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期末考試不足兩周:你家孩子是“開盲盒”還是“大豐收”,這兩點很關鍵

作者 | 主創團·許小貓

這段時間,我的朋友圈經曆了“地震”般的波動。

距離期末考試一個月,很多媽媽着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畢竟這是“雙減”後的第一個期末,孩子究竟學得怎麼樣,大家心裡都沒數。

“既想知道結果,又怕知道結果”,說的就是媽媽們的沖突心理。

國小一二年級:規定不進行紙筆考試,那怎麼判斷孩子學習效果?

國小三四年級:可以進行模拟考試了,怎麼才能讓孩子沖到前面?

國小五六年級:再不拼一把就進不了好國中,孩子的未來怎麼辦?

國中:據說隻有一半孩子能上高中,孩子現在努力,還來得及嗎?

實不相瞞,同僚孩子目前五年級,“雙減”後别提多高興了,平時隻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對于父母交代的補充習題統統不在意,期末複習更不當回事,美其名曰“我要快樂學習,不能太累”,同僚每天想着法子督促孩子學習,可怎麼也推不動。

随着各地寒假提前放假的通知出來,想着期末複習時間屈指可數,同僚更是急得直撓頭,很怕孩子的期末成績太難看,讓她這個985大學畢業生情何以堪。

同僚的經曆,不是個例,很多父母忍不住發出靈魂拷問,面對雙減後的第一個期末考,自己内心難以平息,孩子為何波瀾不驚?似乎孩子們對“考試”檢測學習效果的意義,以及考試的狀态都在變得陌生。

一張試卷,映照出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狀态,還有不同家庭面對“雙減”政策的真實狀态。

回首過去的2021年,“雙減”無疑是熱度最高、影響範圍最廣的教育改革舉措之一。

無論校内還是校外,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經曆了心理調試、行為調整和狀态調轉。一個學期下來,面對“雙減”政策和一系列配套舉措,我們都需要進一步适應和重新調整。

期末考試不足兩周:你家孩子是“開盲盒”還是“大豐收”,這兩點很關鍵

“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這個學期以來,孩子的作業變少了,花在教育訓練班上的時間也減少了。是以,學生擁有了很多空閑時間。

這些時間怎麼安排?不同的家庭呈現出不同的态勢。

有的父母很焦慮,認為孩子一定要赢在起跑線,越是國小階段越是不能放松,是以一直盯着孩子學習,給孩子增加額外學習任務,借以鞏固孩子的學習效果。

有的父母很佛系,認為孩子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無需提醒孩子學習,加之自己上班很累,下班後隻想躺着刷刷手機,輕松一點。

而對孩子來說,更是呈現兩極分化:本身目标堅定、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會在課堂認真聽講,回家後主動查漏補缺;而原本缺少目标、行為懈怠的孩子,則會在課堂上馬虎對待,回家後也不及時鞏固,導緻第一天學完,第二天就忘光了。

要知道,“雙減”政策不是讓家長袖手旁觀,而是在讓教育回歸學校的同時,也重申家庭教育的意義,呼籲家長對孩子進行規劃和指導。

“雙減”也不是讓孩子從此疏于學習,隻顧着瘋玩,而是在解放孩子時間的同時,考察孩子的内驅力和自制力,鼓勵孩子發展其他能力,成為複合型人才。

這樣看來,其實“雙減時代”也就更考驗家庭教育在孩子個性化發展方面的作用了。

看過這樣一組對比圖檔。

一個男孩每天早起讀書,媽媽也和他一起讀書,兩人互相提醒和監督,收獲了長足進步。

期末考試不足兩周:你家孩子是“開盲盒”還是“大豐收”,這兩點很關鍵

一個男孩則躺在沙發上玩遊戲,媽媽大力支援:“感謝雙減政策,不然哪有機會玩手機啊!這技術應該來說還算可以吧。”

期末考試不足兩周:你家孩子是“開盲盒”還是“大豐收”,這兩點很關鍵

資訊時代,适當的手機遊戲,的确可以起到調節孩子學習生活節奏、減輕壓力的作用,但是與之相對的,是過度使用電子屏,則會對孩子深度閱讀的能力産生幹擾。

讓孩子放松,是為了有精力更好地平衡學習和生活,并不是徹底撒手不管。

這兩個孩子的未來,都藏在當下的狀态裡。

父母引導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就能擁有更加開闊的未來;父母對孩子放任自流,那麼孩子的未來很大可能越走越窄。

泰曼·約翰遜說過:“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雙減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更好地平衡孩子的身心發展,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缺席,隻讓孩子在校園學習幾個小時,回家後不陪伴和不規劃,那麼孩子的未來就會岌岌可危。

