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在西方國家靠着科學技術步步崛起之時,清朝人還在整日鑽研八股文,是以與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西方國家,國力差距越拉越大;後來清朝人痛定思痛,欲“師夷長技以制夷”,在各地大力開展洋務運動,也正是在此時,有一位天才橫空出世,他為落後的晚清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甚至其中一些科學成果,到了今天還在沿用;他到底是誰?又立下哪些載入史冊的輝煌功績呢?聽編者為您仔細道來。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天才牛人,乃是徐壽;他是無錫人出生于1818年,自幼聰穎飽讀詩書,還很喜歡手工制作,可是在其他小夥伴屢次中第時,徐壽連個秀才都沒能考上;随後他痛罵八股文無用誤國誤民,轉而專研起科學技術來;年輕的徐壽開始埋頭讀書衆多實體、天文、數學、化學等,科學方面的書籍,而且他還學以緻用,成功自制出過指南針、自鳴鐘等先進儀器。
天才徐壽整日鑽研科學技術,在外人看來是不務正業,甚至有人說他瘋了,連朝中大臣都知曉有徐壽這一号怪人;鴉片戰争結束後,清朝終于悟出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洋務派開始大力發展國内科學技術;可滿官員都是學八股文出身,哪有人懂科學,此時徐壽便走入了統治者的視野,在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重臣的大力支援下,徐壽終于等來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時機。
1862年徐壽進入安慶内軍械所工作,恰逢朝廷要制造蒸汽船,可是清朝沒有材料也沒有圖紙,要建造蒸汽機談何容易?徐壽與同僚便對着《博物新編》上的圖形與簡介,摸着石頭過河自己制造零件,3個月後象征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竟然被這個連秀才都未能考上的人,給生生造了出來;随後由曾國藩拍闆,徐壽開始着手制造蒸汽船,兩年後清朝海軍第一艘蒸汽船“黃鴿号”正式誕生;此艦長55市尺,排水量45噸,對于科學技術落後的清朝來說,可謂是曆史性的一幕。
徐壽一戰成名,連同同治皇帝都親自賜匾“天下第一巧匠”,以示表彰;随後徐壽被派到上海負責襄辦理,在此期間又制造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艘軍艦“惠吉号”,而後在徐壽的努力下,又成功下水了4艘大軍艦,成為近代中國海軍工業的鼻祖人物;徐壽并不滿足當下的成果,在他的力薦之下,曾國藩下令成立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由徐壽擔任總管,并召來衆多洋人科學家,與國内能人異士,開始大批翻譯國外科學著作,将西方現代化科學技術引入中國。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翻譯出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在當時中國并沒有化學這門技術,化學元素與術語,都是一些羅馬文字,徐壽費了大量的心血,将這些生澀的外文,字字翻譯成了漢字,其中還造出許多新文字;從此徐壽翻譯的化學元素周期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此外為了大力傳播科學知識,徐壽還與友人自掏腰包買下百畝土地,并聘請科學教師,開辦了格緻書院,這就是後來上海重點中學格緻中學的前身;同時由徐壽還憑着主編的《格緻彙編》,還成為了首位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作品的中國人,震驚了中外整個科學界。
在讀四書五經的年代裡,徐壽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但正是他扛起了近代中國科技的發展,更是打造了近代中國的軍工體系;他翻譯出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提出的科技思想,創辦的學校,到了今天還在讓後人受益;雖然清朝已經亡國,但晚清科學總設計師徐壽,注定會被镌刻在曆史與科學的豐碑之上,受到後人的代代傳頌與崇敬。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工業》,《傳統中國最後的“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