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改朝换代,前朝贵族们的遭遇都会让人发出慨叹,原本风光无限的他们,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变得一无所有,处境有时候连普通人都不如。
其中落差最大的,应该就是皇室成员,从至高的位置跌落底层,没有坚韧的意志,很难扛过这其中的变化,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堪称跌宕起伏
1909年,刚刚三岁的溥仪登上了皇位,而他之所以会被垂暮的慈禧选中,原因有三个:
他的祖父——醇亲王奕譞的嫡福晋是慈禧的胞妹,奕譞本人也是慈禧的心腹,深受其信任,前任皇帝光绪就是奕譞的另一个儿子,有这样的祖父,溥仪自然被慈禧高看一眼。
不止如此,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同样出身不凡,她是慈禧的另一个心腹荣禄的女儿。
有了这样的长辈,溥仪还有年龄优势,有了光绪的例子在前,慈禧绝对不会再选一个成年人来登基,以免其脱出掌控,刚刚三岁的溥仪因此在诸位皇室子弟中脱颖而出。
但是这对溥仪来讲,很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他曾经三次登上皇位,又被三次赶下:第一次登上皇位三年后的1912年,因为辛亥革命爆发,他被迫退位;而在五年后,在辫子军张勋的支持下,他又做了十二天的皇帝,随即又在段祺瑞的讨伐之下匆匆退位,活成了一个笑话;
最后一次皇帝生涯,则成为他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段经历,在日本人的操纵下,他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成为了敌人手中侵略中国的工具。
建国后成为普通人的生活,让这位末代皇帝有些无所适从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而作为其傀儡的溥仪自然也就失去了靠山,妄想逃跑的他最终被苏联俘虏,直到五年后才回到中国,并且因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而进行了九年的劳动改造,最终在1959年被特赦出狱。
出狱后的溥仪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上户口的时候,工作人员问他的住所,他反射性地回答了“紫禁城”三个字,可是现在的他,根本就不可能住进紫禁城,最后他说出了自己妹妹的地址。
其实在那个时候,为了避祸,生活免受打扰,有很多满清贵族都改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这一招在溥仪那里行不通,虽然大清已经不复存在,可是他的身份注定了不能够和普通的皇室成员一样。
后来溥仪在国家的安排下进入了动物园工作,还和一名为李淑贤的女子结了婚。可是在他心中,还是忘不了自己曾经的皇帝生涯。
溥仪的一次遭遇,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就是他在建国后和朋友一起去游览故宫,正要往里走的时候,却被拦下要求去买票。这里曾经是我的家,我回来还要买票?溥仪大感不满,但是最终还是去买了票,从此,受到打击的他再也没有去过故宫。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溥仪还曾经想要把自己之前清朝十一位皇帝的牌位带回家供奉,却同样遭到了拒绝,原因也很正当,现在这些东西都已经是国家的文物,不再属于溥仪个人,何况当初明朝灭亡的时候,也不见清朝统治者把祖先的牌位还给朱氏子孙。最终溥仪只能悻然而归。
溥仪的遭遇值得叹息,却不必施予太多的同情
有很多人,因为看到溥仪的落寞而对其施以同情,但是笔者想说,大可不必如此,他的处境,已经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很多。毕竟他不过是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物质上的供应却从来差不了,和他相比,无数在战乱中失去性命的人远比他更值得同情。
另外,也不要忘记他的战犯身份,也许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他人的操纵之下,但是之后他接受了完整的教育,甚至还学习了西方文化。当他被日本人立为皇帝的时候,他不可能不清楚自己会起到什么作用,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人民会造成什么伤害,可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欣然答应,成了一个可鄙的卖国者。
溥仪本人对自己犯下的罪过也一清二楚。1959年,特赦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一开始不认为自己会在首批名单之中,因为他自认自己罪行深重,特赦谁也不会特赦他。既然当事人都这样认为,人们也不必因为自己对皇室的盲目向往、崇拜而施予过多的同情了。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