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從生态學的交會帶、邊緣效應試論史前中原核心文明的形成

文明起源 從生态學的交會帶、邊緣效應試論史前中原核心文明的形成

圖版二九 彩繪陶院落

東漢中期

主樓通高84厘米,長130厘米,寬114厘米

1981年淮陽縣于莊1号墓出土

《從生态學的交會帶(ecotone)、邊緣效應(edge effect)試論史前中原核心文明的形成》

陳良佐,《中國考古學與曆史學之整合研究》第131~159頁曆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

本文是借用地理學、生态學的一些概念就史前文化在中原地區的融合問題做一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生态學的交會地帶是指兩個或更多的不同群落之間的過渡地區。例如森林和草原之間是一個森林草原地帶。在交會區的群落,一般比相鄰群落本身更為複雜、異質,是生物突變的産生區,也是生物出現多樣性的場所。這種現象稱之邊緣效應。交會帶的概念也可以擴充到地理學,例如幹濕交會帶、水陸交會帶、山地平地交會帶等等。地理上的交會帶,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不穩定性和抗幹擾的能力弱。上述各點可以解釋農業起源、文化傳播和交融等現象。

考古學家主張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大緻可分成七大區域:(1)遼河流域上遊的東北方;(2)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3)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4)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東南方;(5)以兩湖、四川為中心的西南方;(6)鄱陽湖一珠江三角洲一線的南方;(7)渭水和黃河上遊的西方。以上七個新石器時代文化,在時間上及發展的水準上不盡相同,但差距不大,各地皆獨自發展出不同的特色。當時的中原地區并不是獨霸群雄的局面。而紅山文化與彭頭山文化似乎比中原地區還早。但曆史的發展卻是中原地區的文化一支獨秀,各地的文化皆四面八方向中原地區彙聚和融合,進而奠定了古代中國文化的基礎,成為核心文化。而其他地區卻成了中原文化的邊陲區。

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這種發展結果,可能要從生态學上的交會地帶和邊緣效應以及自然環境上求答案。交會帶具有物種優勢現象。邊緣效應類似生物學中的雜種優勢。中原地帶是被其他新石器文化所環繞。在生态學上,每個生物群皆有擴張領土和疆域的趨勢。是以在中原地區周圍産生了多方面的邊緣效應。中原文化擇取各文化之長,進而産生了優勢文化。而其他的新石器文化卻無法像中原文化一樣,從四面八方獲得邊緣效應,進而得到更多的文化資源。此外,就自然環境而言,淮水以北,廣義的中原是古代農業最好的地區。就是氣候的變動,甚至旱澇災害都成了農業文明發展的刺激因子。國家的建立需要文化和經濟力量,然而古代政治勢力的建立卻幾乎沒有例外的要通過軍事力量。中原文化因為自然環境的關系,人力資源最為豐富而且戰争經驗與軍事知識也最多。是以,當中國曆史要邁進國家這個階段時,華夏集團就憑着它的軍事力量完成了這一使命。

文明起源 從生态學的交會帶、邊緣效應試論史前中原核心文明的形成
文明起源 從生态學的交會帶、邊緣效應試論史前中原核心文明的形成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河南出土漢代建築明器》,河南博物院 編,200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