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

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歲末年初,各種文學作品榜單紛紛出爐。評論家和讀者從各自的閱讀角度進行研判,最終産生“他者”眼中的文學作品榜單。這一過程,除了作品本身,作者的“自我身份”或多或少會有缺席的情況,往往也會是以出現了解誤差或過度闡釋,一些作者不太在意的作品被聚焦了,而作者極為看重的作品往往又被忽視了。既是為了糾偏,也是為了給青年作者提供一個對自己的最新作品進行自我闡釋、自我推薦甚至是自我“辯解”的線上平台,《天涯》雜志公衆号即日起推出“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的特别策劃。

此榜面向青年作者,以自我推薦的形式展開,自薦内容為2021年度公開發表、出版的個人最為看重的作品,體裁不限。這一榜單不設排名、沒有評委、無固定名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個流動且沒有終點的榜單,全由青年寫作者自薦完成。作者的自薦語,從另一個側面,給文學研究者和讀者,提供一個進入文本的角度,避免真正的心血之作被忽略掉。因編輯部視野所限,特邀的青年作家覆寫面肯定是不全的,之後還會廣泛邀請;有意自薦的青年作家,亦可依相應格式,給我們特設郵箱([email protected])發自薦郵件,我們将在彙編後,陸續刊發。

釋出排名不分先後,以收到自薦的時間先後為序。今日推送第四批。

楊慶祥《世界等于零》

自薦語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詩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9月

這本詩集是我2016—2019年詩歌作品的結集。我把詩歌寫作視作是我個人心性和生命的直接性表達,是我的後花園,裡面有“愛與美”的建築。不過是“如今的愛變得稀薄了/因為我們再也沒有石頭和水的心性”,是以需要淨化(purify)和轉化(transfer)——世界等于零,一切歸零,一切又從零開始。

作者簡介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楊慶祥,當代詩人,批評家。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有詩集《世界等于零》《我選擇哭泣和愛你》,評論集《社會問題和文學想象》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日、俄、韓等多種文字。

胡竹峰《惜字亭下》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散文集|湖南文藝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惜字亭下》是我一本全新散文精選集。有獨幕喜劇文,有大文章,是随感錄,是地方志。本書所取在散文狹義的範圍,即一定長度的叙事、描寫、抒情和言志的文字。這以閱讀為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緯,談文論藝也談文論道。說的是文章的事,也是一個人的心緒。

書中有述食之作,或葷或素,從酸甜苦辣鹹從容點染,品評闡發飲食文化的冥想文字。更有鄉野人家,梨園戲影,談黃梅戲、梆子、傩、二夾弦、花鼓戲等近二十種戲曲之美。以戲來描叙社會文化、物質生活的生動畫面。

寫草木蟲魚、心緒足迹,書寫時候,希望可以傳承中國文脈,接通當下生活,重返漢語之美。

中國文學優秀的傳統,不是我們今天創作的束縛。曆史上無數優秀作品值得我們在當下創作中廣為借鑒。我是一個散文随筆作家,多年來,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文章中學到了很多。

我一直在思考,從古典傳承中因襲下來的腔調、筆法,如何創新?如何寫出不失古典優雅的白話文?如何修煉好觀照時代的文心文眼?如何用手中的筆寫出新時代的似錦繁花?我總是在嘗試将時代風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的永久魅力相結合。書中還有幾篇古人曾經用過的題目,譬如《登樓賦》《湖心亭看雪》《竹林的故事》等文章,投入當下的真實和複雜;書名叫《惜字亭下》,是接通古人惜字如金的精神,又希望去掉陳言,寫出自己的文學。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胡竹峰,一九八四年生,安徽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有五卷本“胡竹峰作品”、《擊缶歌》《不知味集》《南遊記》《民國的腔調》《挖洋芋的少年》《雪下了一夜》等作品集近三十種。曾獲孫犁散文獎雙年獎、人民文學獎、奎虛圖書獎、劉勰散文獎、豐子恺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滇池文學獎、三毛散文獎大獎、紅豆文學獎、《廣西文學》年度優秀散文獎,《中國文章》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提名。部分作品譯介為多種文字。

