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清代國家中央機關概述》中記載,守陵人有文、武職大臣各正一品、從一品至正九品以及從九品等級别。
清朝守陵人數衆多,待遇優越
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很重視死後的事宜的,尤其是那些皇帝們,而在他們去世之後,其陪葬品也是相當的豐厚。

為了讓這些皇帝們死後能夠安心,于是清朝也專門有了一支護陵衛隊,來守護清朝的皇陵,據說,在清朝的巅峰時期,守陵人的數量達到了三千多人。
在清朝康熙年間,甚至還在永陵設定了總理衙門。
并且,其官職設定合理,分工也非常的明确,是以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
清代守護陵寝官員,有宗室王公、大臣以及員役。根據《八旗通志》中記載,宗室分爵十等,即: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将軍、輔國将軍、奉國将軍以及奉恩将軍。
這些衛隊非常的嚴格,一旦有閑雜人等踏入了皇陵四百步以内的話,就會被射殺。
守衛皇陵并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他們日夜都要看守好皇陵,而且他們是不可以和外界接觸的,是以也是非常辛苦且枯燥的。
他們過着基本上與世隔絕的生活,因為在陵區的範圍内,是不可以生火的,是以他們的食物,就是一些被替換下來的貢品。
當然了,他們在外勤苦工作,他們的家人也是以而能得到很好的待遇,并且他們的工資也很高。
在清朝滅亡之前,守陵人的工資,自然是朝廷發的了。但是,清朝滅亡之後,卻還有人堅持守護皇陵,那麼究竟是誰在給他們發工資呢?
清朝滅亡,民國政府曾支付守陵人工資
在1912年的2月12日,也就是民國元年。隆裕皇太後頒布了《退位诏書》,宣布溥儀退位。退位诏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将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内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自此,清朝便算是名存實亡了。但是,雖然清朝完了,可那些陵墓還在啊。
清朝的皇陵是分為兩部分的,一部分在關内,另一部分在關外。
清朝皇陵在關内的分為清東陵以及清西陵,而在關外的叫做“關外三陵”。而從皇太極之後入關的皇帝們,全都埋葬在了清朝的西陵以及東陵。
而無論是清東陵還是清西陵,它們的規模都是相當龐大的,同時皇陵裡也擁有數不勝數的珍寶。當時,清東陵和清西陵建立了完整的保護機制,為的就是防止有人盜墓,同時還有很多的守陵人鎮守。
但是,在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還會有守陵士兵呢?他們的工資又是由誰給呢?
其實,在1912年溥儀退位的時候,就宣布了“大皇帝辭位之後,其皇室宗廟,陵寝,永遠奉祀,由共和國選設衛兵妥慎保護。”
當時,清政府與民國政府簽訂了條約,原先清政府的很多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來買單的。而在宣布退位之後,他們仍然需要安排人來保護皇陵,當時的守陵人的工資便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
不過,相比于清朝沒有滅亡之前,這工資則是要少得多,是以,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這種工作了。到了後來軍閥混亂,也就沒人顧得上守陵人了。
清朝皇室後裔無力提供工資,國家為保護古墓提供經費支援
因為沒了發工資的人,是以皇陵的守護落到了清朝皇室後裔人的身上。
但是,清朝皇室後裔的處境也是每況愈下,他們對于清朝皇陵的管理以及保護實在是有心無力。
在沒有錢财的情況下,皇室後裔們也隻能夠自己籌錢,去找守護皇陵的人,而這時候的皇陵守護者也隻剩僅僅幾個人了。
直到了1928年,發生了孫殿英盜墓的情況,此舉讓溥儀以及清朝貴族的後代們坐立難安,于是他們又開始加強管理。之後,一些滿清的後裔,也陸陸續續的來到陵墓的周邊安家落戶。
現如今,這些清朝的陵墓都成為了曆史文物,是以有專門的人員負責保護,而這些人的研究與工作,就有了專門的經費支援。
小結
如今的守陵人也隻剩下了幾戶人家,他們的工資沒有人會給他們發放,支撐他們的,是一種信念。由于關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襲,是以對他們來說守陵也是一種榮耀。
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
參考資料:《清代國家中央機關概述》、《八旗通志》、《退位诏書》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