着她,我難道就成熟嗎?我以前讓着她,可是她希望我有事,你覺得我是傻嗎?
女兒看的書多,說出來的話總能讓我驚掉下巴。她說的不無道理。在她眼裡,誰是真心對她好的,她清楚的很。
當我在教自己的孩子獨立堅強理性面對困難的時候,她自然不認為掉幾滴眼淚是很明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以自然不會因為同學中誰的眼淚多就以為那是個弱者。相反,她覺得那是公主病。她說,我不喜歡跟公主病晚期的人玩,B和D(一個我不認識的孩子,大概知道也愛哭)就是,是以,你不用勸我。
至此,女兒的交友圈我可以徹底不問了,她有自己的标準和判斷。尤其是像個小律師一樣理性地幫老師解決了一件同學小糾紛被老師勸進校辯論隊之後,我更放心了。
基于閱讀的積累,她有着超出這個年齡的理性、冷靜、是非分明(可能這個年齡還不太明白灰和分情況)。但看了江歌的判決,我還是忍不住告訴她,不要去摻和别人的閑事,誰知道惹來什麼是非呢!這是自私嗎?不,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必須先教會她學會如何保護好自己。我們不會去主動傷害别人,但如果受到傷害,要毫不猶豫地反擊,那叫正當防衛,絕不忍氣吞聲。
但偶爾她還是會主動跟B玩,但時間總不長。不知道什麼原因,最近徹底不跟B玩了,或許又有什麼事,我也沒問。但她說,不跟自私的隻想着自己的需要哄的人玩兒。我大概就懂了。
記得去年有個新聞,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兒,帶了幾個孩子站在房頂上,煽動其他孩子在兩個房頂之間跳着玩,剛好那段時間《隐秘的角落》正在熱播,看的我後背一陣涼。網友評論說什麼的都有,最多的就是:那是個心理陰暗的孩子。我認同。
也許是護犢心切,以緻于現在每當看到B,我總擔心類似的事情發生在女兒身上,尤其是那句:我希望你有事。這句話時時在我耳邊回響,以至于不自覺對B的媽媽也疏遠了。曾經,那是個難得的,讓我覺得在離開校園後可以無話不談的人,甚至在她忙的腳不沾地沒空接的時候多次幫她接孩子,但也是活了這麼多年,又覺得那是唯一一個讓我後背一涼的人。
你永遠無法喚醒一個不願醒來或裝睡的人。有些人你想伸手拉一把卻找不到手在哪兒。也特了解為什麼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因為思維已經固化,尤其是不接受新事物又拒絕學習新東西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一次我慢性支氣管炎複發,當時一起聊天的媽媽都看出來我難受的不想說話,而她卻固執地用他們兩口子之間慣用的互相傷害的方式來跟我争論一個很沒必要的問題,讓我頗為無語、甚至詫異至極。大概是視訊号小視訊需不需要加台詞的問題,想加就加不想家就不加,從電影的質感和角度講,我覺得不加會更有想像空間……她居然拿出了**的勢态……跑題,不多說了,再講我又有洩人隐私之嫌。
我已經咳嗽不止,說話都快喘了,哪怕是個陌生人,此時也該有點眼力架吧!劇情難道不該是先關心一下病者嗎,可能是我期待有點高,自作多情覺得自己重要了。那天咳完忍不住直接回怼她一句:不要拿你們之間的那種方式來跟我說話。這句話我當時特地說的聲音很低,就算不低,在别人也是聽不懂的,但她肯定是懂的。
因為總覺得B的媽媽心理有問題,曾經我跟她講,如果需要去看心理咨詢,我可以陪着,但那次之後,她就視我為空氣了。早上送完孩子迎面打招呼,她視我為空氣。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正常行為。我家律師說,你應該問問為什麼,我說,有些事情問了可能會更糟糕,因為你不是在面對一個正常人。但下次遇到我還會打招呼,那是休養。
想起江歌事件,忽而覺得我就是那個東郭先生。我竟跟一個自私、敏感、多疑、又極自以為是的人聊了那麼多,想想女兒身邊的B同學,簡直就是她的縮小版。難怪女兒會說不跟自私的隻想着自己的需要哄的人玩。
是以現在我也學會設防了,尤其經曆了女兒被同學帶到衛生間玩被我發現後,我絕不允許我的孩子在我不在的時候單獨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而我一身病,實在跟家庭沖突多的人聊不了太多。我這個人心比較軟,會為别人的不開心積極樂觀地勸慰上半天,然後回到家,又為别人的不開心傷心難過甚至哭半天。有一次驚動了我家律師,他還以為哪裡犯錯又惹到我了,直到我說是B的媽媽今天跟我吐露了一堆不愉快,是以我才傷心的不得了,我為她感到不值,她為什麼死要面子而忍着呢。是以,我也特别能了解B的狀态和B媽媽的不易,希望他們都能好起來。
生活總是美好的,要積極樂觀地去面對。我一個在鬼門關晃了一圈的人都能積極樂觀地面對,一點點的家庭小沖突,雙方都付出一點愛和包容,有什麼過不去的呢。
是以,一定要跟孩子認真講一講擇友觀,記得小時候,隻要我想帶回家去玩的小朋友,父親都會在散了之後認真問我那個孩子的情況,比如:成績、在班裡的活躍度、父母是幹什麼的。當時覺得他好煩,甚至有的同學來家裡玩之前先問下:你爸在家嗎?她們認為他很嚴厲。
但後來證明,真正跟我成為好朋友且能一直到現在還保持聯系的,的确是讓我舒服的。我們有共同價值觀、能夠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能夠共情。更重要的一點,跟我玩下去的,是那些家庭幸福,父母和諧,兄弟姐妹互相關心團結的。因為他們能夠共情,懂得互相關心、也享受被關心。那些問我爸在不在家的,最終都成了生命中的過客,國小畢業後再無聯系。
是以,認真告訴孩子,至少要選擇跟家庭和諧的孩子交朋友。家庭不和諧的孩子一般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此處不過多争辯,父母的問題在孩子身上一定會有所展現。有些東西是深入骨子裡難以改變的。
就像年齡越大,越發現婚姻講求門當戶對一樣,其實門當戶對講的除了家庭,還有兩個人的綜合水準、人生觀、價值觀的趨同。交朋友其實也一樣,放眼望去,學校操場上兩兩一起的小夥伴,不管是從氣質、着裝風格、相處風格、綜合能力、家庭背景,個人喜好,等,總的來說,旗鼓相當的人,才有話可談。不需要迎合任何人,能遇知音最好。
是以,通過江歌事件,一定要敞開了,認真跟孩子講講交朋友這個問題和朋友之間要有什麼樣的度的問題。不要認為這是個看得起誰看不起誰的問題,其實這是個雙向選擇的問題,你在選擇的同時,也在被選擇,因為我們注定不會教孩子去做一個八面玲珑的萬金油。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