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歐洲先形成的戰争策源地,而在新策源地形成的同時,東方的亞洲也出現了一個戰争策源地,這個策源地就是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和南太平洋上的德屬島嶼,借口與英國有同盟關系,于1914年8月向德宣戰。大戰期間,日本壟斷資本急劇地膨脹起來。但是戰後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卻接二連三地遭到打擊。
在國外,1919年3月1日北韓爆發了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要求民族獨立的“三一”運動;同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使日本霸占山東半島的計劃落空;1922年10月,人侵西伯利亞的日軍被迫撤走。

在國内,繼1918年的“米騷動”以後,1919 年至1922年,日本工農運動依然此起彼伏,著名的川崎造船廠、三菱造船廠八幡鋼鐵廠等大企業的勞工都先後舉行罷工。1920 年至1921年,日本發生經濟危機,工業總産值下降19.5%。危機未過,1923年9月1日又發生關東大地震,死亡及下落不明者14萬人,受害人口達340萬,經濟損失達100億日元。
外交方面,在巴黎和會上,日本未能全部如願以償;在1921年底到1922年初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日本更是被迫接受美國的所謂“對華門戶開放”原則,并在限制海軍軍備的問題上,主力艦按美:英:日為5:5:3的比例發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保證了英、美、法的優勢,相對壓制了日本。日本當然不服,對美英頗為不滿。
在内外交困的情勢下,日本統治者被迫謀求暫時妥協。1924年6月,新上台的外相币原喜重郎提出“協調外交”的口号。所謂“協調”,主要是謀求與美英的暫時妥協,并争取美英經濟上的支援,以應燃眉之急。“協調外交”喊了一陣子後,1927年4月,法西斯軍閥頭子田中義出任首相兼外相,“币原外交”被“田中外交”所替代。
所謂“田中外交”,就是依靠武力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同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争霸。田中義一的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得勢。在日本統治集團竭力想擺脫戰後困境的同時,法西斯勢力開始繁衍起來。日本早期的一些法西斯分子都是多年在中國從事侵略活動的軍國主義分子。
1919年,日本出現了第一個法西斯組織——猶存社。該社兩個主要頭目,一個叫大川周明,他原是“滿鐵"東亞經濟調查局的頭子;另一個叫北一輝,中國爆發五四運動時他在上海,目睹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争聲勢,在驚恐之中他起草了一個《國家改造法案》,被稱之為“日本法西斯的聖典”。
北一輝哀歎日本“面臨着有史以來的困境”,為了擺脫困境,必須“領悟劍的福音”,即依靠武力來“改造”日本,對内實行獨裁統治,對外吞并中國、南洋、印度和西伯利亞,使日本執“世界聯邦之牛耳”。《國家改造法案》一出籠,日本朝野的軍國主義分子一緻拍手叫好。《國家改造法案》在軍内很快廣為流傳,受到軍内法西斯少壯派的支援。大川周明則公然宣稱“天意欲選日本為亞洲的戰士”。
日本和德意不同的是,它沒有一開始就形成一個統一的法西斯政黨。從第一個法西斯組織“猶存社”成立後,到1929年,日本先後出現了125個法西斯團體,如“國本社”“行地社”“天劍黨”“士林莊”“一夕會”,等等;1930年又出現“櫻會”等法西斯團體。日本法西斯組織的特點是壟斷财閥是其背景,而軍部是其基礎和主幹。許多進階将領都親自組織、上司或參加法西斯團體。如“國本社”的頭子是平沼其一郎,其成員有東鄉平八郎荒木貞夫、松井石根宇垣一成等;“一夕會”的主要成員有東條英機、岡村甯次坂垣征四郎等。
這些法西斯組織都竭力鼓吹以“國家主義“來“統一”日本的“國民精神”,實行什麼“徹底的大日本主義”,以使“日本精神揚威”于全世界。日本法西斯勢力日益強大,竟左右起内外政策來了。1927年6、7月間,田中義主持召開了一個有陸海軍和外務省官員參加的“東方會議”。會議的主要内容以首相奏折的形式呈送給日本天皇,這就是所謂的《田中奏折》。奏折露骨地表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其中寫道:“如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田中奏折》可以說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個侵略總綱領。“櫻會”等五花八門的法西斯團體登台後就加緊鼓吹法西斯專政的輿論,叫嚷仿效德意,實施“一國一黨制”和“軍備第一主義”,加快“改造”“柔弱”的日本,“建立強有力的政府”。為此,他們一再制造震動日本國内外的事端,或切腹自殺,或刺殺政府進階官員,或發動政變,目的是給當局和社會施加壓力,加速法西斯化的程序。
1930年11月,法西斯團體“愛國社”分子刺傷首相濱口雄幸。1931年3月,“櫻會”在陸軍頭目宇垣一成的支援下,密謀政變,後因内讧流産。1932年5月15日,一小批法西斯少壯派軍人襲擊首相官邸和警視廳等地方,擊斃首相犬養毅,要求成立軍人内閣。這次政變雖沒有全部得逞,但新成立的内閣則進一步法西斯化了。
自此法西斯勢力進一步擴充,到1936年2月,日本全國法西斯團體達350多個。就在這年的2月26日,軍内法西斯皇道派的1400多名少壯派軍人又發動政變,殺死了内大臣、大藏大臣、教育總監等多人,占領陸軍省、警視廳等軍政要害機關,實行“兵谏”,要求成立清一色的“軍人政府”。
“兵谏”者的直接目标雖因軍閥内部意見分歧而未能得逞,但政變當天,以統制派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就迫不及待地釋出“防止赤化分子活動”的戒嚴令,并立即改組内閣,由與軍方關系密切的廣田弘毅出任首相,組成了法西斯軍閥為核心的新内閣。至此,軍部實際控制了内閣,進而确立了日本法西斯政權。
廣田内閣成立後,它以平息事變為借口,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強法西斯專政的措施,如頒布所謂“思想犯保護監視法”“危險檔案臨時取締法”等,并設立五相(首相、陸相、海相、外相、藏相)會議,加強軍部對政府的直接控制。1936年8月7日,五相會議通過了一項《基本國策綱要》,該“綱要”明目張膽地提出,日本的“根本國策是在外交國防的密切配合下,在確定帝國在東亞大陸上的地位的同時,向南洋擴充”。
這項“基本國策”使《田中奏折》進一步具體化了,它把日本軍國主義的“大陸政策”和“海洋政策”結合起來,是一個滅亡中國,發動太平洋戰争,獨霸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全面侵略擴張的“藍圖”。從此,日本就加快了侵略步伐。日本法西斯軍閥一步步地控制政府,一步步地擴大侵華戰争。
亞洲戰争策源地形成了。加上德意法西斯的上台、歐洲戰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逼近了,而這時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災難還記憶猶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播下的新的戰争種子,因為1929年爆發空前尖銳深刻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而加速萌發了。日本軍國主義在培植法西斯勢力的同時,為了擺脫危機,就加快侵略步驟。按《田中奏折》拟定的侵略綱領,其第一步是侵占中國東北。
結語
為了制造人侵的借口,1931年7月,日本指使漢奸郝永德強占吉林萬寶山的民田,激起當地群眾憤怒,與日軍發生沖突。日本侵略者遂大造“滿蒙危機”輿論。一波未平,同年8月又起一波:日本借口所謂“中村上尉失蹤”事件,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調集部隊,準備向中國進攻,并在國内煽起戰争狂熱。中國東北形勢急劇惡化,不久之後展開了八年抗戰拉開了序幕。
參考資料:《東條英機傳》《日本軍閥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