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天下有三大富商,其一為兩淮鹽商,其二為山陝商人,其三就是廣州十三行。”這是清朝時人們的印象,也正是在這印象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特殊的組織——廣州十三行。

或許有不少人對于這一特殊組織不甚了解,隻知道課本上強調晉商與徽商,還有鹽幫販子。但事實上,大清王朝真正的富商,沒有能超過廣州十三行的。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這一群商人,不僅擁有着巨額财富,而且曾經一度掌握着大清帝國的财政。說句不客氣的話,這裡是皇帝的錢袋子,錢财多得如同山海一般。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十三行不僅是最富裕的商人群體,而且還承擔着最後一處商業貿易口,是閉關鎖國以來大清帝國唯一的通商管道,可以說,在當年擁有着無法想象的地位。

那麼,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到底是怎麼演化而來的呢?它又富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

一、十三行的興起

據史書記載,自明代開始,對外貿易十分興盛,特别是鄭和下西洋時期,沿海諸多城市都建立諸多會館以及貿易港口,曾經也是萬國來會,諸多商人來往于通商口岸之間。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可惜的是,鄭和下西洋成為了曆史,而且清王朝很快就到來了。但大家可不要誤會了,大清王朝早年也曾經執行過開海通商的政策。

例如在康熙盛世時期,康熙皇帝不僅接納了金雞納霜以及洋教士,而且還在一六八五年設立了最早的官方外貿團體,這個團體就是廣州十三行。

據記載,那時候的廣州十三行是特許經營的洋貨行,一般來說這一組織是半官半商性質的,而且帶有很強烈的壟斷性質。

并且,當時皇帝有規定,所有想要進入十三行的商人,必須要經過層層的稽核。其中的首要标準就是,必須擁有非常殷實的身家,其目的就是要保證十三行商人的信譽,避免投機取巧分子。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不過,當年的十三行地位還未凸顯,雖然非常富裕,但依舊還不如山陝商人以及兩淮鹽商,畢竟當時并非隻有一處通商口岸。

然而等到乾隆年間,特别是一七五七年,乾隆大帝撤銷了所有的沿海各關口,僅僅隻保留了廣東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廣東十三行成為了大清帝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而這裡也成為了清王朝與西方世界唯一溝通的視窗。

竟然由原先的衆多口岸變成了唯一的口岸,那麼廣東十三行的地位一下子就飙升,不僅皇帝開始重視這一區域,給于這一區域的商人各種特權。而且來到這一地區貿易的洋人們,也是把十三行的商人看的跟祖宗一樣,盡可能的給予好處,希望獲得更多的貿易資格。

二、十三行的富裕

在呂思勉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中記載,廣東口岸洋船聚集,商賈使節往來不絕,而從西方所來的異地工藝品,土特産和工業品,都在十三行卸貨交易,然後源源不斷的運往内陸。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據說,每一次的交易,都讓廣東十三行的商人獲得了巨額的利益。甚至有一種說法,所有的交易金額,五成歸中央,五成歸地方。可見廣東十三行是多麼的富裕,其油水之厚甚至超過了戶部尚書。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在一七五四年時,廣東十三行的資料統計,洋人船隻來訪者有二十七艘,稅銀數額僅有五十二萬兩。等到一七九零年,洋人船隻數額增至八十三艘,而稅銀更是高達一百一十萬兩。及至鴉片戰争前夕,船隻數額更是突破極限,高達兩百艘,往來稅銀也突破了一百八十萬。

如此巨額的交易量,廣東十三行更是是以被稱為最富裕的帝國商團。而且清宮檔案有記載,皇宮的開銷直接與廣東十三行相聯系,甚至留下了這樣一句詩,“金山珠海,天子南庫。”廣東十三行已經成為了天子的錢袋子。

三、十三行的貢獻

據史書記載,廣東十三行每年給政府提供稅收,上交額度超過百萬,這百萬的稅銀之中,有整整六十萬,專門供給皇室開銷,也正應了皇家錢袋子的說法。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除此以外,十三行更是每在軍國大事之時,會不失時機的向中央政府提供資金,時人稱其為帝國血袋子。據記載,一七八七年,台灣林爽文役中,廣東十三行軍軍需三十萬。後來在一七八八年到一八二零年,關于皇帝萬壽慶典,還有川陝剿匪,河南剿匪,包括河南工程的名目,廣東十三行一共捐獻白銀三百五十萬。

除此以外,廣東十三行更有明确賬目,每年廣東行商以各種公益事業為名向政府進行額外捐款,每年數額都超過了十萬以上。

從以上資料來看,廣東十三行貢獻頗多,對于帝國的戰争,皇帝的開銷,甚至老百姓的救災等問題都提供了自己的貢獻。當然了,皇家對此也是給予了極為豐厚的饋贈,據記載,廣東十三行的兩大巨頭潘氏和伍氏兩大家族,都曾獲得中央政府給予的三品頂戴,而且家族成員更是多次受到政治上的饋贈。

又例如十三行後期崛起的梁經國,此人更是得到了封诰通奉大夫以及追贈光祿大夫的榮譽。據記載,這些職位都是從二品和正一品的高官榮譽,這些榮譽早就已經打破了,商人不得從政以及商人不得有頂戴的祖宗家法。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廣東十三行應該是少有的,以經濟實力打破政治規矩的大商人,其實力可見一斑。也正如當事人所記載,廣東十三行成為通達朝廷,既富且貴的官商,可謂輝煌一時。

四、無可奈何的衰敗

在大清帝國相對獨立的時候,廣東十三行可謂是地位超然而且實力出衆,但可惜的是,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中國遭逢千年未有之變局,是以一切格局都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當年因為禁煙運動,是以被迫爆發了鴉片戰争,大清帝國慘敗,并且簽訂了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明确規定,凡有英商等赴各國貿易者,無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正因為這一條例,廣東十三行的特權從此以後失去,并且伴随着更多通商口岸的開啟,廣東十三行慢慢的在曆史長河中消失。

而伴随着這一組織的滅亡,很快,大清帝國的關稅被洋人所掌控,從此以後大清帝國再也不能主宰自己的經濟命運,隻能無可奈何的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态。甚至到後來的清末立憲,都依舊是束手束腳,隻能讓慈禧太後在西方公使夫人面前卑膝奴顔求發展。這一變化可謂是讓人感慨不已。

清朝富可敵國的“廣州十三行”是如何興起的?又富到了怎樣的地步

結語

回顧廣州十三行的曆史,其實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商行的變化,看到的更多的是大清帝國的對外貿易的變遷。曾經大清帝國十分強大,并且還獲得了巨額的貿易收入,但伴随着閉關鎖國以及西方列強的崛起,大秦帝國在财政上已經徹底落後于他人。

假使當年康熙盛世繼續延續,而乾隆大帝不閉關鎖國,或許當年的貿易會使得我國受到一些損失,但長遠來看,隻要交流,大清帝國絕不至于落後那麼遠。

可惜的是,曆史總是很複雜的,而且出人意料的。所有的當局者都看不透未來,更何況是乾隆皇帝,是以當年的曆史很傷痛,但也很無奈。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一定要銘記曆史教訓,在未來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

《中國近代史》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