王威廉《你的目光》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中篇小說|《十月》2021年第6期

我的中篇小說近作《你的目光》(《十月》2021年第6期)從深圳的眼鏡産業獲得靈感,聚焦一個很少有人關注的職業:眼鏡設計師。這肯定是暗含隐喻的,我們跟世界之間的中介物不是别的,正是目光,隻有更新我們的目光,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更加開闊、更加細膩的世界。小說裡相愛的兩位主角,一位是來自深圳的客家人,一位是來自廣州的疍家人。客家人和疍家人是新南方地理空間内很有代表性的兩個族群:前者在大地上不斷遷徙,尋找着新家園,成為世人眼中永遠客居的客人;後者在水面上世代漂泊,生老病死都在船上,被世人視為蟲豸般的怪物(“疍”即為“蜑”,本義是鳥、龜、蛇等生的帶有硬殼的卵)。祖輩們艱辛的生存史給年輕的眼鏡設計師帶來了真正的創新靈感,随着新眼鏡的成型與誕生,他們看待彼此、看待過往、看待生活以及看待未來的目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們給一起設計完成的精品眼鏡取名為“世居”,設計文案是這樣的四句話:

住下來,因為大地是穩定的

住下來,即便水面是晃動的

住下來,生命靠繁衍穿越了時間

住下來,空間向所有的生命敞開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王威廉,先後就讀于中山大學實體系、人類學系、中文系,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省小說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名譽教授。出版小說《野未來》《内臉》《非法入住》《聽鹽生長的聲音》《倒立生活》等,文論随筆集《無法遊牧的悲傷》等。部分作品譯為英、韓、日、意、匈等文字在海外出版。曾獲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十月文學獎、花城文學獎、茅盾文學新人獎、華語科幻文學大賽金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

李晁《小賣部之光》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短篇小說|《作家》2021年第3期

《小賣部之光》是我寫的“霧水”系列中的一篇,以一間小賣部為中心輻射出去的生活狀态,路人的種種故事,都在這一舞台上演,而店主若即若離的參與,仿佛出于見證,而關于這個人的來路,卻被隐藏,這是小說沒有說出的部分。整體來看,小說透露出的生活形态帶着濃烈的九十年代末期的味道,是一個快速時代到來前的慢生活,它的激蕩永遠在人物的内裡,以一種發酵的方式存在,因而寫得氤氲,飄着燒紙的藍光。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李晁,一九八六年生于湖南,現居貴陽。二〇〇七年起在《上海文學》《作家》《人民文學》《當代》《中國作家》《花城》《鐘山》《天涯》《書城》《上海文化》等刊發表小說、評論若幹,曾獲《上海文學》新人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獎、《作家》金短篇獎、華語青年作家獎短篇雙子星獎等。

丁東亞《半生雪》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短篇小說|《鐘山》2021年第1期

《半生雪》是一篇我想要在結構上作一次嘗試的小說,亦是個人意義上的懷悼之作。那個在我抑郁時期反複出現的兒時鄰家小妹,事實上已離開人世多年。在小說裡,她不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舒娜”,兩重身份。“她們”一個在“我”生命裡真實存在,牽引出“我”在F城偶遇的一段情;另一個卻是“我”對生命體驗的重新賦形。倘若這種書寫的錯位現實是為建構愛燃燒之後的荒蕪之城,那麼如今我在紙上将她銘記,亦為将之忘卻。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丁東亞,男,1986年生,現居武漢。有中短篇小說在《人民文學》《鐘山》《花城》《天涯》《當代》等期刊發表。部分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轉載。

鄭小驢《戰地新娘》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短篇小說|《人民文學》2021年第12期

寫《戰地新娘》的時候,眼前不斷浮現一些老朋友的面容。十年前,那時正青春年少,和一群各行各業的年輕朋友紮堆兒,每天打籃球,喝大酒,都是些沒房沒車沒女友的“三無青年”。長夜漫漫,無心睡眠。打發時間的方式無非喝酒,看球賽,聊女人。這樣的群體,理應有個大哥,沒錯,他就是小說中的“彪哥”的原型。他是我們的靈魂人物,每次打完球,他大手一揮,晚上來家吃飯呐。沒人不說好。有搬啤酒的,有提臘肉臘鴨的,有搬椅子碗筷的,很快一頓百家宴在寒碜的出租屋裡湊齊了,熱氣騰騰,好不熱鬧。一晃多年,當年的“三無青年”大多成家立業,各奔東西。寫這個小說,是對失散的友誼的一次補救,也是對青春的一次緬懷。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鄭朋,筆名鄭小驢,1986年出生湖南隆回。小說家,湖南師大文學院教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創造性寫作專業。曾獲茅盾新人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獎、湖南青年文學獎、毛澤東文學獎、南海文藝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希望杯·中國文學創作新人獎、上海文學新人佳作獎等。入選首批湖南省重點文藝人才三百工程。部分作品翻譯至英、日、捷克、西班牙語。出版有長篇小說《西洲曲》《去洞庭》,小說集《1921年的童謠》《癢》《少兒不宜》《蟻王》《消失的女兒》《天花亂墜》,随筆集《你知道的太多了》。主編科幻小說集《未世》等。

