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透过江歌案,认真给孩子们讲一讲择友观!

温馨提醒:本文纯文字,阅读约需3分钟。

这两天被江歌判决刷屏,学校群里也在讨论如何给孩子们普法。

大家在探讨判决有温度的同时,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件事,有必要认真跟孩子讲一讲交朋友的问题。

什么样的朋友可以交,什么样朋友不可以交,朋友之间有什么样的度。

朋友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第一原则,再好的朋友,都要学会保持距离、有所保留。

反观江歌案,刘鑫这个人和这家人都很有问题,得多自私才改名换姓,推卸责任,反咬一口,最典型的平庸之恶,怕死很正常,但自私懦弱、没有担当、忘恩负义,实在可耻。

我家律师说,判决鼓舞正气,是司法实践对日渐滑坡的道德、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以回应。

如果孩子身边有类似这样的人,趁早敬而远之吧。

举个女儿在学校的例子:

有一次,她回来有些生气地告诉我:

今天打预防针,可是B说,你先打吧,你打了没事我再打,但我希望你有事,因为你有事我就可以不用打了。

女儿是个乐天派,很少跟我表露在学校产生的负面情绪,因为我身体不好,她很懂事,总觉得她开心我就会开心,我开心了对身体就好,她甚至给我布置任务,每天面对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笑一分钟,懂事得让我心疼。

但那天回来,她显然是真生气了。我细问后才知道原委,她说: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什么事都让着她,我对她那么好,没人跟她玩的时候只有我还陪她玩,但她居然希望我有事,她希望我打针出问题,她怎么能这样,我再也不想跟她做朋友了。A就不这样,A就不希望我有事,A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女儿一股脑说了这么说,上面这段话应该是她当时的原话一字不差。

我当时劝她说,或许B只是开玩笑呢,你不用太较真,大家在一起还是好朋友,你们将在一起度过接下来好几年的小学时光呢。

女儿说,她不是开玩笑,是很认真地告诉我。

于是我告诉她:交什么样的朋友,你自己决定,妈妈不会干涉你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但一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朋友,你们彼此关心,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不计较、不嫉妒、不记恨、遇事摊开了讲,可以吵架,吵完了还能和好如初,这样的友谊才是良性的,如果你觉得有些人让你不舒服,那就适当保持距离。她点点头。

起初我也以为只是孩子口中童言无忌,但作为一名家委会家长,有责任发现学校的问题和孩子们之间的问题,加之又在咖啡角做义工,对学校的观察是,学校对孩子们是足够包容的,对孩子们的观察,就打预防针事件,我确定那不是童言无忌。小小年纪有那样的想法,绝对是跟家庭教育挂钩的。

现在好多家长疲于奔命忽略对孩子的教育,钱挣的再多,文章写的再光鲜,照片再精美,摆拍再投入,对孩子心理疏导和做人方面的教育毋庸置疑是一塌糊涂的。一个有爱的孩子是说不出那样的话的,一个有爱的家庭,也不会教出会说那样的话的孩子。

归根结底,这还要谈到独生子女病上。夫妻之间彼此抱怨,彼此缺爱,孩子感受不到爱,或者说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关爱,很容易变得自私、敏感。

《三十而已》上有句台词:都想避风,谁来当港啊!一语道破了夫妻皆为独生子女的婚姻关系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都希望被对方捧在手心里呵护,又都像蜗牛一样,躲在自己的壳里,害怕伤害、不愿付出。因为从小都是被父母捧大的,所以这样的观念更为强烈。而婚姻需要两个人彼此包容,如果不能够,肯定会出问题,即使为了孩子维系了暂时的婚姻关系,而孩子心思细腻,是全都看在眼里的。

比如,爱哭,为什么孩子喜欢哭,哭是与生俱来的最简单凑效的引人关注的办法,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夹在父母中间,哭也是最凑效的阻止/化解某种家庭矛盾的办法。

《女心理师》上面的第一个案例,一个看似阳光的女孩,心理是有阴影的,和同学同台朗诵,明明她自己跌下去,却利用大人对弱者的同情心,用眼泪和自杀,自导自演一出戏。现实中,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加引导,将来肯定会酿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这不是我对爱哭的孩子不够包容,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也不能为了哄好爱哭的孩子而委屈了不会哭的孩子!为什么哭,得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更加乐观积极地成长。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讲,笑绝对比哭有更多好处。谁的童年不希望是在笑声中度过,有谁希望是湮没在泪水中呢。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来自父母的爱、鼓励和信任,是孩子向前迈步的坚实后盾。