期末考試不足兩周:你家孩子是“開盲盒”還是“大豐收”,這兩點很關鍵

調整認知,這兩個方面萬萬不能“減”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紮心,所謂“雙減”,“減掉”的是不優秀的孩子,“減掉”的是不重視教育的家長。

雖然是句調侃,但道理确實如此。

雙減之後,我們的孩子依舊面臨着殘酷的聯考選拔競争,這是無論如何也減不掉的。

如果家長錯誤了解“雙減”,認為自己可以完全“放養”孩子,不用進行科學規劃和精心陪伴;如果孩子錯誤了解“雙減”,認為自己可以徹底“放飛”,從一開始就沒有抓好學習習慣,導緻孩子不會學習,不自律,沒有具備适應學校生活的能力,那麼不論未來是否走聯考這條路,都會很艱難。

是以,在“雙減”政策之下,以下兩件事情絕對不能減。

1. 家長的關注不能減“雙減”,減的是孩子的壓力與負擔,而不是減少父母的責任和擔當。

《人民日報》曾發文提醒廣大父母:“教育好孩子,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肩負着教育和引導孩子的第一使命。孩子如何才能經風雨而不易折,遇困難而不放棄,背後蘊藏的是父母的深沉智慧。

是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點燃孩子的成長渴望。

此外,孩子的心理狀态也不能忽視。隻有心智健全、身心兩健的孩子,才能從容管理自己的人生。

父母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和量表使用來更好地了解孩子和及時疏導孩子,幫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态。

2. 孩子的自驅力不能減

前面已經說過,“雙減”減少的隻是作業總量和課外教育訓練,并沒有減少學習任務、考試難度和升學壓力。 對孩子來說,學習還是自己的事情,比起監督和提醒,父母要做的更重要的舉措是激發孩子的内驅力,引導孩子全情投入,認真鑽研,如此,才能在成長這條道路上一直向前,持續提高。

前央視主持人李小萌分享了自己采訪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錢文忠的小故事。 錢教授的兒子學習成績很不理想,但是喜歡電子遊戲,錢教授沒有采取斷網和砸電腦等粗暴手段,而是換位思考,親自嘗試這個遊戲後發現很有意思,就到處搜羅設計巧妙、制作精美、曆史題材豐富的遊戲,推薦給兒子。 慢慢地,兒子開始跟他讨論一些非常偏僻的曆史問題,還主動查閱資料,自發學習。再後來,兒子去日本留學,學的就是曆史專業,甚至因為常玩日本遊戲,連日語考試都輕松過關。

錢文忠說:“既然沒法讓孩子不玩遊戲,那就讓他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和成長。”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發,父母要想激發孩子的學習自驅力,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天賦特長,慢慢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期末考試不足兩周:你家孩子是“開盲盒”還是“大豐收”,這兩點很關鍵

在雙減時代,什麼才是孩子的加分項?什麼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一句話:“父母給予孩子正确思維陣地,就等于給了他面對世界的依仗。” 全國政協委員唐江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赢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

是以,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明白“雙減”的目的,把孩子培養成集學習、體能、特長、審美、心理健康、動手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以下兩種能力,越早培養越好。

1. 閱讀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清華附小校長、特級國文老師窦桂梅也說過:“不愛閱讀是潛在的差生。”

這就意味着,孩子的學習絕對不能隻停留在課堂和作業,而是要拓展到課堂外的閱讀。

父母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持久的閱讀習慣,既能幫助孩子開拓眼界和增長知識,也能培養孩子的情商和智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在家中安排一個讀書角,也可以全家共同制定一個閱讀時間,每人捧一本書,閱讀經典、閱讀哲學、閱讀曆史。

孩子通過書籍和先賢對話、和自己對話,能不斷豐富認知與成長。

2. 自我管理能力

前不久,複旦圖書館打卡記錄登上熱搜。

孔同學一年中有1424次打卡記錄;陳同學在館時長達到2325.5小時;李同學168次在醫科館早8點開館時準時踏入圖書館……

期末考試不足兩周:你家孩子是“開盲盒”還是“大豐收”,這兩點很關鍵

網友紛紛感慨,學霸和學渣之間,最大的差别就是自律。

在任何事情上,都是自律者出衆,懶惰者出局。

我們知道,孩子的未來終究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離不開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而學習的快樂,就在于不斷求索,不斷思辨,進而體驗到學習的甜頭,變成一個“思考+學習”的驅動循環。

“雙減”之下,父母要引導孩子從大局着眼、從細節入手,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還要幫助孩子培養一些基礎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能力、自理自律習慣、運動習慣等等。

寫在最後: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查漏補缺。在此提醒廣大父母,在放平心态的同時,可以幫孩子拓展認知,提升發展空間。

學習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隻要踏實努力,總會迎來收獲。祝福我們的孩子,真正無懼無畏無懼無畏望和勇氣,奔向光明未來。

作者:許小貓。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