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僞滿建立後,溥儀想把國都建在龍興之地沈陽,日本人為何堅決反對

經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日本軍隊入侵之後,打造傀儡政權,扶持清朝皇帝傅儀為皇帝,借他的名義在當地進行軍事、經濟和文化上的占領,企圖從内到外進行洗腦,将東北三省改變為日本的殖民地,在此事程序中,

首要任務便是選個城市作為“一國之都”。

僞滿建立後,溥儀想把國都建在龍興之地沈陽,日本人為何堅決反對

僞滿政權成立,商議首都引發争議

1932年2月,在沈陽召開了成立僞滿政權的決策會議,會議對于僞滿政權的國體、國号和國旗、首都問題進行讨論。前面幾項内容都進行得十分順利,但是在定都城市上,清政府和日本軍隊産生了分歧,日本軍隊否定了定都沈陽的決議。

這樣的決定讓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不選擇在更發達興旺的沈陽作為首都呢?按照當時大部分的清政府遺留下來的官員來看,沈陽作為都城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沈陽是龍興之地,追求彩頭的清朝政府覺得,在這裡定都有複辟清朝的含義,是很好的兆頭。

同時沈陽是東北經濟和政治的一大中心,當時沈陽已經國際化,生活着大量的日本移民,還有日軍的軍隊也駐守在這裡,如果定此地為首都,肯定能夠得到軍事、經濟和社會的三大支援。

僞滿建立後,溥儀想把國都建在龍興之地沈陽,日本人為何堅決反對

日軍堅決否定定都沈陽,背後藏有心思

如果是想要複辟清朝,那麼沈陽不論是寓意上還是當地民生情況都是最佳選擇。但是這一決定遭到了日本人的強烈否定,之是以要這麼态度堅決地反對定都沈陽,還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首先按在日本人看來,他們扶持建立的是一個全新的國家,

并不希望有清朝的痕迹

。沈陽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難免會有瓜葛。是以一旦定都在此,在國際上看來大家都會認為日本是支援清朝複辟的,造成的輿論影響對日本很大。

另外日本人想的是借用溥儀對當地百姓的影響,弘揚日本的經濟文化政治,如果被認為是支援僞滿政權的建立,對于自己在當地推崇新的文化也有所阻礙。

其次,當時沈陽的軍事力量被軍閥占領,富可敵國的張作霖父子在這裡包攬了大大小小的生意,沈陽的街道上看似普通的一家店鋪,都可能是張作霖的資産。如果自己在當地建都,肯定要受到張作霖勢力的影響。如果在這裡建都,根本沒有辦法建立屬于自己的政權。

為了能夠順利的在當地擴大自己的殖民程度,日軍覺得在沈陽定都難度太大,是以不顧僞滿政府官員的一再強調,也堅持不同意在當地定都。

僞滿建立後,溥儀想把國都建在龍興之地沈陽,日本人為何堅決反對

沈陽、哈爾濱、大連接配接連遭否,權衡之下定都長春

東北三省中最繁華的沈陽被否定了,北部最大的城市哈爾濱就成為了最熱門的選擇。在三省中,哈爾濱經濟發達,并且擁有成熟的市政資源。又是最北部的城市,靠近蘇聯遠東地區,可以幫助日本實作北進戰略,是很好的基地。

但是有人覺得哈爾濱太靠近蘇聯,并且當地曾經是抗日活動的地區,難免會有後患埋伏其中。是以安全上很難得到保障。

其次還有人覺得大連也是不錯的定都之地,大連有大量的日本人在此經商,擁有很完善的基礎建設,可以保證僞滿政權不受外來侵略的問題。但是它的位置太偏僻,和各個城市的距離都比較遠,如果有重要事情傳遞都不能及時得知,國家的掌控落後,是以不利于僞滿統治東北地區。

僞滿建立後,溥儀想把國都建在龍興之地沈陽,日本人為何堅決反對

之後又有人提議長春,長春位于東北地區的中部,是沈陽和哈爾濱的隔壁鄰居,對于各大城市的距離相差無幾,十分有利于對當地各個城市的管控,是很好的中心位置。此外長春存在感不強,沒有反對抗日的勢力,也沒有清政府的來源,如白紙一張,很适合日軍推動文化經濟洗腦。

另外當地的氣候分明,适合谷物生長,此外它坐落在多條鐵路的連接配接點上,加上它有靠海的優勢,可以友善與日本、北韓等地的交流。長春的資源豐富,但是之前一直存在感不高,是以地價極低,很适合日本人移民,可以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打造全新的日本殖民地。

政治上,長春是日本殖民影響最深的一座城市,在當地有日本人開設的商戶,領事館,當地聚集了大量的日本人,當地也沒有軍閥威脅。是很适合日本侵略者占領的一座城市。

這場争執持續了一個月,最終日本高層同意将長春定為僞滿的首都,命名為新京。

僞滿建立後,溥儀想把國都建在龍興之地沈陽,日本人為何堅決反對

之後長春作為僞滿的首都一直持續到日本戰敗,僞滿政權垮台之後,這個特殊的頭銜才徹底湮沒在曆史長河之中。此後一直以吉林省會的形象存在,今天的長春并沒有受到這段曆史的影響,風景優美被譽為北國春城,并且大力發展工業,成為重要的工業城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