为什么我说B不是童言无忌呢,因为还有一件事,女儿说,有一天她在操场上玩,B跑来对她说:A让我来告诉你,A说她不想跟你交朋友了。刚好A跑来找女儿玩,听到B说的话,怼B说:你说谎,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说完拉着我女儿两人一起去玩了。小小年纪,挑拨离间,细思极恐。

每次到学校都会站在操场边上观察,发现B是个很容易落单的孩子,我觉得她真的缺爱,因为缺爱,对身边的朋友缺乏信任,也难以融合。因为孩子之间并不会因为彼此掉几滴眼泪就相互妥协,除了父母会妥协,可以在父母眼里称大王,谁不是独生子女呢,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是王呢。所以,同学之间没人宠、惯着她,大概以前我女儿会,显然,那件事之后,她也不会了。

有一次课间,班里的同学都跑操场上玩了,B一个人站在楼梯下,好像在等谁,刚好那天在咖啡角值班,我看她一个人,就去问:大家都去操场上了,你怎么不去跟同学们一起玩呢?她说,我在等C。C是她的新朋友、也是女儿的朋友。C在另一个班级,的确是个会听话会顺着别人的孩子,曾经女儿和B、C一起玩着玩着,B坐在一边哭了起来,三个家长问怎么了,B说她们都不跟我玩。瞬间我和C的妈妈尬住了,但女儿和C说,不是我们不跟她玩,是她不参与进来。所以,B的这种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变得走极端,会不自觉的有一种受伤害的被孤立的自我心理暗示。并且会陷入一个思维的恶性循环。这个问题我跟B的妈妈交流过,她说:确实是我们的问题,慢慢改。希望B的童年是真正阳光灿烂的,而不是表面的。

有时候我也会跟女儿说,你让着B些,毕竟比你小,不太成熟。结果她说,我为什么要让着她,我难道就成熟吗?我以前让着她,可是她希望我有事,你觉得我是傻吗?

女儿看的书多,说出来的话总能让我惊掉下巴。她说的不无道理。在她眼里,谁是真心对她好的,她清楚的很。

当我在教自己的孩子独立坚强理性面对困难的时候,她自然不认为掉几滴眼泪是很明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自然不会因为同学中谁的眼泪多就以为那是个弱者。相反,她觉得那是公主病。她说,我不喜欢跟公主病晚期的人玩,B和D(一个我不认识的孩子,大概知道也爱哭)就是,所以,你不用劝我。

至此,女儿的交友圈我可以彻底不问了,她有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尤其是像个小律师一样理性地帮老师解决了一件同学小纠纷被老师劝进校辩论队之后,我更放心了。

基于阅读的积累,她有着超出这个年龄的理性、冷静、是非分明(可能这个年龄还不太明白灰和分情况)。但看了江歌的判决,我还是忍不住告诉她,不要去掺和别人的闲事,谁知道惹来什么是非呢!这是自私吗?不,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必须先教会她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我们不会去主动伤害别人,但如果受到伤害,要毫不犹豫地反击,那叫正当防卫,绝不忍气吞声。

但偶尔她还是会主动跟B玩,但时间总不长。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彻底不跟B玩了,或许又有什么事,我也没问。但她说,不跟自私的只想着自己的需要哄的人玩儿。我大概就懂了。

记得去年有个新闻,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儿,带了几个孩子站在房顶上,煽动其他孩子在两个房顶之间跳着玩,刚好那段时间《隐秘的角落》正在热播,看的我后背一阵凉。网友评论说什么的都有,最多的就是:那是个心理阴暗的孩子。我认同。

也许是护犊心切,以致于现在每当看到B,我总担心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女儿身上,尤其是那句:我希望你有事。这句话时时在我耳边回响,以至于不自觉对B的妈妈也疏远了。曾经,那是个难得的,让我觉得在离开校园后可以无话不谈的人,甚至在她忙的脚不沾地没空接的时候多次帮她接孩子,但也是活了这么多年,又觉得那是唯一一个让我后背一凉的人。