王蘇辛《馬靈芝的前世今生》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小說集|譯文出版社2021年11月

這本書實際上是我的第一本小說集,但是出版得最遲。書裡《唢呐》一篇寫作時間最早,創作于2009年,2010年刊登在《青年文學》雜志。整本書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火獸》,它也是2021年才發表,實際上是我2011年寫的小說。寫作時間相對靠近的是《猶豫的時候更接近道德》,也是好幾年前的作品了,曾刊登在《花城》雜志。這本書讓我感慨萬千,因為它可能是我最放肆的一本書,是不怎麼考慮寫作技術的時期,非常肆意的寫作。現在我不會這麼寫了,但對我來說,這本書記錄的是我的天性。或許每個寫作者的起點,都是靠這些天性組成的吧。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王蘇辛,1991年生于河南,現居上海。已出版小說集《象人渡》《在平原》等。曾獲得首屆短篇小說雙年獎、“第三屆《鐘山》之星年度青年作家”、第七屆西湖·新銳文學獎、第三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等。

侯磊《紡織廠的女兒》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中篇小說|《青年文學》2021年第2期

這篇小說裡有我的母親影子,她就是在廠區長大,并在紡織系統工作。她們的故事,她們的結局,我們講得太少了。我們上一代的問題還沒有想清楚,下一代就發生了。随時回眸過去,是我寫作的一個方向。

小說寫得是一位50後的紡織女工,從她自幼上學、成長,講到她20世紀70年代進入紡織廠工作,并至90年代病退的故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50年代建造紡織廠,到90年代以來紡織行業更新換代,老的國營紡織廠紛紛轉型甚至倒閉、消失,勞工漸漸失去了往日光環的一段曆史。之是以叫《紡織廠的女兒》,是因為女主人公是紡織廠子弟,廠子就是母親,女工就是紡織廠的女兒。

作品發表後,轉載于《小說月報》2021年第4期,收入王昕朋主編《中國當代文學選本》(第6輯),中國言實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侯磊,北京人。青年作家,詩人,昆曲曲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熱衷于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碑銘掌故的研究。著有長篇小說《還陽》,小說集《冰下的人》《覺岸》,詩集《白鵝的羽毛》,非虛構文學三部曲《聲色野記》《北京煙樹》《燕都怪談》,社科圖書《唐詩中的大唐》《宋詞中的大宋》等。有部分作品改編成影視或譯為外文,現從事文學編輯工作。

梁寶星《塞班島往事》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短篇小說|《花城》2021年第1期

《塞班島往事》講述的是一個與戰争相關的故事。七十多年前,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島嶼上面展開厮殺,最終日本慘敗,上千個被圍困的日本人跳海自殺。七十多年後我再去寫這樣一場殘酷的戰争,通過靈異事件,讓戰争的受害者重新開口說話。疫情期間,我一度厭倦了寫日常生活,把精力投放到宏大叙事上面,《塞班島往事》是我利用三手經驗來寫作的一種嘗試。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梁寶星,1993年生,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九屆高研班學員,小說發表于《花城》《中國作家》《芙蓉》《大家》《西湖》《香港文學》《廣州文藝》等刊物,曾獲廣東省有為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語科幻文學銀獎,另有作品被《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海外文摘》等選載,著有長篇小說《海邊的西西弗》。

馮娜《樹在什麼時候需要眼睛》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詩集|作家出版社

樹在什麼時候需要眼睛?人在什麼時候需要詩歌?當一個詩人在自己近20年的寫作生涯中漸漸趨于勻速前進時,又該如何辨認和認領日常生活中的精妙瞬間以及時代賦予人類的諸般命題?該詩集可以視為是近五年來一個詩人一次次試煉。在邁向“不惑”之年的路途中,自然萬物、曆史人文、生活本身給予我的教益,生命中那些震顫心靈的故事,未知和艱難的時刻,都在詩的沉思中獲得了屬于它們自己的時間。而我也在這樣的實踐中更深地體會到“我寫作,為了流逝的歲月使我心安。”(博爾赫斯)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馮娜,出生于雲南麗江,白族。畢業并任職于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特聘導師。著有《無數燈火選中的夜》《尋鶴》等詩文集、譯著十餘部。作品被翻譯成英語、俄語、日語、韓語等多國文字譯介到海外。曾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華文青年詩人獎、美國The Pushcart Prize提名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等獎項。參加二十九屆青春詩會。首都師範大學第十二屆駐校詩人。

