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改朝換代,前朝貴族們的遭遇都會讓人發出慨歎,原本風光無限的他們,卻在短短的時間内變得一無所有,處境有時候連普通人都不如。
其中落差最大的,應該就是皇室成員,從至高的位置跌落底層,沒有堅韌的意志,很難扛過這其中的變化,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堪稱跌宕起伏
1909年,剛剛三歲的溥儀登上了皇位,而他之是以會被垂暮的慈禧選中,原因有三個:
他的祖父——醇親王奕譞的嫡福晉是慈禧的胞妹,奕譞本人也是慈禧的心腹,深受其信任,前任皇帝光緒就是奕譞的另一個兒子,有這樣的祖父,溥儀自然被慈禧高看一眼。
不止如此,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同樣出身不凡,她是慈禧的另一個心腹榮祿的女兒。
有了這樣的長輩,溥儀還有年齡優勢,有了光緒的例子在前,慈禧絕對不會再選一個成年人來登基,以免其脫出掌控,剛剛三歲的溥儀是以在諸位皇室子弟中脫穎而出。
但是這對溥儀來講,很難說是幸運還是不幸。他曾經三次登上皇位,又被三次趕下:第一次登上皇位三年後的1912年,因為辛亥革命爆發,他被迫退位;而在五年後,在辮子軍張勳的支援下,他又做了十二天的皇帝,随即又在段祺瑞的讨伐之下匆匆退位,活成了一個笑話;
最後一次皇帝生涯,則成為他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段經曆,在日本人的操縱下,他成了僞滿洲國的皇帝,成為了敵人手中侵略中國的工具。
建國後成為普通人的生活,讓這位末代皇帝有些無所适從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而作為其傀儡的溥儀自然也就失去了靠山,妄想逃跑的他最終被蘇聯俘虜,直到五年後才回到中國,并且因為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而進行了九年的勞動改造,最終在1959年被特赦出獄。
出獄後的溥儀顯得有些無所适從,上戶口的時候,從業人員問他的住所,他反射性地回答了“紫禁城”三個字,可是現在的他,根本就不可能住進紫禁城,最後他說出了自己妹妹的位址。
其實在那個時候,為了避禍,生活免受打擾,有很多滿清貴族都改了自己的名字,但是這一招在溥儀那裡行不通,雖然大清已經不複存在,可是他的身份注定了不能夠和普通的皇室成員一樣。
後來溥儀在國家的安排下進入了動物園工作,還和一名為李淑賢的女子結了婚。可是在他心中,還是忘不了自己曾經的皇帝生涯。
溥儀的一次遭遇,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那就是他在建國後和朋友一起去遊覽故宮,正要往裡走的時候,卻被攔下要求去買票。這裡曾經是我的家,我回來還要買票?溥儀大感不滿,但是最終還是去買了票,從此,受到打擊的他再也沒有去過故宮。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溥儀還曾經想要把自己之前清朝十一位皇帝的牌位帶回家供奉,卻同樣遭到了拒絕,原因也很正當,現在這些東西都已經是國家的文物,不再屬于溥儀個人,何況當初明朝滅亡的時候,也不見清朝統治者把祖先的牌位還給朱氏子孫。最終溥儀隻能悻然而歸。
溥儀的遭遇值得歎息,卻不必施予太多的同情
有很多人,因為看到溥儀的落寞而對其施以同情,但是筆者想說,大可不必如此,他的處境,已經超過了那個時代的普通百姓很多。畢竟他不過是受到了精神上的打擊,物質上的供應卻從來差不了,和他相比,無數在戰亂中失去性命的人遠比他更值得同情。
另外,也不要忘記他的戰犯身份,也許在還沒有成年的時候,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在他人的操縱之下,但是之後他接受了完整的教育,甚至還學習了西方文化。當他被日本人立為皇帝的時候,他不可能不清楚自己會起到什麼作用,對這個國家、對這個國家的人民會造成什麼傷害,可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他欣然答應,成了一個可鄙的賣國者。
溥儀本人對自己犯下的罪過也一清二楚。1959年,特赦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他一開始不認為自己會在首批名單之中,因為他自認自己罪行深重,特赦誰也不會特赦他。既然當事人都這樣認為,人們也不必因為自己對皇室的盲目向往、崇拜而施予過多的同情了。
參考資料:《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