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調整 FSD 在美售價:漲至 12000 美元
1 月 8 日,特斯拉 CEO 馬斯克在推特上宣布,從 1 月 17 日起,特斯拉全自動駕駛套件(FSD)在美國的價格将從 10,000 美元上漲至 12,000 美元。

馬斯克還透露,FSD V10.9 或于一周内推出,而 FSD V11 或于下月推出。
在與粉絲的互動中,馬斯克明示,「當 FSD 廣泛釋出時,每月的訂閱價格将會上漲」,但沒有提及具體漲幅。
此前,特斯拉沒有在财報中披露有多少消費者預先支付或者訂閱 FSD,是以目前尚不清楚此次在美國市場的漲價将為特斯拉帶來多少利潤增量。
小編點評:特斯拉又雙叒叕漲價啦,不知有多少車主願為此買單。但據說新版 FSD 甚至有了 level 4 的水準,令人期待更多路試表現。
國産特斯拉被爆減配膝部氣囊
近日,有使用者在抖音上傳短視訊稱,他的國産特斯拉 Model 3 車型上似乎缺少了膝部安全氣囊裝置。
該使用者拆開了副駕駛座下内飾闆,發現「空空如也」。
他又不死心,換到主駕駛位,掰開下内飾闆,發現心有點涼了。
而根據他擷取到的特斯拉碰撞測試視訊以及其它資料顯示,海外版特斯拉均配備膝部氣囊。這位車主戲言,他的這輛 Model 3「可能不是上海超級‘韭廠’生産的正宗産品」,「膝部氣囊是左右一個都沒有,内飾異響一個都沒少。拆完後突然覺得膝蓋好硬」。
随後,車主緻電特斯拉 400 客服,客服表示:「膝部氣囊并不影響整車的安全性,在車禍的時候,膝部氣囊對整車安全性的作用也不高,整個國産系列特斯拉都沒有。」
小編點評:膝部氣囊作用不高,但出口車型标配?希望特斯拉的本地化不要從「雙标」開始。
賽力斯回應 SF5 停産風波
2021 年 12 月 23 日,華為在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上,釋出了 AITO(中文名「傲圖」)品牌及其旗下首款車型問界 M5。
然而,金康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首款車型 SF5 似乎遇到了一些問題。
SF5 傳出遭賽力斯停産。有車主反應,「賽力斯試駕車、展車、 LOGO 都換了,雖然銷售并沒有說停産,但這和實際停産有什麼差別?」
針對傳言和質疑,賽力斯回應,由于 AITO M5 上市的需要,公司暫時關閉了賽力斯 SF5 的預訂管道,「SF5 并沒有停産,計劃春節前後重新開機預訂。」
小編點評:SF5 的車主無疑是願意拿真金白銀力挺華為的鐵粉,不知這波官方回應能否給這些鐵粉吃顆定心丸。
魏牌摩卡 DHT-PHEV 将于 1 月 14 日啟動預售
近日,從魏牌官方獲悉,旗下的摩卡 PHEV 将于 1 月 14 日正式啟動預售。
動力方面,摩卡 PHEV 基于檸檬平台打造,搭載長城自主研發的 DHT 混動系統,其中發動機最大功率為 115kW,前 / 後驅動電機最大功率 135kW,比對 39.67kwh 大容量電池,官方 0-100km/h 加速時間為 4.8s,虧電油耗僅 5.55L/100km。
車身尺寸方面,該車的長 / 寬 / 高分别為 4875/1960/1690mm,軸距為 2915mm。
内飾方面,配備 14.6 英寸大尺寸中控屏,内置高通 8155 座艙晶片,還有 AR-HUD 增強現實擡頭顯示、 AI 智能面部識别、語音識别系統、燕飛利仕 12 揚聲器音響系統等。
小編點評:某著名非充值媒體測試長城這套 DHT 混動系統,油耗表現與本田 CR-V 混動版不相上下。長城這種「直道硬超車」的研發功力,讓小編佩服,且十分感動。
寶馬 XM 量産版假想圖曝光
日前,海外媒體曝光了一張寶馬 XM 量産版的假想圖,競争對手劍指特斯拉的 Model X Plaid 、蘭博基尼 Urus 、賓利添越、奧迪 RS Q8 等,或在幾個月後亮相,并于年内開始正式量産。
寶馬 XM 量産版将高度繼承概念車的外觀設計,沿用巨型雙腎格栅和小巧分體式大燈。前保險杠較概念車稍有收斂,車身腰線層次分明,懸浮式車頂設計也得到保留。
内飾方面,量産版同樣也接近概念車設計,車内采用全液晶儀表盤與中控屏相連的設計。
量産版車型在座椅設計上,放棄了一部分設計,而大量皮質面料的加入,展現了豪華感。
動力方面,XM 量産版搭載 M Hybrid 電氣化動力總成,采用 4.4T 雙渦輪增壓 V8 發動機的插電式混動系統,擁有 750 馬力的最大功率和 1000 牛·米的峰值扭矩。
小編點評:4.4T V8 Hybird,BMW M 我還是我,顔色不一樣的煙火。期待 BMW M 與電氣化能碰撞出怎樣的精彩。
為新車鋪路,大衆邁騰在歐停産
據外媒報道,大衆已經在歐洲停止邁騰的生産。
早在 2020 年,就已經傳出邁騰将在歐洲停産的消息,當時猜測會在 2023 年停産,但這一計劃被提前實施。而且大衆也宣布将在美國停産 PASSAT。
據猜測,邁騰的停産是為給大衆 Aero B 鋪平道路。Aero B 将有三廂和旅行版車型,預計新車将在 2022 年底或 2023 年初亮相。
小編點評:一代新人換舊人,有舊傷感,也有新希望。期待 Aero B 能否肩挑大衆集團 B 級車的榮光,再續輝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