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头可断,地不可让,他不是卫国英雄,却被《清史稿》表彰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列位,这六尺巷的故事,可是家喻户晓。

事情发生在康熙年间,张英——也就是乾隆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接到家书,得知吴姓邻居侵占己方空地,让他快发个话帮忙怼回去。

头可断,地不可让,他不是卫国英雄,却被《清史稿》表彰

(张廷玉剧照)

哪料,张英却回了一首诗,让家人别争这点小利。

于是,张家人依计让了三尺。吴家人一看,惭愧啊,因此,也退三尺,遂有六尺巷之说。

然而,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的荣辱比自己的生活可重要得多,因此,生宅易让,祖坟却不让。

今天,就给大家讲个因争坟而发生的冤案。

很多朋友知道,查氏在海宁,乃是望族。金庸先生便出于此门。他们之盛,在清朝已显。

这不,有一查姓官员,“掇巍科,跻显仕”,死后朝廷“赐祭归葬,势烜赫”。

没成想,他的后人们,却仗势欺人,还欺到查姓官员当年的好朋友许季觉头上去了——查官的葬地,占到许氏的祖坟。

如果没有这事,也许许季觉这样“杜门隐居,甘贫食淡”的人,压根不可能在历史上留名,但现在却因被侵一事,位列《清史稿孝义传》。

《清史稿》载,许季觉至孝,“居亲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杖而后起。含殓、殡葬、虞祔、卒哭、祥禫皆用古礼。葬,躬负土,庐于侧,朝夕哭不辍。”

很多农村朋友应该知道,墓葬,不止那个坟包包而已,还包括其周边的排水沟等等。虽然南北方形式有所不同,但大势应该都差不多。

头可断,地不可让,他不是卫国英雄,却被《清史稿》表彰

(墓葬老照片)

如果查氏建坟,只是占了许家祖坟处的一点土地,也许花点钱就买来了,但关键是,他们把许季觉爷爷的墓,挖破了。

这就无法忍了。

明显就是瞧不起我穷啊。你们埋的这人,若晓得这些不孝子这样对待他的朋友,只怕会要气得翻起来吧。

许季觉虽安贫乐道,但在这事上,不想退让,于“两家子弟交构”,吵也吵了,打也打了。县衙也去了,双方共同的亲戚朋友们劝也劝了,他就是不松口。

他振臂大呼——

吾终不以死友卖祖父也。

头可断,地不可让!

既然撕破了脸皮,查家也就彻底不讲理了。

《清史稿》载,查氏诬季觉通海,逮狱,有为辨者,狱稍解,避地山阴。

他们动用关系,搞了个冤狱。想制许季觉于死地。

如此明显之下,有人看不惯,于是替许季觉辩护。查无实证,衙门也只好把他放了。

进了次牢,受了好多苦,许季觉,终于怕了。

誓死保卫祖坟的话,不作算了。他跑到外地,惹不起,就躲吧。

哪料,查氏竟然还不放过他——

复诬以他事,再逮狱。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查氏却穷追猛打不放过。

头可断,地不可让,他不是卫国英雄,却被《清史稿》表彰

(清朝处刑)

许季觉会如何?

这下,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进行最后一击。

季觉度不免,狱中碎瓷盎吞之,死。

我没本事杀你,我杀我自己,可以了吧?

如此以死相拼的结果,是他上了史书,成为被表彰的对象。

而查氏,显然在当时就已被放在火上烤了。

问题是,查氏人才辈出,影响越来越大,此事一过,谁又在乎这个小小的许季觉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