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康熙是位有远见的帝王,可是他干过糊涂事

康熙号称“千古一帝”,他在执政时期还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不可谓不英明,但是这位伟大的帝王,仍然干过一件糊涂事,直接导致清朝丢失了大片土地,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康熙是位有远见的帝王,可是他干过糊涂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少年时就聪慧果断地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又坐镇北京,灭掉了三藩;后又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不得不说,康熙皇帝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康熙是位有远见的帝王,可是他干过糊涂事

康熙帝自幼饱读诗书,对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深有感触,所以他进而又提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超前思想。康熙帝还发现,历史上修建的长城并没有抵挡住塞外势力的攻击,而且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的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皇帝曾与手下大臣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所以他认为:悟出唯有“养好”百姓,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所以康熙帝并没有修建防止外敌入侵的长城,却修筑了防止清朝百姓流动迁移的“长城”——柳条边。

康熙是位有远见的帝王,可是他干过糊涂事

柳条边修筑于东北地区。乃是用土堆成的高三尺的土堤,堤坝上种满了柳条。那么为何要修柳条边?究其原因,共有三点。第一点就是清朝的帝王总觉得中原,并不是适合自己长久生存的地方,所以清朝的帝王总觉得终有一天他们还会回到东北,故此,东北不能有太多的外人。第二点还是因为东北地区盛产人参、貂皮等特产,这些宝物都是只供给皇室的,所以他们怕关内人民进入东北地区,将这些宝物挖去了。第三点是因为在皇帝的眼里,东北地区也是所谓“龙兴之地”,为了防止有人破坏“龙脉”,要对这里进行严格保护。

康熙是位有远见的帝王,可是他干过糊涂事

虽然“柳条边”的工程量极大,但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确实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余年后,这些地方的柳条还是生长成为郁郁葱葱,总长度达1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而这些柳条边的实施,也隔绝了关内百姓,向关外流动的“弊端”,最终,直接导致了东北人口大量减少,东北这块地方土地肥沃却又人烟稀少,怎么可能不引起旁边国外侵略者的垂涎,在19世纪末,沙俄就通过多种战争的方式,来侵占东北地区,并且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清朝与其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外国侵略者也从东北地区,分割了将近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康熙是位有远见的帝王,可是他干过糊涂事

曾经的柳条边和历史上的长城其实也是没有区别,它们给国土和人民造成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这就是康熙皇帝干的一件最大的糊涂事。

康熙是位有远见的帝王,可是他干过糊涂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还有几次大规模的闯关东,大量关内百姓来到东北开始落地生根,并对东北进行了大开发,虽然现如今的“柳条边”已经彻底消失了,但柳条边这个名词,还是真真切切地留了下来,让我们思考历史,回味当今,展望未来。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