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不愿醒来或装睡的人。有些人你想伸手拉一把却找不到手在哪儿。也特理解为什么企业不招35岁以上的,因为思维已经固化,尤其是不接受新事物又拒绝学习新东西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一次我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当时一起聊天的妈妈都看出来我难受的不想说话,而她却固执地用他们两口子之间惯用的互相伤害的方式来跟我争论一个很没必要的问题,让我颇为无语、甚至诧异至极。大概是视频号小视频需不需要加台词的问题,想加就加不想家就不加,从电影的质感和角度讲,我觉得不加会更有想像空间……她居然拿出了**的势态……跑题,不多说了,再讲我又有泄人隐私之嫌。

我已经咳嗽不止,说话都快喘了,哪怕是个陌生人,此时也该有点眼力架吧!剧情难道不该是先关心一下病者吗,可能是我期待有点高,自作多情觉得自己重要了。那天咳完忍不住直接回怼她一句:不要拿你们之间的那种方式来跟我说话。这句话我当时特地说的声音很低,就算不低,在别人也是听不懂的,但她肯定是懂的。

因为总觉得B的妈妈心理有问题,曾经我跟她讲,如果需要去看心理咨询,我可以陪着,但那次之后,她就视我为空气了。早上送完孩子迎面打招呼,她视我为空气。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正常行为。我家律师说,你应该问问为什么,我说,有些事情问了可能会更糟糕,因为你不是在面对一个正常人。但下次遇到我还会打招呼,那是休养。

想起江歌事件,忽而觉得我就是那个东郭先生。我竟跟一个自私、敏感、多疑、又极自以为是的人聊了那么多,想想女儿身边的B同学,简直就是她的缩小版。难怪女儿会说不跟自私的只想着自己的需要哄的人玩。

所以现在我也学会设防了,尤其经历了女儿被同学带到卫生间玩被我发现后,我绝不允许我的孩子在我不在的时候单独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而我一身病,实在跟家庭矛盾多的人聊不了太多。我这个人心比较软,会为别人的不开心积极乐观地劝慰上半天,然后回到家,又为别人的不开心伤心难过甚至哭半天。有一次惊动了我家律师,他还以为哪里犯错又惹到我了,直到我说是B的妈妈今天跟我吐露了一堆不愉快,所以我才伤心的不得了,我为她感到不值,她为什么死要面子而忍着呢。所以,我也特别能理解B的状态和B妈妈的不易,希望他们都能好起来。

生活总是美好的,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我一个在鬼门关晃了一圈的人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一点点的家庭小矛盾,双方都付出一点爱和包容,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所以,一定要跟孩子认真讲一讲择友观,记得小时候,只要我想带回家去玩的小朋友,父亲都会在散了之后认真问我那个孩子的情况,比如:成绩、在班里的活跃度、父母是干什么的。当时觉得他好烦,甚至有的同学来家里玩之前先问下:你爸在家吗?她们认为他很严厉。

但后来证明,真正跟我成为好朋友且能一直到现在还保持联系的,的确是让我舒服的。我们有共同价值观、能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能够共情。更重要的一点,跟我玩下去的,是那些家庭幸福,父母和谐,兄弟姐妹互相关心团结的。因为他们能够共情,懂得相互关心、也享受被关心。那些问我爸在不在家的,最终都成了生命中的过客,小学毕业后再无联系。

所以,认真告诉孩子,至少要选择跟家庭和谐的孩子交朋友。家庭不和谐的孩子一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此处不过多争辩,父母的问题在孩子身上一定会有所体现。有些东西是深入骨子里难以改变的。

就像年龄越大,越发现婚姻讲求门当户对一样,其实门当户对讲的除了家庭,还有两个人的综合水平、人生观、价值观的趋同。交朋友其实也一样,放眼望去,学校操场上两两一起的小伙伴,不管是从气质、着装风格、相处风格、综合能力、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总的来说,旗鼓相当的人,才有话可谈。不需要迎合任何人,能遇知音最好。

所以,通过江歌事件,一定要敞开了,认真跟孩子讲讲交朋友这个问题和朋友之间要有什么样的度的问题。不要认为这是个看得起谁看不起谁的问题,其实这是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你在选择的同时,也在被选择,因为我们注定不会教孩子去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万金油。

END

透过江歌案,认真给孩子们讲一讲择友观!
透过江歌案,认真给孩子们讲一讲择友观!
透过江歌案,认真给孩子们讲一讲择友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