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入關後,太廟被清帝所用,那原來太廟裡的明朝皇帝去了哪裡?

其實,我們隻要看看順治、康熙、乾隆是如何對待朱元璋、崇祯的,你就明白他們會怎麼對待明朝皇帝。

那順治、康熙、乾隆是怎麼對待朱元璋、崇祯的呢?

崇祯當年于煤山自缢後,因李自成并不重視崇祯的身後事,是以崇祯的遺體并未被妥善安置,最初其遺體隻是用門闆裝入柳木棺内,而其安葬後,更是沒有絲毫帝王該有的待遇,陪葬的金、銀器皿都是用鉛銅冒充。直到清朝,清朝統治者為拉攏仍忠于明朝的臣民得人心,是以開始厚葬崇祯,為他修建了思陵,營建了帝王陵墓該有的建築。

清朝立國後,諸帝對朱元璋可謂是禮遇有加,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谒陵,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被史書譽為是“禮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而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禮。

清朝入關後,太廟被清帝所用,那原來太廟裡的明朝皇帝去了哪裡?

此外,終清二百餘年,清朝還多次修繕明十三陵,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乾隆就下令修葺十三陵。

從康熙、乾隆對朱元璋、崇祯的态度,及其對待明朝皇帝陵寝的态度,我們就可看出,清朝諸帝對待明朝皇帝是不會太差的,至少表面功夫做的是很好的,讓人挑不出啥問題。

當然,清朝皇帝之是以如此禮遇明朝皇帝,這絕非是什麼尊敬,而是為了籠絡漢人的心,讓他們服從清朝的統治,畢竟清朝的統治者是北方少數民族,其人口與漢族相差懸殊,如若漢人鐵了心得要反抗清朝,清朝是絕對控制不住中原的,是以,收買漢人的心是很重要的。而在當時,禮遇明朝皇帝顯然有助于清朝籠絡漢人之舉。

是以,從清朝需要籠絡漢人,我們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太廟中的牌位肯定是不會被随意處置的,肯定是會被妥善安排的。

當然,此時明朝諸位皇帝的牌位肯定不會被繼續放在太廟,畢竟太廟是供奉當朝皇帝的地方,此時這裡隻能是供奉愛新覺羅氏的皇帝。

清朝入關後,太廟被清帝所用,那原來太廟裡的明朝皇帝去了哪裡?

那被遷出太廟的明朝諸帝的牌位都被放置到哪裡呢?

答案是被遷移到“帝王廟”中。

帝王廟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時期用來祭祀非本朝的曆代皇帝的場所,其地位與太廟、孔廟相當,明清皇帝會在此祭祀前朝曆代皇帝。初期,在曆代帝王廟中隻有16位皇帝,分别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而後,清朝立國,多爾衮攝政時,帝王廟增加了明太祖、崇祯、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和元太祖等六位皇帝。順治親政後,順治将帝王廟的皇帝定為25位,排除了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四位皇帝,增加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清朝入關後,太廟被清帝所用,那原來太廟裡的明朝皇帝去了哪裡?

康熙即位後,康熙認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即隻要不是因無道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帝王,都應入廟享祀,此後共有164位皇帝入祀帝王廟,其中明朝諸帝,因康熙認為“有明天下,皆壞于萬曆(神宗)、泰昌(光宗)、天啟(熹宗)三朝……”,除神宗、光宗、熹宗三帝,其餘13帝皆入帝王廟祭祀。

綜上所述,供奉在太廟的明朝諸帝,除萬曆、光宗、熹宗三帝,康熙認為他們實乃是無道之君,是以不予祭祀外,其餘十三帝皆予以放入帝王廟中祭祀,受清朝世代香火祭祀。

繼續閱讀