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是位有遠見的帝王,可是他幹過糊塗事

康熙号稱“千古一帝”,他在執政時期還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不可謂不英明,但是這位偉大的帝王,仍然幹過一件糊塗事,直接導緻清朝丢失了大片土地,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康熙是位有遠見的帝王,可是他幹過糊塗事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少年時就聰慧果斷地挫敗了權臣鳌拜;成年後又坐鎮北京,滅掉了三藩;後又三征噶爾丹,并取得勝利……不得不說,康熙皇帝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康熙是位有遠見的帝王,可是他幹過糊塗事

康熙帝自幼飽讀詩書,對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深有感觸,是以他進而又提出“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超前思想。康熙帝還發現,曆史上修建的長城并沒有抵擋住塞外勢力的攻擊,而且長城的存在不利于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于與“三北”的一體化,于是否定了修長城的建議。康熙皇帝曾與手下大臣說:“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是以他認為:悟出唯有“養好”百姓,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是以康熙帝并沒有修建防止外敵入侵的長城,卻修築了防止清朝百姓流動遷移的“長城”——柳條邊。

康熙是位有遠見的帝王,可是他幹過糊塗事

柳條邊修築于東北地區。乃是用土堆成的高三尺的土堤,堤壩上種滿了柳條。那麼為何要修柳條邊?究其原因,共有三點。第一點就是清朝的帝王總覺得中原,并不是适合自己長久生存的地方,是以清朝的帝王總覺得終有一天他們還會回到東北,故此,東北不能有太多的外人。第二點還是因為東北地區盛産人參、貂皮等特産,這些寶物都是隻供給皇室的,是以他們怕關内人民進入東北地區,将這些寶物挖去了。第三點是因為在皇帝的眼裡,東北地區也是所謂“龍興之地”,為了防止有人破壞“龍脈”,要對這裡進行嚴格保護。

康熙是位有遠見的帝王,可是他幹過糊塗事

雖然“柳條邊”的工程量極大,但在那個生産力落後的時代,确實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餘年後,這些地方的柳條還是生長成為郁郁蔥蔥,總長度達1300多公裡的“綠色長城”。而這些柳條邊的實施,也隔絕了關内百姓,向關外流動的“弊端”,最終,直接導緻了東北人口大量減少,東北這塊地方土地肥沃卻又人煙稀少,怎麼可能不引起旁邊國外侵略者的垂涎,在19世紀末,沙俄就通過多種戰争的方式,來侵占東北地區,并且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清朝與其簽訂了各種不平等的條約,外國侵略者也從東北地區,分割了将近14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

康熙是位有遠見的帝王,可是他幹過糊塗事

曾經的柳條邊和曆史上的長城其實也是沒有差別,它們給國土和人民造成的傷害是不可挽回的——這就是康熙皇帝幹的一件最大的糊塗事。

康熙是位有遠見的帝王,可是他幹過糊塗事

随着曆史的發展,還有幾次大規模的闖關東,大量關内百姓來到東北開始落地生根,并對東北進行了大開發,雖然現如今的“柳條邊”已經徹底消失了,但柳條邊這個名詞,還是真真切切地留了下來,讓我們思考曆史,回味當今,展望未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