範墩子《抒情時代》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長篇小說|安徽文藝出版社

兩年前的暑期,我開始寫作長篇小說《抒情時代》,這一動筆,便是近一年的時光,期間有寫得酣暢的時候,也有陷入黑暗的瞬間,隻有長時間沉浸在長篇寫作中,才懂得長篇寫作的快樂和艱辛。這本書我是想着給青年一代立傳的,但深層的意思,是想從側面反映近三十年的時代變遷,書中的楊梅、楊大鵬兩人都是生在改革初期,從童年記事起,他們便親眼目睹了整個時代的巨大變遷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再回到鄉村,盡管他們的靈魂常常感到孤獨,常常感到茫然無助,但毫無疑問,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他們内心的每一絲變化,都和這個時代的發展緊緊地聯系着,時代的浪潮無時無刻不在推動着他們向前走去。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範墩子,1992年生于陝西永壽。陝西文藝百優人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文學》《江南》《野草》《青年作家》等期刊發表大量作品,已出版長篇小說《抒情時代》,短篇小說集《我從未見過麻雀》《虎面》等多部。曾獲首屆陝西青年文學獎、第十六屆《滇池》文學獎、第二屆長安散文獎。

陳偉《鴿子》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中篇小說|《廣州文藝》2021年第12期

《鴿子》是寫人到中年,各種沖突疊加,生活的壓力加大,身體機能逐漸下滑,這個時候的人生總感覺到危機重重,活下去需要足夠的力量,身體需要逃離,精神需要救贖。小說講述了中年人在養鴿賽鴿中,身體再次變得年輕,精神完成了一次向往天空的救贖。當我把最愛的老年的鴿子送出去參加比賽的時候,那種向死而生的力量,在騰飛中顯得淋漓盡緻,悲壯的鴿子,落幕的英雄,讓我熱淚盈眶。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陳偉,90後,作品見《廣州文藝》《山東文學》《青島文學》《安徽文學》《邊疆文學》《滇池》《鹿鳴》等文學雜志,獲第十一屆滇池文學獎。

廢斯人 《公雞神甫》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短篇小說|《花城》2021年第6期

小說《公雞神甫》寫于2018年,但是的構思和想法差不多都忘了,但是我清晰地記得寫《公雞神甫》的時候,有一種焦躁,是對新的事物的焦躁,這并不意味着我拒絕新的事物,我是拒絕新的事物帶給我生活新的變量,我警惕着這種變量,我們覺得“它們”在利用人性的弱點,對我們人類進行一種改造,就我們當年人類将野雞馴化成家畜一樣,更高的思維在訓練我們,是以才有了公雞的這個意象。當我們換一個角度觀察“大資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新的變量下,有關人的善惡從來未變過,逃出現實和回歸現實在某些方面恰好異曲同工。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廢斯人,1992年生,湖北羅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花城》《長江文藝》《野草》《廣州文藝》等刊物,有小說被選刊轉載。

王文鵬《命運鍊》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短篇小說|《上海文學》2021年第1期

《命運鍊》是一組小說的題目,每篇小說至多五六千字。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也是一種對“舊我”的反叛。之前,我極力避免寫自己身邊的朋友,而在《命運鍊》這個系列中,我刻意将我和我的朋友們引入小說。2019年底,我計劃之後每年都寫兩篇這樣的短小說,等什麼時候湊夠一本集子了,就結集出版,這應該是我第一本才開始就規劃好一切的短篇集子,我努力讓它們更完善一些,也刻意用這樣的篇幅對自我進行打磨。我期待《命運鍊》中的人物與我一起成長,願友誼地久天長。

2021“天涯·文學的自證”|青年作家自薦榜·四

王文鵬,九〇後,寫小說。有作品見于《長江文藝》《上海文學》《山西文學》《長江文藝·好小說》《牡丹》《大觀》等刊。出版小說集《尋找宗十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